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与黎平米粉做法相似的,是广东河粉。

150年前在广州沙河一带出现的河粉,薄而透明,口感柔韧爽滑,由它制作的干炒牛河,也是对广东厨师基本功的一大考验……”

厨师把蒸熟的透明河粉一点点揭下,刀切成段,猛火快速翻炒。]

看着上面那盘有牛肉、洋葱、豆芽、香葱的漂亮河粉,大家都咽了咽口水。

虽然距离后世最近的清朝都没有河粉呢,但是这个菜确实不难做,最难弄到的就是上面的牛肉和洋葱,换成别的问题不大。

稻米不难买到,磨成米浆上锅蒸熟也不是什么难事。

能在早些朝代就安排下人去做粉的人家,也早就打出了铁锅,吃上了炒菜。这会儿看见这么一道诱人的美食,纷纷让下人去学着做。

[“一千多年前,中国以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出南稻北麦的农业分布图,造成了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离不开面的现象……”

南方丘陵里,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稻叶上滴着水珠,辽阔的北方平原满是金黄麦穗。]

听到‘秦岭-淮河一线’这几个字,才被干炒牛河馋到的大家瞬间冷静下来。

地理课里c位高频处境的‘秦岭淮河线’,没想到看个美食纪录片也能看到,一下就让好不容易逃出高中课程的他们拉回两个多月的高考前。

旁白兄,别念了,你声音多好听啊,继续说美食吧。

看见依旧眼神很馋,一点都不矜持的胖儿子,李世民咳了两声。

等李泰眼神看过来了,他立刻考道:“青雀,秦岭淮河线都是什么分界线?”

对纪录片里出现的所有美食都垂涎欲滴的李泰:好烦啊,我都没得吃几样,阿耶还来找我补课。

吐槽归吐槽,记忆力惊人的他还是不情不愿的开始回答。

“南北方地区地理分界线,一月0c等温线,温带亚热带分界线,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

太多的分界线,让学生们跟着主播复习地理的时候,记得那是绞尽脑汁,觉得这可比背书难多了。

不过对李泰来说问题不大,顶多是因为年龄关系,他对于这些具体气候的理解上还稍微差点,记东西却是很强的。

[西安。

炭火出炉的白吉馍中间切开,搭配上二十多种调味料煮好的腊汁肉切碎夹上,它们本就各自优秀二者组合而成的肉夹馍,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

“西安,曾经是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全世界的人都汇集到这里,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美食。

直至今日,这里依然是中国人的主食天堂。”]

看着后世西安人来人往的街巷里都是不同的美食,热热闹闹的景象让定都长安的皇帝们很是自豪,但好心情里却又夹杂着郁闷。

未来的西安很繁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但这样的大城,现在和以后都繁华的城市,也不是后世最繁华的那个。

什么曾经,没有曾经,我们长安以前、现在、以后都是最繁华的都市!

[高大透亮的弧形建筑内,戴着白色帽子或头巾的回族人吟唱着跪拜。

“兰州人的早晨,是从一碗牛肉面开始的……”]

一听到这个,大家瞬间一个激灵,这不兰州拉面嘛!

他们可太熟了,主播家小区有,学校外面也有,她和那些学生娃子都可爱吃了。

外地人吐槽道:“何止兰州,南昌、成都、主播他们家县城,那里都有兰州拉面店。”

兰州人心想,一千多家拉面馆,每天卖一百万以上的面……

他们兰州人听得都很惊奇。

面是好吃,但以后是能人人都吃得上牛肉面了,一天能消耗这么多,以后兰州多少人口,省会城市发展到什么程度了?

