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绵绵诗魂 > 第三章 东南篇1:从沈从文到艾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章 东南篇1:从沈从文到艾青

东南篇:卢湾

今天人们到上海必游的“新天地”景区坐落在淮海中路南边,是由一片石库门和个别洋房改造而成的现代休闲区。大家都知道夹在中间的太仓路上有中共一大会址。其实这一带和周边也是“旧中国”文人荟萃的地方。在西面紧挨着新天地的淡水路和马当路上,就有许多文化名人居住过。这一带原来属于卢湾区,现在卢湾已销区,被纳入了黄浦区。

第九站:文人云集的淡水路和丰裕里

丰裕里是东沿淡水路,北靠自忠路的一大片新式石库门小区,里面四通八达,可以通往南面的复兴中路和西面的重庆南路。

连同周围众多的故址,这里是民国时期跟虹口山阴路多伦路一带南北呼应的文人云集之地。丰裕里范围内,淡水路190号是萧红、萧军旧居,196号是丁玲、胡也频旧居,204号是沈从文和丁玲、胡也频旧居,丰裕里4号(后门在自忠路上)是艾青旧居,94号是《新文化》月刊社旧址,98号是画家陶冷月旧居。此外,淡水路66弄4号是《中国青年》杂志社旧址,91弄15号是“七君子“之一的沙千里旧居,322弄1号是音乐家黎锦辉旧居,同时又是邓演达主持的农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

上方左图是丰裕里的一个入口,却不是在南北向的淡水路上,而是在旁边东西向的自忠路上。这张照片里最左面的那个门是丰裕里4号,即艾青住处的另一面(后门)。右图近景这个门是艾青旧居,丰裕里4号的前门,在弄堂里。这条支弄到底,正对着的是淡水路194号,右边紧挨着的那个门就是丁玲和胡也频的旧居,196号;左边隔两个门就是萧红和萧军的旧居,190号。这些跟沈从文旧居一样,虽然都编着淡水路的号,但实际上却属于丰裕里,是从里面弄堂里进门的。

第十站:马当路新民村+淡水路204号后门(丰裕里)—沈从文旧居

民国小说大腕沈从文跟上海的缘分相对浅一些。有人说他在上海的逗留就是“蜻蜓点水”。但这点一下水也花了三年时间。

马当路新民里是沈从文到上海后的第二站。在这里待了没多久,他就搬到对面的淡水路去了。

没有查到他当时住在新民里几号。于是我就往弄堂深处走去。然后发现,这里的弄堂可谓四通八达,全都是连着的,走着走着,门牌就变成了复兴中路几弄,再走着就变成淡水路几弄了。这么走着走着,我便在淡水路上冒了出来。

沈从文是1928年9月搬到淡水路204号去的,或许是由于他在北京时的友人丁玲和胡也频夫妇的吸引或召唤。有记载说:“他们开始正式的合租生活——胡也频、丁玲及丁玲母亲住二楼;沈从文和母亲、九妹住三楼。”

如上所述,淡水路204号其实是丰裕里的一部分。由于204号正对着丰裕里的一条支弄,所以进门处还算宽敞。

这个所谓“蜻蜓点水”的三年,其实是沈从文爱情和生活的转折点。1929年8月,受徐志摩推荐,沈从文到胡适担任校长的吴淞中国公学担任讲师。在那里,28岁的他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当时的外国语文学系二年级学生张兆和。当时张兆和有许多追求者,连胡适都劝沈从文放弃。但他却楔而不舍,不停地写情书,最后终于以一份6页长篇情书斩获张兆和的青睐。婚事则是离开上海后,1933年在北京办的。

在上海期间,他还跟丁玲夫妇一起办文学刊物《红黑》。后由于资金不继而停办。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等,作品被译成了四十多种语言,在国际上颇受追捧,曾两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当时胡适称他为最有前途的文学天才。

1931年,陪丁玲救胡也频不果,后护送丁玲回湖南,之后他也离开了上海。1948年,他受到以郭沫若为首的左翼文艺界的猛烈批判,便从此封笔,再也不写小说了,重心转到文物研究上,直到1988年在北京去世。

第十一站:淡水路196号后门(丰裕里)—丁玲和胡也频旧居

丁玲在丰裕里内也搬过家。既在淡水路204号跟沈从文合租过,又在196号居住过。至于何先何后,却无从考证。

上面已说到,这些文人在这个丰裕里几乎是门挨着门。站在淡水路196号丁玲家旁往南看,尽头处就是沈从文住的204号了。

丁玲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幸福的二人世界,同时也是丁胡夫妇俩跟沈从文密切交往与合作的时间段。

第十二站:丰裕里4号(前门)—艾青旧居

艾青住的这栋房子,丰裕里4号前门,墙特别高,弄堂又狭窄,站在弄堂里完全看不到天井里面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只能从自忠路后门那里去发挥相像力了。丰裕里的其它文人旧居,无论是沈从文的还是丁玲的,都没有任何标牌。本来我对艾青也没抱什么希望。拍了照就走人。回到住处后看那些照片,忽然发现艾青住处的门旁居然是挂牌的。上面清晰地写着:“黄浦区文物保护点艾青旧居“。虽然对黄浦区或不知道或没发现沈从文和丁玲是何许人颇有些伤感和不齿,但同时为艾青感到庆幸。

艾青跟丁玲和沈从文近在咫尺,然而他们在时间上年龄上和领域上是错开的。丁玲和沈从文1931年离开了这里,而艾青是1932年从法国回来住到这里来的。而且,艾青那时年仅23岁,是一名学画画的文艺青年。住在丰裕里的时候,他既未开始写诗,也不叫艾青。按现在的实名制,他身份证上的名字应该是蒋正涵。

是法国巡捕改变了他的命运。

到上海后,他参加了左翼美术家联盟,跟一些美术青年组织了“春地画会“,筹划搞一个展览。1932年6月12日晚上,艾青和一些美术青年正在上世界语课,法租界巡捕突然闯了进来,他和其他12名美术青年一起被逮捕。

这一段陈述就算是诗人艾青的前传吧。暂且按下不表。别着急。有下回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