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近三年来,蓝营旗下的工业蓬勃发展,虽然这其中电气行业的崛起令人瞩目。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飞速发展的行业却在无形之间深刻的改变了社会生活,这就是由橡胶和石油所衍生出的有机化工行业。

这一领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离不开司马枫持续对橡胶、石油这些革命性原料的关注;

也离不开米其云这小子带着一群人持续对煤焦油、橡胶和原油这些黏黏糊糊的东西的研究和琢磨。

正是由于米其云所领导的化工团队坚持不懈地努力探索,终于成功研发出了充气轮胎!

这种具有开创性意义的产品的问世,给整个交通运输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毫无疑问,这里面自然也离不开司马枫的指点迷津。

尽管司马枫已经记不清楚起具体的橡胶提炼和改进方法,但对于轮胎的具体构造以及样式设计,司马枫却记是记忆深刻。

毕竟无论是自行车论坛,还是汽车轮胎,他都经年累月的接触过。打个气,补个胎,作为一个80后这都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正是凭借司马枫着对后世那些经典轮胎应用的了解,没过多久,基于充气轮胎开发出来的一项重要应用——自行车便应运而生。

钢制的支架,齿轮、链条、轮毂,辐条,对于现在蓝营的机械加工行业来说,并不是多大的难事。当然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是完全没办法和后世比拟。

毕竟就拿后世普遍应用的不锈钢来说,现在蓝营的冶炼工业园才刚刚进行尝试。

原料的匮乏,工艺的摸索,让不锈钢现在不仅产量不高而且价格高昂,只能用在手术医疗等特殊的场合。

当然,这些高端的材料和技术就像后世的光刻机或是航空发动机那样遥不可及,寻常百姓根本无法触及。

对于广大普通人来说,现在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年轻男女都会以拥有一辆自行车为荣,并将其视作可以拿来炫耀的资本。

尽管目前自行车尚非廉价之物,仅是那些家境殷实的男男女女追求时尚的玩意儿罢了。

但后来者司马枫却深知:这种简易的机械装置将会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剧变。

自行车的出现让人类可以仅凭自身的体力,就让行走速度提高了三倍之多,而且负重能力也实现了成倍增长。

正是因为有了自行车,奥德彪才能够凭借自己的力气,翻山越岭骑行数十公里去外面拉回一百多斤重的香蕉,然后拿到城镇上去售卖。倘若单靠人力或是牲畜运输,这些香蕉恐怕只能在村里白白腐烂掉了。

渝州城里的青年男女的目标是一辆崭新的仔细车,而那些经商的店铺老板们在积攒到足够的钱财之后,他们首要的购买目标却是一辆装配有充气轮胎的马车。

毕竟对于经营店铺的他们来说,能拉更多东西的马车才是更实际的选择。

贸易的精髓一直是在效率和成本之间找寻微妙的平衡。

当下的渝州,配备转向架且使用充气轮胎的四轮马车主要被用于 30 里及以上跨越州县的长途运输。

不过对于普通商户而言,由单匹驴子或马匹牵拉的两轮马车则更为便捷实用。

话说到这儿,便引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自远古时代至现今之中国,绝大部分的马车皆采用双轮设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现代时期的欧洲,那儿众多的马车却都选择了四轮结构。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四轮马车不比两轮马车更稳定、更舒适、更安全吗?

其实,并非国人未曾思考过或缺乏制造四轮马车之能,而是因为两轮马车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应性。

首先,相较于四轮马车而言,两轮马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且更为省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仅仅是把四个轮子简易地安装在车架之上,这样前轮无法实现左右转动的四轮马车,或许能在平坦笔直的道路上顺利前行,但只要遇到需要转弯的路况,其机动性便远不及相对灵活的两轮马车。

若要让四轮马车具备灵活便捷的转向能力,则必须精心设计出一个独立于车厢之外的转向架。

而转向架和车体之间,还有有可以移动的机构和挂钩。

然而,如此一来,原本自重就较大的四轮马车会变得愈发沉重笨拙。

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动用更多的牲畜才能拖动它前进,同时也会耗费更多的粮草以及资源。

其次,从适应各种复杂路况的角度来看,两轮马车显然也要胜过四轮马车一筹。

毕竟在古代,道路条件相当恶劣,有些地段坎坷不平,有些区域则满是泥泞和坑洼,还有些地方又极为狭窄曲折。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地形环境,两轮马车凭借自身优势更易于穿越和驾驭。

而最终,让四轮马车未在华夏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受到封建礼法的约束。

传统的礼法和王权对乘坐马车的人数以及阶级都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在典籍上可是记载的清清楚楚。

因此通常情况下,唯有皇帝、诸侯、将相这些位高权重之人,才有资格驾驭四匹或更多马匹牵拉的马车出行。

你个低价的商户,敢用三匹马拉的车(骖),那你是不知道天高地厚。

如果你敢用四匹马拉的车,那你是要造反么?

如此一来,四轮马车便成为了社会上层极少数群体才能拥有的的权利象征,与普通百姓基本无缘,更无法作为普及性的交通工具被广泛应用。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完全不存在四轮马车。

实际上,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我们依然能够找到一些关于四轮马车的例证。比如,秦始皇陵内曾出土过两辆以青铜铸成的四轮立车;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里亦可窥见几架四轮平车的身影。

不过在古籍中也有提到;凡大车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径小路亦止。

这已经充分说明了四轮马车于古时颇为鸡肋。

众所周知,华夏大地地形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据七成面积。

尤其西部地区山脉众多,地势起伏大,四轮马车行进其间举步维艰,远不及两轮马车灵活便捷。

再看东南部平原地带,河网交错纵横,水路运输成本低廉,四轮马车在此几无优势可言。

正因如此,才有“南船北马”之说流传于世。

反观西方由于作为西方文明发源地的古代及、古希腊地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常年干旱少雨。

因此古埃及人,很早就制造出了一种可以让前轴与后轴分离,并且可以让前轴随着牵引杆左右摆动的机构。

这种机构使得前轮可以跟随牲畜的方向转动,从而实现了四轮马车的转向功能。

后来,这种机构被古希腊人、古罗马人等其他文明所继承和改进,从而发展出了各种形式的具有转向架的四轮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