[“一碗绝佳的牛肉面,应该具有汤汁清爽、萝卜白净、辣油红艳、香菜翠绿、面条黄亮五个特点。”

拉面师傅甩着拉好的面丢进锅中,捞出面条呈上面汤,再加上萝卜、香菜、红油和牛肉片,一碗牛肉面就做好了。]

牛肉汤里加上牛羊肝汤、揉面时候加点蓬灰水……

兰州人谢谢主播,谢谢纪录片,谢谢还没出生的马保子,面汤的和揉面的特殊小技巧我们知道了,这就去做,保证以后招牌挂上马家牛肉面,把你的手艺都传承下来。

主播常吃的牛肉面,确实从外表上看和兰州本地正宗的区别不大。

平时看主播吃也还好,但是看片子里拍的,就觉得这个本就8分美味的东西,能给拔高上12分。

黄面清汤绿葱,这碗面太漂亮了。

不止面漂亮,摄制组还单给拉面师傅搭了个黑景拍摄,拉面师傅那干净利落的拉面过程也精彩漂亮。

一个白面团,桌上一点粉,他两下就把面团搓成长段,接着手一拉就拉成长条,进而开始左右手交错拉面。

拉一拉,抖一抖,在桌上面粉里甩一甩,啪的一声面条震动,带着面粉飞起,细细长长的面就已经成型。

大家看的舍不得眨眼,家里不怎么吃面,或者不下厨房的,看完都没明白,就几下的功夫,师傅手上的面就那样细了?

他到底怎么做到的,面怎么就在他手里那么听话,真就韧性十足一点都不断啊!

[雪白如发丝一样的面条长长垂下,却不是师傅手上的拉面了。

“同样的麦子,磨成同样的面粉,却可以做出不同的面条,表现出不同的精彩。”

爽脆弹牙、韧性十足的广东竹升面,山西丁村好寓意吉兆头的长寿面,岐山历史悠久的酸辣臊子面……]

虽然人坐在大毛竹子上压面看着很有意思,但吃面都是日常的北方人听着感觉很不可思议。

和面都是鸭蛋先不提,这个各地都有各地风俗,用的材料不一样问题不大,但他们真的难以想象面的口感能是爽脆弹牙的。

至于吃面为什么是寿宴必备,他们也记不清了,可能就和旁白说的一样吧,面条长瘦,谐音长寿,是个好寓意,他们谐音梗玩的也是历史悠久。

丁村人寿宴是所有人都吃面,但是还会准备一个空碗,上面横放一根大葱,每个人都要把碗里最长的一根挑面出来放上去,最后带着大家祝福的面由寿星吃下。

没有这种习俗的地方,大家看的很是惊奇,不少人觉得是个很不错的祝寿方式,可以学一学。

也有孩子疑惑,这面都在碗里,又不能挑出来比,这谁能知道到底哪根最长,万一给的就是最短的呢?

大人听了他们的疑惑哈哈一笑,也不解释。

有文化人看着岐山臊子面制作方式,感慨不愧是岐山,周的发源地。

木耳、豆腐黑白分明,鸡蛋富贵,红萝卜日子红火,蒜苗生机勃发,看着是当地人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但也有人看见的是隐藏起来的文化脉络。

红黄青白黑,这分明是五德之色,不愧是岐山。

[绿色的箬竹叶被清洗的干净,带着靛蓝色花布头巾的阿姨们排排坐下,从搪瓷盆里舀出糯米。

“嘉兴人踏实放心的一天,是从一个个热腾腾的肉粽子开始的。”]

明清时候,有嘉兴的幸运观众发出弹幕:是的,我们天下粮仓的嘉兴,肉粽软糯美味,主播你一定要去尝一尝!

同时期的北方人也愤怒反驳:粽子怎么能有肉的,主播,来吃我们的红枣豆沙粽子!

南方人立刻回应:闽南的,烧肉粽和碱粽很美味,诚挚邀请主播品尝!

肉粽、碱粽,一听都是咸的,北方人眼前一黑:粽子怎么能是咸的,你们作弄粽子!

