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除李三才,不是计划中的事,但顺手铲了,也对米柱造不成任何的影响,他将全部收益转至户部,也不是怕了东林党,要讨好东林党大佬孙承宗,而是充实国库,国富民就强。
东林党作为仕人集团代表,与米柱是天然的敌人,不用调和,如果他们当权得令,米柱未必会有留下俸禄和祖屋的待遇,所以米柱是有自知之明,也不作幻想。
成立反贪局,才是他真正的目的,只要他大权在握,这些当官的,就始终不是他的对手,要搞那一个就搞那一个。
在搞倒李三才后,米柱也没有什么自得,他上班第二日,即去约见了徐光启和李逢春,两位都是皇帝的亲信人物,都是庶吉士出身,都在太子詹事府干过,同在庚辰宫变之中冲锋陷阵,保过太子,扶幼主登基称帝,同为巡抚级人物,徐光启巡抚辽东,李逢春巡抚福建,他们将在元旦后离京赴任。
作陪的则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亓诗教、户部郎中洪承寿等。
米柱则与他们是莫逆之交,共同相扶前进,同是帝党人物,李逢春虽然是以帝师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军民事,但他的资历太浅,人脉太浅,又无主政一方的经验,到了地方,就怕别人玩死,所以他对于赴任福建,颇为踌躇。
米柱道:“李老师尽可放心,到了地方,上有天子圣眷,下有李旦大人、洪郢中的支持,自然可以从容施政,一展抱负。”
李逢春道:“维新呀!你且说实话,你让李旦成立一个海上北镇抚司,意欲何为?”作为福建巡抚,一方首长,自然对海上北镇抚司这种可以改变地方势力平衡的机构关注,特别是李旦是海盗,福建人,海上北镇抚司,陆上驻地设在泉州,这令李逢春为难,这可是多了一个婆婆,锦衣卫的性质,代表了地方势力不能干涉,也不可以管。
米柱道:“李老师放心,海上北镇抚司的权力在海上,在陆地没有执法权,与地方政府井水不犯河水。”
李逢春道:“甚好!维新招安了这股海盗,可保大明海疆太平。”
米柱毫不讳言:“大明海疆太平,水师就做得到,这是一支海军,进取的力量,他们有义务把皇帝陛下的福音传往更多的地方。”
徐光启道:“维新是盯上南洋了。”
米柱道:“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远在万里之外,都披荆斩棘,远涉重洋来此,我大明就在家门口,反而视如不见,智者不为?况且本爵封为澳洲伯,总得登上澳洲这地方,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勿负圣恩。”
在公,徐光启和李逢春官位在米柱之上,又以侍郎出巡地方,但米柱有爵位在身,地位更高,兼况手掌厂卫,深得皇帝信任,办成了不少大事,这让他成为帝党的领导人物之一,米柱今日与俩位大佬相见,就是为了向他们推广三样东西,这就是缔造康乾盛世的三大法宝,马铃薯、番薯和玉米。
马铃薯何时从何地传入大明,尚难确切断定,根据陕西省兴平县县志的记载,16世纪时马铃薯已传入大明,万历以后,马铃薯逐渐跻身宫廷美食的行列,但由于其品种上的特殊与罕见,仅有达官显贵方能享用。
上林苑即使有专司蔬菜种植的“菜户”,在筛选、培育马铃薯上有一定技术优势,但它毕竟是服务于宫廷的机构,既不会大面积栽种马铃薯,更不可能将薯种和种植技艺传入民间。所以,此时马铃薯虽已被引进大明,却不过偶尔现身于富贵人家的餐桌上,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并无此等口福。
米柱原本想设立专门部门,组织人手去寻找此三大神物,却让人告知,这三样东西,现在就有,而且就在上林苑,王体乾听说米都督喜好此物,还让人送了两大箩筐来。
但米柱还是在东厂里调派一队人,专门负责此事,这才是改变时代,造福万民的事。
至于番薯,在北地稀少,在福建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有福建商人携来京城售卖。
在万历年间,福建人陈振龙弃儒经商,到了菲律宾。他见菲律宾到处都种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还容易种植,联想到家乡时常灾歉,食不果腹,这东西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就用心学会了种薯的方法。
当时吕宋殖民政府严禁薯种外传,振龙爱国爱乡心切,不顾当地法律的限制,用高价向当地人密购薯藤数尺,装在竹筒中,用绳系于船舷浮在海中,避过检查,经过七天航行,回到福州。
