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卓图作为联军统帅,大蒙古帝国的太师,对于自前的颓势,他也是一筹莫展,明军现在有七万骑兵,声势浩大,日夜不停的展开攻击,一方面又使用外交手段利诱,他们这个巨人算是倒下了,十成战力,发挥不了一成。
马里卓图很想筹划一次反击,让明人知道他的厉害,让明军知道什么是骑兵。
但是他的时间用于应付明军的攻击和处理内部的矛盾之上了。
他们名义上有十七万人,这就有十七万张口,人人都说自己吃不饱,穿不暖,都向他这个老大伸手要,许多人为了一口粮食,这是刀兵相见,他为了协调各部之间的平衡,这是伤透了脑筋,现在大战将起,无数战士将血洒疆场,总得让人吃饱饭吧?
所幸他们折了五万人多人,空出了不少口粮,拿出来平分,最终是将大伙儿安抚了下来。
马里卓图对于部队里的人,跟明军眉来眼去,十分的愤怒,但是兵权不在他手,大家都不怎么听他的,他的办法不多。
他的副手达尔玛建议,将这些人召集起来,后帐布下五百刀斧手,不听话的,一律剁了。
但是现在各部首领,根本不来开会,一旦来了,也是带着部队前来,一旦敢动手,立马是当场火拼的下场。
马里卓图为全军统帅,大蒙古帝国太师,但是大伙儿不信任他,他一直在追查卜力兔、吴克善之死,但是他居然听到一个可怕的谣言,凶手就是他,为什么呢?利高者疑。
马里卓图震惊了,这是怎么回事,这不应该呀!他自问英雄,办事光明磊落,公平公正,怎么可能会干出这一种事,他绝对不是干这一种事的人呀。
马里卓图不知怎么向人解释,本来就是疑人盗斧,越解释就越麻烦,有理说不清。
李沧海是他介绍给大家的,卜力兔、吴克善之死诡异之极,扑朔迷离,但是对于马里卓图来说,他是公认的获利者,利高者疑,这在那里都说得通。
这让土默特部和科尔沁部的人对他恨之入骨,两部的人表面上奉他为太师,但是阳奉阴违,根本不听他的,用于防备他们的兵力,比防备明军的多,有了这么的原因,他召集开会,这些部落首领,千户、万户们要么是不来,要么是带领大批的人手来。
他想或敢收兵权,就是当场火拼血战的结果。
这也让马里卓图信心缺失了,内忧外患,如何才可以打败眼前的明军呢?他是太师不假,但是人家林丹汗依旧是大汗呢?大汗的意思是投降,和平演变,人人回家,这些不鸟他的人的反抗借口就是咱得听大汗的。
这一切让马里卓图操碎了心,如果是投降,伟大的蒙古帝国将就此灭亡,他们祖先用弓箭和战马打造出来的风光和荣耀,就再也没有了,他们将无颜上天见祖先,只能是下地狱了。
而且他们目前被困对这一处,还有一个十分坑爹的问题,明军在迫令他们投降,但是根本没有什么许诺,只是保证了不杀他们,可以让他们回家,没有别的保证了,这个降应该怎么投,以后能不能保证兵权?不可以的话,他们以前做了那么多的事,得罪了那么多的人,没有兵权,如何保证他们的安全。
如果归降,他们的最终地位是如何?蒙古民族的未来又在何方?
这些问题不但马里卓图头痛,就连大明朝廷也十分头痛,米柱早就上交了方案,他的盟县制度十分的新奇,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注意,朝中议论纷纷,朝廷与漠南蒙古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开国之时就有,打了二百多年,一直是纠缠不休,是时候作了一个了断了,将蒙古纳入大明版图之内,直接的统治,这是历代所没有的伟业,这开疆辟土之功呀!
但是朝中大臣都是人精,他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加的全面,这二百多年来,蒙古降而复叛,这样的事也不是没有,经常的干,就像是一条狼,喂饱了就听你的话,喂不饱就马上的咬你,很难养熟,以前必须修万里长城,驻兵九边以防他们。
现在还驻不驻兵?
又有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以前有漠南蒙古抵挡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他们现在将漠南列入直辖,是否意味看必须在漠南蒙古边境驻兵?
这双重驻兵的花费是多少?而这蒙古又可以为大明带来多少收益?这是开疆僻土还是背上一个巨大的包袱?