南方人:苏州的,红小豆煮熟去皮滤沙,加砂糖和油脂制成馅,馅里还夹一块肉,这粽子油润清香,美味不接受反驳

北方人:我们关中一带就是糯米,煮好的粽子放凉,淋上蜂蜜,端午时候吃它,又凉又甜,沁人肺腑,主播你一定要去试试。

南方人:我们广东的咸蛋黄粽子也很好吃。

北方人:我们山东的黄米粽子粘糯香甜,不会很甜,一定很对主播你的胃口、

凑热闹的四川人:我们这里是糯米红豆泡了,里面放椒粉、川盐、腊肉,鲜香油润,一点麻辣,很好吃的

看见这条弹幕,南北方人统一战线:粽子绝不可能是辣的!

一致对外喷完,他们开始了对粽子咸甜味道的争夺大战。

月饼也就算了,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吃得起,那次中秋他们就只当没看见那些稀奇古怪的月饼。

但是粽子是过端午的时候,大部分普通家庭也能吃的,彼此都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这方面谁都不肯让步。

这个话题,主要是饮食习惯都基本固定的明清时代南北方在争吵,一条条突然增多的弹幕都是他们在开战。

明清往前的朝代也没想到,这个粽子话题,明清人居然会这么在意。

大秦人听了这个端午节的历史就感觉很微妙。

五月初五的端阳节,本来就是有很久历史的节日,为的是夏季驱除瘟疫,到底是怎么成了你们后人嘴里为了纪念屈原来的?

大秦人觉得这节日有点反秦,六国人不太服气他屈原能和端午节绑定,这不是后人一放假就都知道他了吗?

名留青史的成就达成的太高,让不少也想完成这个愿望贵族官僚很是羡慕。

[灯光白亮的宽敞室内,每个人都穿着白色衣服,戴着帽子口罩,动作快速的裹粽子。

一个从四川来嘉兴打工的裹粽师,每天会完成三千只粽子,平均每分钟七个粽子。

长长的粽叶卷好,放上馅料糯米上称称重,然后快速缠线裹好。

在这个标准化车间,一个粽子从制作开始到制作完成,一共三十六道工序,一个工作日会生产一百多万只粽子。]

包粽子一天多少个?

包裹粽子的人都惊呆了,粽子可不比饺子,它是包好了还要多一步缠线的工作更费时间。

刚刚吵得很凶的人都停下来了,目瞪口呆看着这一段。

粽子也能标准化车间?

车间里一个大工作台上摆着粽叶、糯米、肉还有给工人称量的秤,一个大工作台围着六个裹粽师。

这一个车间,他们就看到少说几十张大工作台,最少也得有有两三百人,应该还有很多没看到的人。

糯米黏糯不是那么好消化,手掌大的粽子里面还有肉,有主食有肉有盐有油脂,一个粽子就能让人过一天不会饿死。

这个工厂一天就能生产一百万个,要是能卖到他们朝代,可以说一个工厂就能养活一个大城。

当然,这种买卖的粮食没有安全,他们也就是想想。

大家在意的,是能供给粽子生产的糯米产量。

一天就能做这么多粽子,消耗的糯米这么多,而工厂又不可能是一年只有端午几天才开工。一年下来消耗的糯米数量,都是个不小的数字。

又是嫉妒后世农业,只能含泪等着自家农学家们早早成功的一天。

[晚稻成熟之后,就是宁波人做年糕的时候。

顾是宁波井头村的大姓,顾阿公顾阿婆们推着磨盘把晚粳米磨成粉,再蒸粉、搡捣,揉搓成型……]

白色的水磨年糕,绿色的艾叶年糕……

熟悉的制作过程,熟悉的年糕,宁波人看的很亲切,也勾起了一些不太美妙的伤心往事。

对,我们宁波人确实新年前一做做上百来斤年糕,存着慢慢吃,腊月吃到来年开春。

煮年糕、炒年糕、年糕汤,什么吃法都有。

在没条件挑剔的年代,能有食物过冬就很好了,但是漫长的吃年糕经历,偶尔也会是种噩梦。

顾家热热闹闹的四代同堂年夜饭,看的大家艳羡不已,但是一听旁白说这样团聚的日子一年只有几次,大家又都伤感起来。

后世别的都好,就是人人都往外面跑,一大家子人人都忙,能停下来的时候少。

[ 热热闹闹的新年,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做焖面,包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