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夏,闽中大旱,五谷歉收,振龙就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试种番薯,以解粮荒。振龙让其子陈经纶向巡抚金学曾呈报吕宋种植朱薯之利,金学曾令其觅地试种。振龙父子即依照土人传授种植之法,在达道铺纱帽池舍旁空地试种。4个月后,番薯收获,可以充饥。金学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种,大获丰收,闽中饥荒得以缓解。
说到番薯,就不得不提金学曾这大牛人,金学曾在陈经纶所献《种薯传授法则》基础上,写成大明第一部薯类专着《海外新传》。闽人感念金学曾之功,将番薯改名金薯,又因来自“番国”,俗称番薯。并在福州、福清等地建报功祠,专祀金学曾和陈振龙。
金学曾可是万历朝的大牛人,他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历郎中,改礼部主事,出为湖南督学。
在中国历代掌权的权臣都有变法的习惯,连米柱都不能免俗,秦国有商鞅变法,宋朝有王安石变法,本朝的张居正变法也首屈一指,这些历史上充当改革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自古话叫做树大招风,张居正的激进式改革,也为他招来了无数的非议,其中以书生的抨击最为厉害。
纵观中国历史,书生是一类特殊人群的存在,热血愤青,每天吃饱了没事干的时候,就开始鸡蛋里挑骨头,看顺都不顺眼。张居正的改革自然也在他们的非议之中,群情汹汹,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这让张居正非常恼火,干脆下了一道命令,将全国的书院统统关闭,书生都赶回家去自己复习,没有人聚堆了,议论的声音会逐渐消失。
为了关闭天下的书院,张居正亲自点了一个人名,此人名叫金学曾,一向以救火队长闻名于世,朝廷有什么棘手的事情,出面灭火的就是这位金大人。谁知这次张居正看走了眼,金学曾反对关闭书院,认为书院就是针砭时弊的地方,直接和张居正对着干,自己亲自选拔的官员,却不听自己的命令,张居正内心的窝囊可想而知了,估计心里面一定有一万个草泥马呼啸而过。
而让张居正草泥马奔腾不休的事情还在后面,这年会试,金学曾是主考官之一,其中有一位考生是张居正的二儿子,按照一般人的态度,当朝首辅的儿子,怎么地也要照顾一下,好巴结上司。可是金学曾对这位张公子并不感冒,公事公办,将张公子从进士的名单中刷了下来。
这下彻底惹恼了张居正,他当然不好意思以此为借口整金学曾,而是以关闭学院不力弹劾他,将其罢官免职,撵回了老家。
金学曾也坦然对待,回老家正好,可以多休息休息。不过不久后张居正,万历皇帝又想起了这位在老张权倾天下就敢和老张对着干的人物,又将他征召回来,并提拔为福建巡抚,要知道在老张当权时,万历皇帝都害怕不己。
当时的福建巡抚并不好当,这个地方和日本很近,时常受到日本倭寇的骚扰,所以迫切需要这位救火队长前去平定战乱。金学曾到任后,一番仔细的调查研究,认为此时日本的权臣丰臣秀吉已经去世,日本国内动乱不休,正好可以一举拿下日本。
万历二十年,日本关白丰臣秀吉统一日本,随后集结兵力进攻明朝的藩属国李氏朝鲜。由于此时日本刚结束国内动乱,军队人员都是从国内战斗中选拔出来的,因此战斗力十分强悍。李氏朝鲜很快在日本的猛烈攻击下陷落,不得已,只能想宗主国明朝求救。当时明朝的皇帝是号称二十八年不上朝史上最懒的万历皇帝,当接到李朝的求救文书,万历皇帝直接拍板,一个字“打”!
随后,明朝军队入朝参战,日本的疯狂进攻被明军一次又一次的打退了。打的差不多了,日本就提出谈判,就这样打打谈谈,一直到了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抗倭援朝接近尾声的时候,万历皇帝收到一份奏折,万历皇帝打开一看,顿时觉得眼前一亮,这才是解决中日战争的方法,准了!那么奏折是什么内容呢?
奏折来自于时任福建巡抚金学曾之手,奏折中提出解决朝鲜问题不一定要在朝鲜半岛,可直接利用大明福建水师的优势,直接命令水师扫平日本列岛,岂不更好?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疯狂的举动,而万历皇帝也已经为抗倭援朝战争搞得焦头烂额,要知道打仗是需要银子的,为了迅速结束战争,万历皇帝直接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