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术体用莫分,自练为体,行之于彼为用。自练时,眼不可散乱,或看自己之手,或视一点,将神气定住,内外合一,不可移动。
要用之于彼,或看彼之两眼,或看彼之中心,或看彼之两肩,或看彼下两脚。不要站定成式,不可专用成法,或掌或拳,望着就使,起落进退,变化无穷,是用智取胜于敌。
若用成法既能胜人,亦是一时侥幸,所应晓者,须固住自己神气,不使散乱。
故拳术若是自己锻炼身体,以却病延年,无大难法;若与人相交则非易事。
第一存心谨慎,要知已知彼,不可骄矜,骄矜必败。如相识之人久在一处,所练何拳,艺之深浅彼此皆知,或喜用脚,或善用手皆知其大概,谁胜谁负尚不易言。
初次见面,彼此不知所练何拳时,所用何法,若一交手,其艺浅者,自然相形见拙;若皆是好手,两人相交则颇不易言胜。
所宜知者,一见面,先察其人精神是否雄厚,身躯是否活泼,再察其言论或谦或矜,其所言与其人之神气形体动作是否相符,观此三者,彼之艺能知其大概矣。
相交之时,或彼先动,或己先动,务要辨地势之远近、险隘、广窄、死生。
若二人相离极近,彼或发拳,或发脚,皆能攻及吾身。则当如拳经云:心要狠,眼要毒,手要奸(奸即巧),脚踏中门即裹钻。
眼有观察之精(为神),手有拨转之能(为巧),脚有行程之功(为根),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此乃近距从速之意。
两人相离之地远,不可直上,恐彼以逸待劳,不等已发拳而彼先发之。所以方动之时,不要将神气显露于外,似无意之情、形,缓缓走至彼身相近处,相机而露,彼动机方露,己即速扑上去,或掌或拳,随左打左,随右打右,彼之刚柔,己之进退,起落变化总相机而行,此谓远距以缓也。
己所立地势有利、无利,也得因对方而用之,不可拘着。
与彼相交时,看彼之刚柔,或力大,或奸巧,彼刚吾柔,彼柔吾刚,彼高吾低,彼低吾高,彼长吾短,彼短吾长,彼开吾合,彼合吾开或吾忽开忽合,忽刚忽柔,忽长忽下,忽短忽长,忽来忽去,不可拘使成法,须相敌之情况而行之,虽不能取胜于敌,亦不能骤然败于敌,总以谨慎为要。
若遇刚柔相济之人,且须知刚柔之别,刚者有明刚、暗刚,柔者有明柔、暗柔。未于人相交手时,周身动作,神气皆露于外,若是相交,彼一用力抓住吾手如同钢钩一般,气力似透于骨,自觉身体如同被人捆住,此是明刚中之内劲。
于人交手动作如平常,起落动作亦极和顺,两手相交,彼之手指软似棉,用意一抓,神气不只透于骨髓,而且牵连心中如同触电,此是暗刚中之内劲。
视此人之形式动作毫无气力,若是知者,视之虽身体柔软无有气力,然而动作身轻如燕羽,内外如一,周身神气并无一毫散乱之处,与彼交手时,抓之似有,再用手或打或撞而又似无,此人又毫不用意于己,此是明柔中之内劲。
视之人神气威严如同泰山,若与人交手,两手相交其动转如钢球,手方到此人之身似硬,一用力打击,则彼身又极灵活,手如膘胶相似,胳膊又如同钢条一般,能将人粘住或缠住,自觉着诸方法不能得手,此人又无有一时格外用力,总是-气流行,此是暗柔中之内劲。
若是自己不被彼之神气欺住,方可交手,如一见面先被彼之神气罩住,先惧一头,就不可于彼较量。若无求道之心则已,如有求道之心,只可虚心而恭敬之,以求其道。
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能如此视人,如此待人,可谓无敌于天下,并非人人能胜方为英雄。虚实巧拙者,是彼之两人一见面,数言就要相交,察彼之身形高矮,动作灵活,又看彼之神气厚薄,一动一静、言谈之中是内家、外家,先不骤然取胜于人。
