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人琢磨过来了,按照主播举例的煎饼和绿豆汤,这种有生产交易的才算是Gdp统计方式。

如果按照这个来计算,那就自产自销的小农经济,也就是传统的男耕女织模式下,除了必要的油盐这些东西以及交税,普通家庭的生产成果是很少参与进市场的。

这么看,Gdp除了商业发达的朝代,秦汉应该是Gdp不高的。

再按照第一个方法去计算,可能下面的总生产和商业贸易比较低,但是由朝廷主导的各种生产活动,似乎又不是那么低。

想着想着,没算过这种经济账的人好像又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知道朝廷或者自己地方税收的人,试着套用上面东西去计算,但是几乎都发现,他们没有详细的数字可以去套。

就算是拿大概的数字去套了,算出来的这个数字也不是很漂亮。

不过总体而言,大家认为想要这个Gdp数字高,要的首先就是人多。

人多,生产就多,基础总量就多;但是还得需要物产够多,只有多出来的物产满足大家的存活后还有多,才够去进行各种商业活动。

这样想着,事情又回到了最基础的原点——吃饱饭。

贞观朝的程式则是好奇另一个名词,城市化。

字面意思上,好像是建城,但是建城不应该多一个‘化’。它似乎和工业息息相关。

【“城市化,也叫城镇化,普遍的定义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这个人口的迁移不只是人所在地的移动,包含的内容和概念比较复杂。”

揪着头发,她放空大脑,努力回忆相关的知识。

“早期的城市是一个区域的中心,提供一个区域的军事控制和防御。城市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粮食,是由周边区域提供的。

古代自然成型的城市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不高,按我们现在城市化率的指标来衡量,这些城市人口一般仅占全社会人口的一成左右。这个你们比我了解,应该是没错的吧?”】

古人们点点头,差不多。

经常说的 一城之地,真正城里面的东西其实都不多,多的都是城池以外,管辖范围内的人口数量和土地粮食,这些人自然不算是城市人口。

【“现代社会城市化,目的是为了集中,创造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经济收益。

工业化的推进需要极方便地短距离人、财、物交流,这就必然地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又促进了工商业发展,从而又促进了文化、教育、卫生这些社会事业的集聚,这种集聚又促进了基础设施发展…… ”】

也从没看她做过这些题的古人们:看得出来你绞尽脑汁说的也很艰难,但是你这个年纪,真能说出来,就算你按书背给我们听,也挺了不起了。

至于主播为什么不电脑搜索,大家也都理解,主播能说一点就让她解释吧,毕竟搜索出来的还信息驳杂,有时候完全相反的东西都出现在上下呢,不如她解释。

李治算了算账,以长安为例,它绝对是大城市了,城里头人口足够高。

按照主播的划分,他们是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这种大城市不多,而且一个长安已经很消耗物资了,让他只能时不时带点人来洛阳,分担长安压力。

农业社会里,长安毕竟是个例,大部分城市,周边的物资供应都是足够的,而且城市人口够就可以了,和长安一样太多了反而不是好事,物资的供应就是个大问题。

就看一个地铁就知道了,主播在的南昌几百万人,地上堵车了还能走地下,他们各种长途交通和大货车都能把全国各地的物资带过来,现在的关中可做不到。

苏轼大早上收到了加急信,官家和同僚们让他回汴京的。

老实说,他挺意外,没想到自己还能有回汴京的一天。

这些年他也走了不少地方了,见过最繁华的地方还是汴京。参考在主播的理论,苏轼觉得他们宋的城市化应该不止一成,大概是两到三成的样子。

但是问题也很明显,城里人多,管理成本也不小,而且非常考验周遭的物资供应。

明清住在北京的皇帝们也在一起算账。

某种程度上,北京周边的物资供应也是不够的,京城人太多了,但好在有漕运,京城需要的物资可以靠漕运从遥远的南边北上。

而且这样来看,江南那边的城市化挺高的了,居住在城市里头,不种田也参与城市生产的人也不少。

好了,这个和那个Gdp一样,都是物质充盈了才能发展的东西,他们顺其自然不用特意追求。

只有一两个例外,景德镇这种有特殊产业优势的,和运河边上清河县这种,是没有后世工业化,但也能快速形成规模的城市。

六号幸运观众高家是看着手里一堆名词,挑来挑去,最后问道:“主播,第三产业食指三什么,是不是还有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喝口水润润嗓子,小小等了个她很熟的问题。

