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李十二在西京长安吃闭门羹遭冷遇的时候,许仙和公孙佳人正在河洛之间惬意游荡。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的洛阳,繁花似锦,繁荣昌盛。

正值春日,阳光洒在洛阳城的大街小巷,金辉熠熠,青砖红瓦交相辉映,显得尤为壮丽。

在这花开时节,一对青年男女,漫步在洛阳的街头巷尾,享受着悠游闲适时光。

许仙白衣散发,公子翩翩,公孙佳人红裙如火,笑意盈盈。

他们就像一对普通的凡人情侣,看看风景,逛逛市集,品品小吃美食。

公孙佳人还像小孩子一样,买了一串糖葫芦,她红唇轻咬下一颗后,又递到许仙嘴边。

看着许仙有点无语又配合地咬下一颗,公孙佳人只觉得嘴里冰糖甜蜜的滋味从舌尖甜到了心间,她英气飒爽的脸上绽放出如春日朝阳般的笑容。

他们也来到洛水河畔,河水清澈,波光粼粼。

许仙租了一叶扁舟,悠然泛舟于宽阔的河面之上。河水宛如一块碧绿的绸缎,在微风轻拂下荡起层层涟漪,船儿随波逐流,轻轻摇曳。

许仙站在船头,感受着水波荡漾的惬意。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轻哼起了一首不知名的乡间俚曲。

公孙佳人静静地坐着,微仰起头,目光温柔而专注地落在许仙身上。

公孙佳人的眼中闪烁着淡淡的光芒,仿佛在倾听着许仙的哼吟,又仿佛在欣赏着眼前的美景。

两人的身影倒映在河水中,随着扁舟的摇曳而轻轻荡漾。

岁月一时静好,可惜流光易逝。

后来许仙和公孙佳人也去了佛陀林立的龙门石窟赏佛,又到了云山飘缈的老君山访道,如此在浩浩洛阳城和周边游荡勾连半月,他们才一起上了嵩山。

……

嵩山,古称“外方”,夏商时称“崇高”、“崇山”,西周时称为“岳山”,以嵩山为中央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定嵩山为中岳,始称“中岳嵩山”。

嵩山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东通郑汴,西连古都洛阳,是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素为京畿之地。

嵩山的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共七十二峰,主峰峻极峰位于太室山,最高峰连天峰位于少室山。

嵩山虽然没有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南岳衡山之秀和北岳恒山之奇,但也有其独特之处,自古便以奇峰险峻、翠竹苍松、古迹名胜着名。

很多人提到嵩山,就会联想到少林寺。

而事实上,嵩山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人们的修行之地了。

春秋时期,这里建立了诸侯国郾,随后又成为战国时期韩国的都城。到了汉朝,嵩山被定为祭祀岳神的场所,从此开启了嵩山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

嵩山道教是神州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据《嵩山志》记载,汉朝时期,着名道士茅盈、葛洪、鲍姑等人都曾在此修炼。

北魏时期,嵩山道教达到了鼎盛,当时的皇帝迁都洛阳,将嵩山道教定为国教。此后,嵩山道教传播日益广泛,影响深远。

作为道教的圣地,嵩山被誉为“太上之脊”和“洛阳之祖”。

此时的道教正值鼎峰,嵩山更是享有盛名。

嵩山同时也是佛教的圣地,东汉法王寺,禅宗祖庭少林寺,北魏会善寺、嵩岳寺等都是着名佛寺。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法王寺和少林寺。

法王寺创建于东汉,是神州最早的佛教寺院之一,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三年,比少林寺早四百二十年。

而少林寺为北魏孝文帝元宏敕建,因建于少室山中密林之地而得名“少林”,印度僧人跋跎在此落迹传教。由于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在这里首传禅宗,后来禅宗发展成为佛教中的重要宗派,所以,少林寺又被称为禅宗祖庭。

禅宗祖师达摩在传教过程中留下了“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的故事,确立了“直指本心,见性成佛”的修佛禅法。

许仙和公孙佳人入了嵩山,嵩山巍峨耸立,苍翠欲滴。

许仙和公孙佳人最终选择在俯瞰中岳庙的太室山山峰间筑庐而居。

中岳庙位于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脚下,原名太室祠,曾有“飞甍映日,杰阁联云”之美称。

