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柱是为这一天准备了许久,他认为应该是五年后、十年后的某一天,彼时建奴己灭,大明外无敌强环候,内无爆乱,冰河期也因番薯和土豆、玉米等高产农作物的推广而得到一定的缓解。
解决了人祸,才是众志成城,一起面对天灾的时候。
但是孙承宗横空出世,不但惊到了文武百官,也惊到了米柱,连米柱都为之震惊的人,更不用说其它的人了。
米柱对此,是早有准备,他是早有准备,早就有了税收计划,他们在米柱的指导下完成基础构建,然后请了无数的人完成细节,所以才会有孙承宗都惊艳不己的新税法实施细则。
他们计划将税法分成两种征收方式,普通的赋税徭役由地方负责,官员税收统一叫商税,因为上面明文规定,官员的俸禄、勋田是依旧享受特权,不用交税的,但只是俸禄及勋田这一部分,而不是以前的一刀切,当官的什么税也不用交,不但自己的不用交,就是挂靠投效的也不用交,进士可以有2000亩免税,举人为400亩,秀才为80亩。
大明朝科举三年一次,每次录取大约300人。平均来说,每年录取100人,如果中进士后还能活25年,那明朝一般情况下全国会有2500名进士(这个大概也是七品以上官员的数量了)。
举人情况稍微复杂一些。大一些的省如南直隶,每科录120-130,小一些的省,比如说江西省每年录取90人。大明朝有13个行省,每科大概有1300左右的举人。
再多算一些平均下来每年大概有500举人吧。如果中举之后平均活30年的话,那明朝通常会有举人。
秀才人数不好估算,但通常每次乡试都有2000人,考虑到一部分人没资格参与乡试,那平均下来一个省应该有5000人,13个省再算上其它地方大约会有人。
如此,进士免税的田地为2500×2000=500万亩;举人免税×400=600万亩;秀才免税7万*80=560万亩;总计500万+600万+560万=1660万亩。
大明朝大概有9亿亩的耕地,士绅们占其中有1660万亩,占所有耕地的54份之一强。如果士绅们没有刻意偷税的话,这点田地其实不会对大明朝政府构成任何冲击的。
只是这些人,一句皇权与仕大夫共治天下,变成完全免税了。
历史上有的朝代都有社会工资定得低的问题,但从来没有哪个朝代可以和明朝相比。明朝官员的正式俸禄是历史上制定的最低的,很多地方官员很难靠俸禄来维持基本生活,而高级官员也不可能仅靠官俸就能保证其豪华奢侈生活的欲望。
大明俸禄是以品级制度为基础,共分为九品十八级,实行年俸、月俸双轨制。明太祖在命中书省、户部制定文武官员的俸禄,标准规定:“正一品九百石,从一品七百五十石,…….正九品六十石,从九品五十石”。
当时的七品知县,每年的的俸禄是90石大米,八、九品官员,相当于现在科级干部,每年是60石大米,他们的官服和到异地赴任的路途费用都是由自己负责,朝廷不给予报销;请的师爷之类的人员也是自己承担其薪酬;对上级的迎来送往经费也是自行想法,不可以由公费报销;还有妻儿老小一家人的生活需要开销。
如本朝有一个非常着名的清官,那就是海瑞。海瑞在为官期间,为自己制定了很高的道德规范和为政标准。他不畏权贵,也不畏死,为民请命,革弊兴利;他奉公守法,从不收别人的红包,是一个廉洁的官吏,他成为了这个时代体制内的一股清流。
有时候,他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以至于有一天海瑞去菜场买了二斤肉为母亲贺寿,结果却成了坊间的头条新闻,被载入了明史。明朝当时的地方官员俸禄还不够养活自己的家人,像海瑞这种清廉的官员,穷到连肉都吃不起了。他死的时候,身边只有几件旧衣物、银子八两,这些钱物还不够办丧事,最后他的棺材钱还是同僚和朋友们捐助的。
官员俸禄如此之低,由于物价的上涨,购买力大幅下降,这些俸禄远远不能满足官员们的开销,上要养老,下要育小,实在是拿不出钱来,一大家子人怎么养活,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工资太少,导致很多官员入不敷出,这时候他们就陷入了制度性的陷阱,以权谋私,严重影响明代政治生态,造成贪腐之风盛行。
明朝从一开始就制定了低薪养官的政策,像七、八品之类的官员,一年就几十两那生活就是太清苦了。