“是有的。第一产业,指的是提供生产物资材料的产业,农林牧渔这些都是。

第二产业指加工业,把成产物资材料加工买卖的产业。比如服装、汽车、飞机这些的生产制造。”

第三产业是不生产任何物质产品的行业,一般叫做服务业。交通运输、电子通信、金融保险这些都是。

我们去坐地铁,就是参与了第三产业。】

有学生不太理解:“如果我背着一筐水果,坐地铁从医院到商场买卖,赚到了钱,这难道不是也参与是生产了吗?”

看着从前只读书的学生,现在也会张口闭口买卖了,夫子心情是复杂的。

他不知道这变化会怎么样,不过整体而言,他觉得是好事。

夫子咳了咳,解释道:“这个成产,和前面统计Gdp的生产,不是同一个意思。

你背着水果,付了两个铜钱坐地铁去了商场,赚到的钱是你卖水果得来的,是没有加工的农产品,应对属于第一产业。

本身你坐地铁的行为,只是让地铁赚了你两个铜钱,没有产生具体的东西。”

有一个学生问到:“那夫子,如果我去那边卖唱,就算靠我自己赚了钱,也没生产任何东,也是属于第三产业是吗?”

夫子点点头,但是对学生去卖唱,哪怕举例,他还是有点接受不能。

冯女合丈夫是三品官员,不过她自己也是武皇身边的秘书之一,经常出入宫廷。

看见自己幸运上榜,她就赶紧入宫,和其他同僚还有武皇一起讨论问些什么比较好。

目前定下目标要做的事情已经够多了,武则天无意再问些什么,让冯女合自己按想法来。

冯女合没想一会儿,就到了自己,她想起路上看到那些眼睛上都带着东西的人,还有带墨镜的主播母亲,就问了这个。

【“我妈妈带的那种是墨镜,带上它只是为了防止太阳刺眼影响开车而已,实际上还能看的清楚。”

她记得自己也是有墨镜的,抽屉里翻了出来,就放在书上,让大家也能看清下面的字,的确是不影响什么。

“至于其他人带的那些透明镜片,大家一般都是眼睛近视才带的,老人家的话散光比较多,近视、远视的原理是……”

小小庆幸自己视力还好,不然总感觉解释的都会脸红。】

不少老人家恍然大悟,就是自己年纪大了老眼昏花,原来这就是那什么晶状体变硬 ,人体老化的一种现象。

对着昏暗的油灯和烛火多了,有点近视或者深度近视的人也不在少数。

大家看着主播找出来的眼球结构图,虽然觉得害怕,但是都不想做瞎子的大家还是认真听。

只是除了日常多看看远处,固定休息眼睛,做做按摩,他们寻常人也做不到别的了,毕竟那玻璃多贵啊。

火器工坊的小学徒徐四斗家里母亲就是老花眼,年轻时候做针线厉害,现在年纪大了,看见光就流泪。

他把原因说了一下,问主播,这个墨镜可以怎么做,他们那里这些眼镜什么的,卖的会很贵吗?

太安宫的李渊听着这宋人的话,觉得自己有被感动到。

看看人家孩子多孝顺,这么宝贵的机会都是来给娘问的,再看看自己,被迫在儿子面前做老二。

他让人去给儿子传话,他现在年纪也大了,有点老花,让那边孙思邈他们的化学小组造出玻璃来了,给他送一副眼镜。

反正他现在人是什么都管不到了,看这儿子要不要做个孝顺的姿态。

【“除了玻璃,其他的材料你想做的话可能不太容易。

墨镜镜片,很多都是先做好了最后镀膜的,不过也有一个简单的土方法,就是用煤烟熏玻璃片。”

至于价格嘛……

“我妈的墨镜不贵,树脂材料也就一百以内。眼镜话,什么材料都有,它有成本高的,大部分成本还行,眼镜是从一两百到大几千都有。

一般是镜框单独看,在去配镜片,镜片的话,成本不好说,几十块卖到几百的都有。”】

等会,几块钱卖到几百块?

