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了解农业和历史的人已经开始对比思考了。

他们以前想问题的角度好和看法与后世截然不同,按照后世这种思维,粮食作物的确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代代进化的。

很早以前,他们的五谷之首是黍,有种说法是社稷的稷一开始也是指黍。

黍(黄米\/糜子)生长周期短,不需要大量的水,什么土都能种植;春秋战国时,更好吃的粟(小米)开始被广泛种植,取代了黍的地位,再到唐宋,稻米和小麦登上历史舞台,更大面积地被人们广泛种植,一直到后世,多出来了个玉米。

这整个主粮种植变化的历史,就是人力和工具一起发展的历史。

想到这里,一些人也准备收拾行囊去全国各地转一圈,学着后世读书人那样实地调研,写一些和粮食有关的书。

九号幸运观众周文厉是正德年间人,就好奇那个维瓦洛夫拟态。

【“瓦维洛夫是前苏联的植物学家和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拟态是他研究发现的一种在动植物中的拟态现象。”

小小还真的知道这个,她举了个例子:“我们刚刚看到的视频里就有说到人类驯化了小麦和大麦,旁边的黑麦原本只是杂草。

野生黑麦一开始不会结出种子,因此人们收割完麦子后,它的植物就会被破坏。偶尔会有突变体结出种子, 这些突变体就受到了保护免遭破坏。

就是在这种生存选择下,黑麦自己选择模仿小麦,从多年生植物变成一年生,结出种子,成为人类的作物,被人类种植。”】

古人们:懂了,黑麦为了活下去,朝小麦靠拢,给人类卖身为奴,它每年抽穗结果供人类吃喝,人类保证它一代代都能有后世子孙活下去。

李斯:不只是老鼠知道要去堆满粮食的谷仓,连谷子都知道不能自己在野外瞎长,投靠有能力保障它生长的人。

他觉得自己现在文思泉涌,赶紧把现在的灵感记录下来,作为书的一部分。

最后一位幸运观众郭泷家里世代是耕读人家,门第不显,但日子也还算能过,他读书之余,私下里也把耕种作为爱好,只是单纯自己取乐,没想过系统性地总结研究。

看这些粮食作物的发展,他对那个杂交黑小麦有点兴趣,也对后世收割的小麦更有兴趣。

“求问主播,你们后世现在种的小麦都是什么品种,也是改良过的四倍体、六倍体吗?”

【好的,小小明白了,去找现代小麦的相关资料。

看着完全自己也不知道的杂交小麦之父,她啪的一下点进去。】

看着《南袁北李,杂交小麦之父》的标题,有人疑惑:“奇怪,上次那个李登海先生也是南袁北李……”是这些人搞错了吗?

他旁边的大娘抬手拍了下他的脑袋:“都是神农在世,你不跟着学人家怎么育种的,倒是来在意人家的名声。”

疑惑的人摸摸脑袋,憨直一笑:“大娘说的是,是我傻了。咱一起好好听听这个小麦之父咋做的,正好我们可也是种麦子的。”

[1931年,李振声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农村家庭,十三岁时父亲就撒手人寰,留下母亲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

山东人抬起头,虽然这是后人,不是先人,但听着就是很让人骄傲,他们山东,可是有两位这样的大贤。

“之前莱州有李登海,现在咱们淄博也有李振生了!”

看着年轻人一个个脸上与有荣焉地高兴,坐在石板上的老伯叹气,人家看他这样,问怎么了,他才幽幽道:“咱们山东能有这样的人物,是该高兴。

但是那也是主播她们那里。

饭要一口口吃,更要自己吃,我们没有他们,想有他们,就必须我们自己学,自己做。”

几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也收敛了脸上了喜悦:“二伯爷,您说的是,咱还是要自己种。”

旁边另一个大爷也在感慨,即使李振声因为家里穷要出去谋生被迫辍学,但那也是说他之前是读过书的。

小伙子不明所以,读过书怎么了,后世不是都要读书吗?

大爷白他一眼,生气又难受的问:“没听他们说以前也穷吗?家里都那样了,还能让孩子去先读点书,这个事情放我们这里谁家能做?”

读书的基础花销家里凑不凑得出来另说,现在是老师有限,他们可没有什么教育法,人家愿不愿意收学生都不一定呢。

无论天幕上这些后人里的谁,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可能学历不高,但都是读过书,后面也继续学习的。

他们就是有这个读书的条件,想学东西怎么都能去学。

[他一个人来到济南,想要寻找一份谋生的工作,偶然间看到山东农学院的招生启示,因为启示‘可以提供吃住’几个字,让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报考……]

“居然是因为包吃住才去学的……”

家里条件好的人觉得这事情颇有点搞笑,家里条件差的确实很能感同身受。

就算是不爱学习,对读书完全没天赋也没想法的人,家里穷,但是有一个地方可以包吃住,那他们也是很乐意过去的,少了自己一个家里就多了点口粮呢。

历朝历代的教育工作者们更是很能理解。

他们搞教育的,是真的很痛心那些有天分,但是家境差,不能继续学业的学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饭都吃不饱,人又能去干什么事情呢,也更不可能让一大家子缩衣节食,就只供那一个孩子念书。

实在天赋很高的,老师们也是愿意资助一二,但所有事情‘不患寡患不均’,他们自己不少人甚至要和富商借钱来养弟子,终究也没能力能帮助那么多的人。

家庭条件一般,年轻时候读书还自己去砍竹子木头做书简的叔孙通很懂李振声,‘又有饭吃,又能上大学’,别说是他了,这日子换了自己也一样不敢想象。

[来自原燕京大学的沈寿铨教授教授的小麦育种课程,第一次让李振声对小麦提起兴趣;余松烈教授的遗传科彻底让他对这一领域产生热爱。

放假时他将在学校培育的几个小麦品种带回家乡,果然有所提升的小麦产量,让他产生了将来也要从事小麦育种研究的想法……

1951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在北京工作,五年后响应号召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了西部小镇杨凌,开始小麦育种研究……]

皇城根下的人不理解,都从淄博到京城了,他怎么还往更偏的地方去,回淄博也好过去那里呀!

