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怎么了?”冯胜好奇道,他倒是想听听皇长孙会如何说蓝玉。
要知道皇长孙你喊蓝玉舅姥爷爷的。
“蓝玉这个人军事才能自然不必说,而且资历也老,这些年又战功赫赫。”
“因此、年轻气盛的他也就养成了骄兵悍将,恃功自傲的性格。”
“听说他今年才三十出头,就已经收下了几十个义子,好家伙……等过几年不得几百上千义子。”
历史上,蓝玉的义子达到了一千多,这是什么概念,可以说一路大军中的将领全是他的人。
朱轩忍不住吐槽道:“收义子、好像是跟洪武爷学的吧,洪武爷收了沐英、李文忠、何文辉、徐司马、平安等战功显赫的大将,这些义子中包括了朱元璋的侄儿、外甥,也有孤儿,以及阵亡将士的遗孤。”
“但洪武爷也就二十多个义子,而且这些义子的品行端正,可能是有马皇后教导的原因吧。”
“可蓝玉的这些义子就不一样了,一个个无法无天,听说在城里就跟地痞流氓一样,欺男霸女,仗势欺人……”
“这么多义子在军中任职,会导致出现什么问题,想必不用我多说吧?加上他们胡作非为,迟早要被收拾。”
“也就现在有你们在前面顶着,等你们这一辈不在了,他们的结局绝对落不得一个好。”
冯胜整个人都麻了,他跟蓝玉非常熟悉,因此、蓝玉的情况他很了解,全被朱轩给说中了。
朱元璋眼神里露出一抹凌厉之色,正如朱轩说的那样,如今有冯胜他们这一辈在,他还没在意蓝玉这一辈的武将。
可刚才朱轩的话,不得不让他重视起来,如果蓝玉那天真收下上千义子,好家伙……到时候军中是蓝玉说了算,还是他朱元璋说了算。
冯胜的嘴角不停的抽搐,心说蓝玉啊蓝玉,你这个大外甥孙今天把你坑惨了,你自求多福吧。
他也不想看到蓝玉出事,在军中,他们很看好蓝玉的。
于是说道:“等蓝玉从云南回来,我会找他好好谈谈。”
他说着顿了顿,沉吟道:“至于我们,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了,这些年因为战功,恃功自傲,不懂得收敛,也就上位仁厚,不然早就让我们吃苦头了。”
冯胜是真听进去了,他虽然是武将,但不傻,刘邦杀掉那么多武将就是前车之鉴。
更何况、他们这些年,确实有点过于嚣张了。
朱轩见状,很是满意,只要冯胜能听进去就好,他也不想大明失去这些人才,大明需要他们抵挡外族,需要他们开疆扩土,需要他们培养后辈。
朱轩也不好多待,刚才那些话虽然是为了冯胜好,可自己毕竟是晚辈,现在继续留下来,有点尴尬。
“爷爷、你跟冯爷爷聊着,我让府上的丫鬟给你们上一些冷饮,孙儿去工坊那边看看去。”朱轩说着起身就准备开溜。
“大孙等等,咱也去看看,听说你最近又建了新的工坊。”朱元璋起身喊道。
“我在家里坐着也无聊,我也跟着看看去。”冯胜开口说道。
呃!!!
朱轩摸了摸鼻子,好家伙,他还能怎么办,只能一起喽。
院子里骑自行车的徐妙锦,见朱轩准备出门,也顾不上骑行车了,把自行车还给了朱允熥。
收回自行车的朱允熥激动的都快哭了,他还以为小魔女会一直霸占他的自行车呢。
看着众人离开,朱允熥推着自行车就去找马皇后告状。
“奶奶、徐妙锦欺负我,他抢我自行车,我不给她她就揍我,你看我脸都被揍肿了。”朱允熥可怜兮兮的说道。
朱曦彤和朱琼仙瞪了朱允熥一眼,大家都是女孩子,早就玩在一起,现在都成了好朋友。
马皇后摸着朱允熥的小脑袋说道:“不就是一辆自行车吗?你是男子汉,怎么能跟一个女孩争。”
呃!!!
朱允熥傻眼了,自己奶奶怎么帮着外人说话,他感觉心里好难受。
马皇后继续说道:“以后都让着妙锦一点,反正你又打不过人家,省的被揍。”
“还有、以后对妙锦客气一点,她以后是你们大嫂。”
啥!!!
朱曦彤还有朱琼仙傻眼了,我们拿你当朋友,你居然想当我们大嫂。
朱允熥的脸色更是难看,现在就被徐妙锦欺负,等徐妙锦成了他们大嫂,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啊。
另一边、朱轩他们一行人朝着村外走去,工坊都建在村外偏远之处。
徐妙锦跟在朱轩身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小白虎一蹦一跳的走在前面。
“你什么时候回家?”朱轩被吵得实在是受不了,忍不住问道。
徐妙锦眨着圆溜溜的眼睛:“我爹去北平了,家里没人管我,我想玩到什么时候回家都行,等会让人去我家传个信,我要在你家住几天。”
我尼玛!
还住几天,我同意了吗?
“怎么?你不欢迎本小姐在你家住?”徐妙锦握紧小拳头,奶凶奶凶的看着朱轩,大有你敢拒绝的话,我就用小拳拳捶你胸口的架势。
面对暴力的徐妙锦,朱轩还能怎么办,只好皮笑肉不笑的说道:“那能不欢迎你,你想住多久都没关系。”
他的眼珠子一阵转动:“女孩子应该多看书,文质彬彬的,大家闺秀才符合你的身份。”
徐妙锦傲娇的说道:“四书五经,道德经……我都会背了。”
我尼玛!
朱轩的嘴角不停的抽搐,不愧是历史上的才女,这居然还是个学霸,如果放在后世,绝对是清华北大的苗子。
“看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有多大意义,你应该学习小学课本上的知识。”
“小学课本?”
“对、就是小学校课文,你只要学会上面的知识,会更加聪明,而且上面的知识更加实用。”
“小学课本上的知识,是参加科举考试的吗?”徐妙锦好奇道。
一旁的朱元璋接话道:“参加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上的内容。”
说起科举,朱元璋就忍不住继续说下去:“洪武三年,洪武爷重启科举,可惜……因为连年征战,很多饱读诗书的读书人都死于战乱。”
“加上南方士族对科举阻挠,恢复科举并未给朝廷带来有用之人。”
“最终只能作罢,使用举荐制度,谁举荐谁作保,被举荐之人若是犯错,举荐之人连坐。”
朱轩也知道这段历史,举荐制度很早就有,也是士族把控权利的手段,不过、被朱元璋这么一弄,也算是缓解了朝廷没有人才可用的困境。
毕竟连坐制度下,即便是士族的人想要举荐自己人,也不得不考虑后果,不会把混吃等死的人举荐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