中岳庙始建于秦,汉武帝时扩建,此时规模甚为可观宏伟,红墙黄瓦,金碧辉煌。

庙内大殿供奉中岳大帝天中王神像,高约两丈,姿态雄伟。寝殿内塑有天中王和天灵妃对饮坐像。御书楼内供奉玉皇大帝神像。

中岳庙作为道教圣地之一,有“道教第六小洞天”之称,道门认为这里是周朝的神仙王子乔的升仙之处。

据史书记载,周灵王(公元前571~545年)的太子姬晋,字子乔,人称王子乔,从小天资聪颖、温良博学,然而他并不喜欢奢靡富贵的王宫生活,而是对修仙长生之术情有独钟。

王子乔曾引经据典劝谏父亲周灵王应顺从自然法度,不要堵塞河流,但未被采纳。之后他被贬为庶人,依然坚持修行。

王子乔喜欢吹笙作凤凰鸣声,在游历伊水和洛水期间,王子乔遇到嵩山道士浮丘公,便跟随其在嵩山专心学习道术,不辨时日,凡三十年。

三十年后,王子乔告诉家人将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乘着白鹤出现在缑氏山顶。

到了那天,王子乔骑鹤而来,停在山巅上的可望而不可及之处,向他的家人们挥手致意,然后便乘鹤升天而去。

王子乔缑氏山巅骑鹤升天,是道教经典意象之一。

后世文人遂用“缑山骑鹤、骑鹤、驾鹤”等比喻得道成仙;用“子晋吹笙、子晋笙、王子吹笙、缑岭吹箫、吹笙缑岭、缑山笙鹤、笙鹤”等表现悠然自适的仙道生活;用“缑山鹤、王乔鹤、缑山仙客、吹笙子晋”等喻洒脱不凡的人,或用以写鹤;又用“鹤驾、鹤驭”等谓仙人或太子的车驾;用“王子乔”代指仙人。

后人在缑氏山和嵩山的顶上都建立了神祠纪念王子乔。嵩山峻极峰以东的白鹤观,背负三峰,左右皆绝壁,亦为纪念王子乔而建。

许仙和公孙佳人结筑的仍然是双庐,比邻而居,他们便如当年在峨眉山时一样,同行同止,访道参禅,探幽寻胜,赏花弄月,问道对剑。

只是许仙卸了道袍高冠,公孙佳人也比之前和他更加亲密亲近,但终究还是发乎情,止于礼,并无真正逾越之举。

伽蓝一夜窥天,对公孙佳人的触动很大。

公孙佳人既志于随许仙问道以求尽快晋入窥天,又自觉自己和许仙还差一些水磨工夫才能水到渠成修成正果,因此她也不是特别急切。

反正如今两人行止相随,不是夫妻,也类夫妻,差的不过是一纸婚契和敦伦之礼而已,公孙佳人虽是芳心可可,但也没有完全做好更进一步的准备,因此公孙佳人其实还蛮喜欢当下这种状态的。

隐居修道,日月如梭。

当圣伽蓝率领魔教众大肆进击扩张魔教影响力、如日中天、风头无两的时候,公孙佳人和许仙就这么安静惬意的在嵩山过着二人世界。

直到李十二失意地离开长安,返回安陆前,到达嵩山拜访了许仙和公孙佳人二人。

李十二看到不着道服的许仙时心头还有些惊讶,待看到一旁微笑的公孙佳人时已是有所明悟。

李十二对着许仙挤眉弄眼,一脸调侃和意味深长,许仙只作视而不见。

李十二正是苦闷,见嵩山秀色,又有故人老友,便决定多盘桓些许时日。于是许仙便扩建了自己的隐庐,给李十二添置了一张木床。

李十二在嵩山逗留,并写下了《题元丹丘山居》送给许仙:“故人栖东山,自爱丘壑美。青春卧空林,白日犹不起。松风清襟袖,石潭洗心耳。羡君无纷喧,高枕碧霞里。”

李十二在嵩山和许仙、公孙佳人一起修道闲隐。李十二是个天真烂漫又见多识广的人,有了他以后,庐舍之间倒也多了许多欢声笑语和生趣活力。

只不过比喝酒李十二比不过许仙,比剑法他更是远非公孙佳人对手,还好论写诗,他李十二同样是无敌的!