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明清统治者们倒是能够理解,北方,特别是西北,的确是够穷够苦,他们这里那都是发配别人的地方,去南边的个顶个都是肥差。

他们也是想让别的地方一起发展起来,但是以他们现有的能力和人力,又没办法做到。

大家寒窗苦读几十年,最后高中是往偏远地方去了,指望他们奋发图强好好干业绩,不如指望他们就只是摆烂,少搜刮民脂民膏。

人家搞个什么,有的是人去,他们要是想搞,响应者寥寥无几。

社会性质不一样,居然能有这么大的差别吗……

[当时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小麦条锈病,也称黄疸病。会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破坏叶绿素,造成光合作用下降,最终导致小麦减产20%-30%,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减产两三成?颗粒无收?

麦田里,天幕的话音一落,不少人赶紧低头查看自己家的麦子,还好,依旧是绿油油的。

“这个黄疸,我们没的麦子上好像没有诶?”

“呸呸呸,别乱说话,最近我们仔细注意麦子,好好听天幕说。”

也有些农人恍然大悟,以前是以为天气不好或者自己那里没搞好,原来这样的粮食就是不正常,是有病了!

“有病的话,是也可以给作物配药吗?”

“这怎么配药,大夫还能给这些麦子把脉不成?”

一些实在对人体医学每天分的大夫:似乎,也不失为另一条谋生之路……

[大学时候,李振声就曾经跟着土壤学家冯兆林,从事种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收集种植过800多种牧草,因而对牧草也颇有研究。

他想,小麦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是在今天依然体弱多病,野草没人照顾,却长得茂盛异常。

那能不能通过天然牧草与小麦的杂交,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小麦呢?]

“牧草!”

赵过听愣住了,转过身问后面的农人:“天幕没开玩笑吗,牧草和小麦?”

水稻都还是在各种稻子里杂交,玉米更是一代一代培育,哪怕是那些个大麦、小麦、燕麦、黑麦,那也都是相似的麦子。

“牧草和小麦,牧草、牧草……”尽管赵过不清楚后世的具体植物学分类,但他的常识告诉他,这两种植物的区别,比鸟和鱼还要大。

未央宫里的刘彻震惊过后倒是注意到了这个牧草。

他在思考,能不能让赵过也顺便种点牧草,研究人的口粮一并把马的口粮也研究了,贮藏的方法之前主播讲羊草的时候都有讲过,这个不用担心……

[这项研究工作他一干就是30年,中间也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一直到1979年,他的研究终于有了突破。

他研究的小偃六号,不仅对当时流行的八个条锈病生理小种都有较好的抗性,还抗干热风、耐旱、产量稳定。平均亩播量12-16斤,亩产量在700斤左右.

“小偃6号”的成功,当地的农民都切实感受到了新品种小麦带来的收益,还流传出了“要吃面,种小偃”这句话。]

亩产多少?

秦汉时期,小麦亩产三石,约莫84斤;隋唐时期小麦亩产约一石,那时候的一石是84斤,区别不大;两宋时期小麦亩产大概98斤;明清时期小麦亩产一石以上,140斤往上。

早些时候小麦亩产一百斤都没有,后面精耕细作了也不到两百斤。

而这个‘小偃六号’,不仅能抵御各种病害,还直接把产量翻了这么多倍。

水稻早些时候不是广泛种植,玉米更是海外来的作物,但是小麦作为五谷之一,是一直就被历朝历代广泛种植的,他们对小麦的产量那是再清楚不过了。

尤其还有播种量和收获量的对比在那里,更是方便他们换算理解。

李渊看着自己手里揪下来的胡子,难受为什么这不是自己时代的人物,真要是他这时候,他很愿意做主直接把人纳入皇家宗祠。

别说做儿子了,他愿意的话,做兄弟、做祖宗也都没问题。

李治想起了李渊晚年留下的那些吃干饭的宗室成员,在看看这个后世人,头一次生起了不平——都是姓李的,人家干什么,自己这边都干什么!

李世民看着两个儿子,真心劝道:“高明、青雀,别学化学了,去学那个遗传学和植物学吧。”

神奇的科技和武器都可以晚点造,你阿耶我是真的很需要农业天才。

我已经定型学不了了,你们俩还有希望啊。

就连长孙皇后也没提反对意见,反而赞成道:“下午我让人把五谷都取一点过来,找人教你们种植方法和产量。”

李承乾拉着弟弟齐齐后退一步,小孩面色惊恐。

李泰感觉也还好,他想,要是主播能教他怎么种西瓜,他很乐意学。

看着后面以小偃六号为母本,一代又一代的小偃22号、54号、81号……

不同时空,鸡娃的人也越发多了起来。

诸葛亮:这边忙完了就回去带儿子下地!

刘备:我自己已经在种稻子了,等孔明回来,就让刘禅跟着下地。

朱元璋也看着自己面前的一群孩子们,神色温柔。

标儿不用管,他是要跟着自己学做皇帝的,剩下的孩子……

“老二,你最聪明了,爹给你也划一片试验田,给你找几百种不同的麦子和牧草,你也学学看怎么弄出这些麦子和稻子来。

你们剩下其他的人,都跟着你们二哥取研究!”

朱樉脸色扭曲。

我是聪明,但那也要人教啊!主播自己都不会这些遗传学和生物学,爹你是让我怎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