米柱的建立行省,行省下推行盟县制是不是过于理想化了,蒙古这一百多年反反复复,能招降下来固然是好,重新又反,这可是一个大问题,负责招降的,可是要付大责任的。
米柱的计划,过于理想化了,可执行度却是不高。
大明最大的问题,是明朝中央的决策集团一直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对于有定居城池的半游牧团体,大明朝庭能通过军事威压和财货赏赐让他们服从。可是对于行踪不定的纯游牧民族,朝廷就嫌麻烦了。
大明为什么缺乏管辖游牧部落的人才呢,说白了,大明虽然长期定都北京,但笼统来讲,明朝是个南方人的王朝。这口黑锅当然也得宋朝背,自宋朝起,辽、夏、金、元相继渗透华北,北方长期遭受战乱,华夏的经济重心完全南移,南方汉人头一次成了华夏的主体,北方汉人元气大伤,还得让朱元璋搞南北榜来照顾,大明二百多年,政府的决策集团,基本都是南方人。
除了南北方人的习惯差异外,还有一口锅依然是宋朝背,就是重文轻武的传统。武人地位不高,只能搞单纯的军功,所以大明武人的目光都很狭窄,满足于砍人头攒军功,似乎无一经略一方的帅才。
为什么呢,因为除了明初元勋和少数因缘际会的军阀外,整个大明朝,武人你是没有资格经略一方的。你的任务就是蛮打猛冲,至于像唐朝武人那样出将入相,节度一方那是不可能的。
而文人,普遍上都是对边塞持极端态度的,要么极端防御,要么极端进攻,至于该如何经略节度?你让文人去有固定场所的西番、西南夷地区还能施展手脚,到草原上能干嘛啊。
南方+文人的主政格局,说笼统一点,就是根本不知道该如何统治草原。就像元朝统治华夏九十年,但蒙古贵族到元朝灭亡了,大部分时间都依然不懂该如何统治中原一样。
所以明朝对蒙古的所有决策,其实妙招不是没有,奏效的策略也不是不存在,但从整体来看,适合草原的决策都是昙花一现,长期的对蒙古决策就一句话:进则穷追猛打,退则拒之于长城之外。压根没有考虑如何长期有效地干涉蒙古政局。
在这一点上,汉朝就做得非常好,汉朝对匈奴的决策,是拉拢分化上层贵族,穷追猛打漠北部落,甚至于把个南匈奴的单于,不停地往内地迁,迁到最后,都迁到山西南部了。
而唐朝的决策呢,则是在新疆东部开州设县,在内蒙古广筑要塞,在外蒙古和新疆北部扶持代理人。广泛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执失思力是颉利可汗的铁杆死忠,唐朝不嫌弃,重用他;阿史那社尔是突厥内战的败军之将,唐朝不嫌弃,培养他;契苾何力说难听点就是无路可走的流窜犯,唐朝重用他;突厥复辟运动风起云涌,唐朝派到新疆的第一个节度使居然是阿史那献;论弓仁父亲是唐朝恨之入骨的死敌,投降后既往不咎,重用他……
不说这些少数民族将领了,就是唐朝本身的汉人将领,不提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将了,就说王方翼、郭知运、郭虔瓘、唐休璟等等这些不怎么出名的,这些人都能和北方少数民族打成一片,带着极少数的汉人轮戍部队调动大批突厥人、铁勒人作战。
而我大明呢,我大明倒是中下层的蒙古裔军官层出不穷,也有那么几个在边境带着少量蒙古家丁和大批汉人军队驻守的蒙古裔高级军官,但能培养出既忠于明朝、又能号令漠南漠北蒙古部落的高级将领嘛?一个都没有啊。更别说明朝的汉人军官能不能号令蒙古部落了。
大明二百多年的重文轻武,让他们虚弱到了极点,他们在对待蒙古人,这也也是节节败退,长期处于守势,虽然可以击退对方,但是许多人都看得出来,大明不复当日之威了,蒙古人尚可压制,但是加上建奴和流寇,大明再也抵挡不住了,他们是最终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灭亡。
现在这大明是处于不进则退的十字路口。
米柱灭了河山蝗商,打压了建奴,镇压了奢崇明之乱,统一了贵州,还有令大明政府和皇室,收入大大的提高,并进行了军事改革,但是没有解决到根本的问题,官绅不税,重文轻武,即使你有再多的钱和兵,交给王化贞这种蠢人,也是一个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