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舅舅去造反,我科技种田 > 第343章 烧开水的姿势问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实际上史密斯感觉的一点都也没错,蓝营新一代的渝州级铁甲舰,确实用上了新一代的动力。

只是这个新一代的动力在外行人看来并没有那么的起眼而已。

有句话说:“近代科技发展史,其实一直在解决如何烧开水的问题!”

这句话虽然有调侃的成分,但却并没有重大的偏离。

毕竟除了内燃机和喷气式发动机这两个直接烧空气的家伙,一切动力热机都是在烧开水。

即便是看似高大上的核动力,说到底也不过是利用核材料在反应堆内烧开水罢了。

或许当更为神奇的核聚变技术真正投入实际应用时,其迈出的第一步恐怕仍旧难以摆脱烧开水的命运。说到受控核聚变还有一个有趣的梗。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你问全世界最顶级研究这个课题的科学家,可控核聚变大约还需要多久能投入使用还要多长时间啊。

大体上得到的回答是:“估计还要20-30年。”

1950年如此,1990年如此,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依旧如此。

好消息是科学家每次告诉我们,距离可控核聚变的工程化达成,实现人类真正的能源自由越来越近。比如,在我们实验中温度已经达到了点火点;我们又将维持了某个状态的时间延长了xx秒;我们已经首次实现了正能量反馈。

然而,当我们这些外行人询问那个最终极的问题——“预计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应用呢?”得到的回答却始终如一:“估计还需要 20 到 30 年。”

可控核聚变,这座人类科技发展历程中的圣杯,就那样静静地矗立着。

近百年以来,无数智慧的头脑都在竭尽全力地想要触碰它,拉近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曾经,这段距离看起来遥不可及,仿佛有 万米之远。

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变得越来越近,逐渐缩短至 1 米、1 分米、1 厘米,甚至 1 毫米。

尽管如此,我们似乎总是差那么一丢丢,无法真正跨越这最后的一小步……

回到烧开水的话题;虽然同为烧开水,但从工业革命开始200多年以来,来烧开水的家什其实也升级换代过好几次。

这是人啊,总会对熟悉的事物认知停留在过去,看不到它的缓慢而持续的进步。

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热机的效率,取决于工作温度和排汽温度之间的差值。

不考虑环境温度和散热器这两个变量,热机的效率就只和工作温度相关。

最早的纽可门蒸汽机就是个灶台加个大锅,估计蒸汽的温度估计也就100度多一丢丢。它的估计热效率1%都不到。

瓦特发明的往复式蒸汽机,蒸汽的温度也就105度左右,压力也才0.12兆帕,热效率一般认为不超过3%。

到了18世纪上半叶,随着高压锅炉和蒸汽火车的出现;蒸汽的温度提高了进一步提高,热效率效率达到8%左右。

话说现在的家用压力锅,蒸汽的温度可以达到120-130c,压力可以达到0.2个兆帕。

最早的高压锅炉基本也就这个水平。

在那个时期,为了提升锅炉的温度和热效率,人们普遍采用的是水箱式锅炉。

具体来说,这种锅炉会在水箱内部加装一个火筒,然后在火筒的前端点火,让燃烧产生的烟气从火筒后端排出。

这些烟气会经过用砖砌成的烟道,最终流向烟囱,并在此过程中对锅壳的外部进行加热。因此,这类锅炉也被称作火筒锅炉。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优质的钢管开始崭露头角。

于是,人们开始尝试使用钢制的水管来充当加热面,这样一来,就可以将水加热至更高的温度和压力。

这种新型的锅炉便是我们所说的水管锅炉。

到如今的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其蒸汽温度高达 700 摄氏度以上,压力更是飙升到了惊人的 35 兆帕!

要知道,35 兆帕大约相当于 350 个大气压,就如同深处 350 米海底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一般。

那么,水下 350 米又代表着什么?

对于大多数常规潜艇来说,这已经接近它们所能达到的极限下潜深度了。

所以千万不要小瞧了锅炉这项看似过时的技术;实际上,它与最前沿的军事科技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实际上潜艇的最大潜深,并不等同于实际的工作潜深。

即便是那些按照 500 甚至 600 米最大潜深设计制造的核潜艇,它们平时的正常工作潜深也不会超过 300 米。

一般来说,潜艇只会在实验或者遇到紧急状况的时候,才会在这个深度短暂地停留一会儿。

毕竟,如果让潜艇长时间停留在极限深度,再加上航行途中操作稍微有点不恰当,使得部分艇身超出了极限水深范围,那么外部的海水压力很可能会冲破艇身较为脆弱的部分,并涌进艇内。

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轻则造成设备损坏,重则直接导致潜艇沉没。

从这一点来看,制造潜艇所运用到的一些技术与制造锅炉存在相似之处。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如果连现代化的潜艇都无法制造出来,那么想要搞定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也绝对是一件难事。

前段时间东方某大国紧随西方发达国家,宣布停止火电技术出口。

很多人认为这堵死了剩下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之路。

因为现阶段来看火电是技术最简单,资金要求最低,布局最方便的大规模电力技术。

火电都搞不定,就不要想核电这种更为复杂的解决方案。

核电虽然不要煤或油这样的燃料,一座百万瓦的核电站,一年只需30吨的核燃料,可能只要一架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然而由于核燃料的放射性以及链式反应的特点,让核电站对机电设备的要求已经异常的严苛。

因为一旦发生核电站发生事故,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限制火电出口,核电能玩得转的就那么几个;而水电站也不是随便哪里都能建的。

这些限制将让后来的工业化中国家从依赖传统能源转向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试问以风光为代表的新能源及储能谁更强,还是需要看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