这卖眼镜,利润能这么高?

商人们咂舌,上一个能让他们觉得一本万利的行业,还是卖盐。

本来觉得的造玻璃风险大,做奢侈品也不一定能卖出去多少的商人们,现在被这个眼睛改变看法了。

光是老花眼和近视眼,其实也能有不少市场,只要他们也能把生意做大,做到成本压得像后世那么低。

但问题是,这个玻璃,除了一些有本钱的商人和家族听说在招募工匠做,朝廷似乎也在做。

他们可不想做出来了玻璃和眼镜,最后来个什么条例不让卖了,那真是血本无归。

而做出了简易单筒望远镜的阴阳家,也是觉得有点神奇。

毕竟,他们打磨的材料,那是水晶,不说价值连城,总之很贵是绝对的。

想想他们的昂贵材料,再看看后世这个价格,哪怕是几千秦半两,那也很便宜啊!

小学徒徐四斗觉得自己目前阶段还是努力赚钱吧,听说现在已经有个新的玻璃坊,他努努力,说不定多挣点钱还能在那边买两块玻璃,自己打磨了熏黑给母亲戴上。

框架他们好说,那点别的材料都能做,只有玻璃比较难得。

明清的时候,已经有眼镜了,这玩意在大城市里不是那么稀罕。

明朝人卫昭自己就有点近视,近视、远视还有眼镜的远离主播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他就直接问主播,后世都是怎么测视力配眼镜的。

每个人的眼睛有问题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如果眼镜不匹配,那就没用,所以怎么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眼睛情况来配眼镜,他觉得才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确是很会问。

小小搜索了张视力测试的高清图贴出来,这个她说不清楚,只能去找相关资料介绍正确的测验方式。】

一堆“山”颠来倒去,看的都头晕的大家不是很有兴趣测试。

有兴趣测试的人看到视频还在介绍测试距离,左右眼的测定方式,也觉得好麻烦,和自己想象的一点都不一样。

东汉医学堂里,大家也热情高涨的记录下来这个表。

“我本以为这个很简单,就是写字呢,谁知道每个字符还都有特定的尺寸。”

“上面说这是针对眼睛的,如果不是他说,我也没发现这些尺寸都有区别,以为都一样呢。”

“这算什么,针对眼睛的视觉研发?”

“他们说的是以前的方法,也就是说还有最新的法子。虽然主播不说应该就是我们不好弄,但是我还是挺想知道的……”

最后一位康熙朝的幸运观众周梓敬,他想问的这个问题从昨天就有了,今天终于有了机会。

“主播,除了那个那个新闻里的盲文,新闻里还有一直用手做动作的人,是给耳聋的人说话吗?会很难学吗?”

他有个孩子,生下来也是千疼万宠,只是孩子五岁那年生了病,人就突然听不见了。

尽管孩子学了文字,日常沟通他们可以写字,但家里的仆人不是都能看懂的。

自从他听不见了,适应新生活就花了很久,也不愿在出门,曾经的朋友也都没有了。

周梓敬怕他一直这样人会受不了,如果能学会这个,那他努力挣钱,雇人学,怎么都能让儿子还能通过纸以外的方式,和人沟通。

【“她是在做手语。是给不能听到,但是能看到的残障人员,播报新闻的。”

小小之前一直没有想到这里,今天被他提醒才反应过来,各个时空里,应该也是有不少看不见,或者听不见的残障人士的。

“晚上开始,我会让系统试试做实时字幕。

手语和盲文我都不会,明天我找点正规课程,给有需要的大家轮流播放吧,白天轮流来。

今天的直播就到这里了,大家晚上见。”

虽然盲文不比手语,学习还需要各种条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但是小小也只能帮到这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