李十二本来失意寥落,想回安陆,和故友相处一段时间后,心态又平复了下来,重新燃起了昂扬斗志。

只可惜公孙佳人练的是剑舞,李十二学不了。

不过李十二终究耐不住性子,中间又跑到隔壁的东鲁去行书干谒。

李十二去东鲁,主要是为了正好闲居东鲁的裴旻。

裴旻将军在开元前曾跟随信安王西征吐蕃、北伐林胡,屡建奇功,深得皇帝的信任,并以剑术闻名于世,与吴道子的绘画、张旭的草书被时人并称为“三绝”。

李十二投书于裴旻,先是表明了仰慕之情,后又叙述了自己有干谒之意,想跟随其习剑博取功名,李十二最后写道:“愿出将军门下。”

李十二去拜访裴旻时,正赶上吴道子去裴府做客。宴席间,裴旻舞剑,吴道子作画,所见之人无不赞叹。李十二也由此得见“三绝”中的“两绝”。

随后,李十二多次提起想与裴旻学习剑术、博取功名之事,却都被裴旻用话岔开了。

李十二本以为是裴旻瞧不上自己,后来某次裴旻醉酒多言,李十二才知道,裴旻不仅精通剑术,还是通读兵书的将帅之才,可惜却被主将所忌惮,不断打击他,使他不得不屈居人下,有志不能伸,因此未到五十岁就已解甲归田。

几年前当今天子曾召见裴旻,却也只是为了看他的表演,还赏赐了不少东西。裴旻便更加感慨,一名真正的战士,却被当作优伶,自己这身绝技已沦落到只能供人观赏要些赏钱的地步了。

酒酣耳热、胸中块垒难浇的裴旻劝李十二道:“我空学了一身的技艺而无用武之地,你既有满腹的文采,何必急于一时而投此路呢?”

李十二持酒杯苦笑,原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但只怕自己这本经更是难解。

李十二在东鲁的日子,有快意,也有苦恼。

鲁人虽然爽直,但拘泥于虚礼。他们崇尚孔子的儒学礼仪,自然见不惯李十二周身散发出的不羁放浪之气。

面对这些人的嘲笑和讥讽,李十二毫不留情地写了首《嘲鲁儒》还击:“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足着远游履,首戴方山巾。缓步从直道,未行先起尘。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时事且未达,归耕汶水滨。”

李十二这首《嘲鲁儒》一出,他心里是痛快了,但他也得罪鲁地儒生,再呆在东鲁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于是李十二又跑回了嵩山。

李十二再次碰壁回来后,又过了差不多两三个月,某一夜,三人正在对月饮酒,不知谁人在山中吹起了笛声。

那是一阙古乐府《折杨柳》,凄婉悠扬。

李十二心有所感,举杯脱口吟道:“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原本打算在嵩山住段时间,可听了这揪心的《折杨柳》,李十二想着离家已有数年,诸事依然不顺,就想马上赶回家去见妻子儿女。

于是,李十二第二天一大早便告辞离开了。

李十二刚走没多长时间,就有一位名叫岑勋的青年到了嵩山来找李十二。

他是李十二的仰慕者,得知李十二不久前刚回安陆,心中十分失望。

岑勋乃是世家子弟,家世显赫。岑勋的太祖父岑文本是中书令(相当于宰相),深受太宗皇帝器重。后岑家一脉,岑勋的长辈又有两人相继为宰相,家族势力庞大。可以说,岑家是远比安陆许家显赫正宗、底蕴深厚的“宰相门第”。

许仙见岑勋如此家世,又对李十二如此仰慕,便修书一封给李十二,让人快马加鞭赶上李十二。

许仙在信中还附了岑勋的一首诗,表明了岑勋想早些见到李十二的急迫心情。

还在归途的李十二接到来信,本来失意抑郁的诗人十分激动。

有世家大族子弟愿意不远千里来找我李十二,这是多么大的肯定和荣耀!

原来这世间也不全是有眼无珠、狗眼看人之辈!

李十二勒马停缰,又掉头赶回了嵩山。

李十二与岑勋相见,李十二才气纵横,岑勋家学渊源,两人志趣相投,话甚投机。

这一夜月光如银,朗照大地山川。

四人置酒高会,谈古论今,把酒言欢,畅快非常!

只是李十二酒兴大发,一壶一壶没完没了,陪着的公孙佳人见岑勋已是酡红微醉,李十二也有点醉眼迷离,而许仙则面色如常。

公孙佳人担心两个男人喝醉了又得劳烦许仙折腾收拾,便在席间半玩笑半劝道:“少喝点,这么喝下去我和林宗过不了几日就没钱再买酒了。”

许仙也觉得差不多了,一听公孙佳人的话,便放下了酒杯。

岑勋已有点不胜酒力,见状也趁机停杯。

李十二正在兴头上,哪肯罢休?

李十二此时心情愉悦,神采飞扬,文思泉涌,持杯起身,吟诗劝酒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一曲《将进酒》成,满座悄然,山川亦静,惟有明月光辉,拂照着李十二。

月华光辉下,手持酒杯、长身卓立的李十二,清逸潇脱,衣袍飘飘,便如谪仙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