先用虚手以试探之,等彼之动作或虚或实,或巧或拙,颇露形迹,胜败可以知其大概,被人所败,虚心求之,如是胜人亦是道理中之胜人,不必言之以为骄矜,此谓拳术家无敌于天下之术也。
内家拳中会阴穴和尾椎骨的秘密
练内家拳,尾椎骨很重要,海底穴也很重要,海底穴就是会阴穴。
这里头有个秘密,不是练到了的人不知道。海底那个地方一般人都是松松垮垮或者凹进去的,但是你练对了到一定阶段呢,它就顶出来了,非常得饱满。形意五行拳中的钻拳练的就是海底穴,从下往上的劲力会阴穴是总机关。
练功讲究用意不用力,开始是去浮力,也就是去掉你肌肉用力的习惯。当把浮力去掉,会出现一个什么状况呢?困倦、无力、昏沉、想睡觉,会持续一个阶段。
之后新力渐生,此新力为筋膜骨之合力,不用时寂然无声,用时则如惊天霹雳(有阶段性)。
当浮力已去,新力初生,突然发现身体里面有发空的景象,这个空好像是个未动的风箱,很明显地感觉到空空如也,而四肢的运动则变动空空松松。
注意,不是软软塌塌,是空空松松,并非无力,却也非拙力。
此时精神逐渐旺盛,尤其走路,很不着力,就是不使劲了,感觉好像走得很慢,实际和平常一样,有时候感觉自己能融化在空气里。
这时就很喜欢走路了,因为怎么走都不累,因为你不用力,不使劲的就走很远,这就是内劲渐生了。在这之后,行拳练功便觉身体有了通透的感受,特别是太极拳,几乎每一式都是如此。
特点是什么呢?尾椎骨活了。打每一式尾椎骨都成了发动机,尾椎骨抖起来了,如果你加意,则尾椎一晃,全身颤动,似弹簧。
尾椎骨活了以后,紧接着就是脊椎骨整个的活了,打每一式就不是胳臂腿的劲力,而是都从脊椎骨来了。严格地说,是尾椎骨发动,脊柱发力,送于四肢。
脊柱此时就可以晃动了,尾椎骨一动,脊柱骨晃动,你想怎么晃就怎么晃,就会感觉到力量是从脊柱中来,有时候来点情绪,晃得一厉害就如风魔一般,动作奇快。
给你个自信,这么快有谁能看得住?其实还只是在中途啊。此是身体浮力尽去,内劲初得的景象。再从头捋一遍,关键就是用意不用力,去掉浮力,度过昏蒙阶段,渐入明堂。
尤其是太极拳,每一式都如此,因为尾椎骨和脊柱活了,身体就全活了,胳臂腿往哪去都行了,自己就象个万向节,随便去,随便打,自在!
练太极拳的都说自己走的是“猫步”,什么是猫步?就是提着劲的步。
看看猫走道、或者豹子、狮子和老虎,没有一大步一大步哐当哐当走的,都是提起来、慢慢放下去,柔柔软软地、毫无消息地走向前去,走到猎物跟前对手还不知道呢。内家拳练时都是这个步法。凡是脚底板哐哐响的,都是练错了。
所谓涌泉发力,其实是春秋笔法。一轴中立,平常重心都是在脚跟的,发动时转换到前脚掌蹬地,即所谓涌泉。给人误以为是内气从涌泉出入,实在是神秘的过了。
如果涌泉能出气,得多大的气量才能支持一百多斤迅捷窜动呢?
真实的道理是本能激发,不能刻意造作,造作就拙了。这就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故意的区分。要把本能用到身法中,就无往而不利了。
内开外合,无有不开,无有不合。开,即搜骨。筋长且韧,骨即开。合则为一,无所合也,开合归于一气。
形意拳中胯为一身总轴,接天连地,胯开则周身开也。开胯于易骨中必然达到,则有精气入骨,日增一纸。说通俗点,身体里感觉在长东西。即筋骨膜,日渐粗壮。
内家三拳,都是脚走出来的。重点不在手上,但人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手上。用脚走拳才对,脚上有了,腰胯才会出来。
内家拳强调整体,都说丹田如何如何,其实是腰胯带动。说大龙还不够透彻,其实还是腰胯。
腰胯出来了,一抬步就能赢人。所谓换劲,就是把用膀子的劲改成用腰胯。慢慢生活里都是这个,就是功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