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雍王 > 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阳明的遗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七百五十三章 王阳明的遗产

第七百五十三章王阳明的遗产

区区数月之间,南都变化很大。

郑和下西洋,带来的汉人进人南洋的高『潮』,真的说起来,南洋的汉人并不少,少说有百十万人之多。

杨慎将迁移主力,放在南洋本身的汉人身上。

而且南都这样一座城池,本身就很有商业吸引力,在短短数个月之内,南都多了数万人,不过,也发生了一个问题。这数万人都聚集在港口附近,以港口为中心,出现了一处聚居区,让杨慎很尴尬。

本来港口不过南都附属机构,而现在港口附近人口,与南斗宫附近的人口相差不大了。

毕竟南都城之内虽然有一条河流,但河流容量并不大,进了必须换乘船只。大部分商业交流都在港口区了。甚至连马六甲的商业力量也别吸引过来不少。

不管港口区的意外发展,让杨慎看得很不舒服,但是南都在杨慎的主持之下,日益兴旺,特别是南都以西的开垦情况。

南都以西,在没有迁都之前,只有少量的耕地,补充一些粮食需要就可以了,而在迁都之后,南都的人口大量增长,让南都粮食根本就不够吃了。

杨慎的估计也有误差。

他本想将被俘虏的数万土人,全部编户齐民。但是发现不可以,这些土人大部分是之前建城时的劳工。

被时时刻刻用鞭子打着,才有精力干活。这些人根本就不大适应农耕生活。

杨慎不得不将所有奴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就是能够编户齐民的,有农业经验的。而另一部分实在是朽木不可雕也的。

第二部分,杨慎不得已拿出了正德事情的恶政,皇庄。

这些皇庄都是由退伍的士卒当庄头,用看管奴隶的方式,压着他们看活,只是这样产能有限。但是不管怎么说先将土地开拓出来,将来移民的时候也好办多了。

在杨慎的种种手段之下,南都肉眼可见的发展起来,南都以西更是有几十座村庄,几十座皇庄,还有一些汉人百姓从南洋各地迁移过来。杨慎觉得等年底,就可以在南都以西设好几个县,到时候,南都府才能算得上是货真价实的。

不过,现在的朱厚煌却没有这个想法,他要去见王阳明。

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而杨慎的能力有很强,自然而然丞相的权力,就转移到了杨慎的手中。

王阳明有丞相之名,而无其实。而杨慎是有丞相之实,而无其名。不过这个现象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因为王阳明的身体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

而朱厚煌现在就是去看王阳明,也许是他见王阳明最后一面了。

王阳明的住处早就不在丞相府之中,而是沿着运河有一宅院,而这宅院引入活水,四周环绕,如同在水中一样,清冷无比。

让人进来,就为之一凉。

朱厚煌一进来,却见黑压压一大片人,都是王阳明的弟子。

王阳明的弟子不少,今天在这里的不过是跟着王阳明身边没有出仕的几十个人而已。还有几个亲传弟子。

朱厚煌看见徐爱。问道:“师傅怎么样了?”

徐爱说道:“殿下,去看看吧。”说话之间,双眼似乎有泪光流过。

朱厚煌进去,却见王阳明在儿子与薛神医的搀扶之下。斜靠在被褥之下。

王阳明的儿子,王正亿是来到东雍之后才生下来的。现在与朱厚煌儿子朱载垣年纪差不多。

朱厚煌来到,王阳明身边说道:“师傅,弟子来了。”

王阳明的精神很好,说道:“殿下,不用叫师傅,殿下聪明天成,臣没有教导殿下什么。”

朱厚煌说道:“不,先生教导了弟子很多。”

是的王阳明没有教授朱厚煌多少东西,但是有很多东西都潜移默化的,不用说出口的。

王阳明说道:“今日我派人叫殿下来,却是有一件事情,要告诉殿下。殿下要我做的事情,我已经做好了。”

说话之间,王阳明颤颤巍巍的从枕头之下,掏出一份书稿来,递给朱厚煌。

朱厚煌双手接过,却见上面写着:《格物论》

朱厚煌先接过,安抚了王阳明。王阳明再次靠在被褥之上,说道:“殿下,臣为宰相的时候,太过忙碌,唯有养病之时,才有时间整理学问,只是此文一出,今后学我之人,恐怕是我,不知所措了。”

朱厚煌匆匆看一遍,只觉得看得头大,朱厚煌古文功底还是有一些的,毕竟在大明生活了这么多年,总不能是睁眼瞎啊。

只是读着文章,还是很艰涩。里面有很多微言大义。

这一篇文章以三皇五帝开始,然后引用荀子制天道而用之之言,又融合了朱子格物之说,加上名家正名之理。用古代圣贤为依据,为朱厚煌告诉王阳明的所谓的科学正名。反驳奇巧『淫』技之说,然后定下了所谓格物之法,也就是科学实验原则。

这是上篇。

下篇是写心学,诚心正意之说。这里与王阳明的心学大差不差,但是下面大不一样,提倡致良知,人人可为圣贤,鼓励以上篇的格物之法,制天道而用之。以天道之力造福天下,所谓平天下,使天下得平。

朱厚煌读过之后,不由大喜过望,他想要的,想确立的学术原则终于有了。一直以来,朱厚煌对府学投入都很大,但是收效甚微。

很多东西,都必须朱厚煌自己指挥,去领导,下面的人才有发明创造之心,时间一长他们也就懈怠了。

不是,朱厚煌的重视不够,而是凡是读书人,压根没有觉得自己做的是什么大功业,反而觉得所做的事情比较丢人。

所以,很多东西,必须先生思想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改变。

但是怎么改变这些人思想啊,朱厚煌不知道,难道拿马克思主义给弄过来,这些人也未必相信。

什么科学民主原则,更是被这些儒生所鄙视。

朱厚煌不能不从古书之中,找支持。

但是以朱厚煌的文采,以朱厚煌在儒学上的建树,根本完不成这一篇大文章。所以朱厚煌从一看看王阳明的,并不是王阳明的才能,王阳明的能力固然很强,能文能武,但是天下间能文能武的多了。

朱厚煌看中的是王阳明在儒学上一代宗师的地位。

而王阳明终于写出来,朱厚煌心中立即决定,封王阳明为王。今后对待王家,就好像对待孔家一样,他就是我朱厚煌推出的圣人世家。

王阳明有一些自嘲。

其他他对这篇文章并不满意,因为里面的文意有割裂,这一篇文章是朱厚煌给他讲解的科学思想,然后王阳明用自己的想法,让他与儒学粘合在一起,从根本上这两种思想,即便不是南辕北辙,也是相差甚远的。

朱厚煌读不出来,是朱厚煌学问浅薄,但是别人未必读不出来。

事情也正如王阳明所想,他死后,王学迅速分裂,分为格物派,与良知派。而且格物派的人很少。最后还是朱厚煌大力推动,甚至将格物派的学问列入东雍吏试之中,代替理学,才让格物派蓬勃发展,直到占领了儒学绝对部分阵地。

不过,那个时候格物派已经与心学走的很远了。在一代代格物派大家的弥补之下,成为体系严密的学派。

当然了在格物学派的推动之下,几乎所有儒生都投入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在朱厚煌死后十几年后,迎来中国科学的大爆发,不过那个时候朱厚煌已经看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