大明朝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官员定这么少的俸禄呢?这主要是源于朱元璋时期,就对大明官员的工资做了超低的安排。
太祖朱元璋治国严谨,对官员薪资要求极其严苛,加上他出身寒微,个人生活节俭,这也影响了他对官员俸禄标准的制定。明朝会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实际上也是与朱元璋制定的官员低薪制度是分不开的。
这样的俸禄体系导致了官员走歪门邪道,有的不惜以身试法。诸如通过“三节”、”两寿”收取红包或其他灰色收入,甚至是贪污受贿,形成不收好处不办事,收了好处枉法办事的官场乱象。
当然,官员还是可以享受一些福利,主要是可以豁免纳税和服兵役,这是明朝官员的重要待遇之一,以至于当时很多官员都去买田购地,通过这种方式理财,达到逃避赋税的目的。
既然明朝基层官员收入那么低,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人争相拥挤进入这个体制?这是因为,虽然官员名义上的俸禄不高,但实际上福利待遇还是十分丰厚的,而官员又是铁饭碗;再就是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和市场要素还不成熟,可以从业谋生的渠道狭窄。所以发奋读书,争取金榜题名,来成为官僚集团的一员,仍然是当时读书人的终身追求。
然而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官僚集团已发展成为一巨型畸形集团,他们己成为这个国家身上巨型吸血鬼。
米柱的计划考虑到了多方面的问题和细节,其中最重要的收税,则是由他专门部门负责。
商税由新成立的部门,国税局征收,这有点像后世的国税地税分流,另有新成立的国税局,是仿效米帝的国税局的组织,由他们负责收税。
最得罪人的活计,当是向官员收税,也是最难搞的活计,地方官员向官员收税,这简直扯蛋,让他们收税,多半会扯出一承宣布政使司只有茶税只有二十两的笑话。
国税局是一个全新部门,归东厂和户部双重领导,主事为局正,从三品,只须向户部尚书或者东厂提督或者皇帝负责。首任局正由户部右侍郎洪承畴负责。
国税局负责商税的征收,他们没有制订税收的项目和类型,只能跟据户部和朝廷制订的税法前去收税,而且是最得罪人的商税。
另外成立海关总局,负责海关的建立和税收,负责统管沿海市舶司,沿海所有市舶司,归总局管理,不再归地方负责。
米柱推荐泉州知府刘守仁任海关总局负责人,海关依旧归东厂和户部双重领导。
国税局和海关总局的成立,算是将这一切完善了起来,万里之行,始于脚下,只要出发了,总有低达的一刻。
这国税局,完全是仿米帝国税局而建,是一个认钱不认人,拥有武力和暴力的部门,他们收税的对象,是有权有势的官员,没有锦衣卫这暴力机构的支持,他们将一事无成。
新成立的国税局,交给洪承寿负责,这是一个智商高,极其聪明的人,他一直坐冷板凳,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现在可以独掌一部,正是大展拳脚,一施平生抱负之时。
他对于这职位十分满意,只需要向有限几个人负责,然后自行裁决,他们负责管理的,还是向官员收税,意味着得罪最有权力的一帮人,也意味着可以搞他们,管理他们,这一点,让洪承寿十分满意。
这个部门,由皇帝倡导成立,当然会获得皇上的支持,这也意味着他走入皇帝的视线,成为天子近臣之一,搞得好,他就相当于宋徽宗的东南王朱缅,虽然从七品市舶司提举,但却权倾天下。
在大明也有一些官儿,官衔极小,但权力大得吓人,比如六科给事中,虽然七品,与知县同级,但是权力之大,知府也不如,一旦任期满转秩,肯定会升三四品大官。
又如京城城门吏、运河各地的运转巡检们,那一个不是官小权大,令许多二三品大官,也自叹弗如。
米柱的力邀和保证,令洪承寿十分心动,他升迁过快,一直被人诟病,加上有衔无职,泥胎菩萨一个,京城的从三品官员们不少,其位子更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能有一个实缺,还是部门主管,洪承寿决定冒险一博,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