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红楼梦明亡史全索隐 > 第316章 钗黛合一是什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楼梦中有一个说法是“钗黛合一,”字面意思是薛宝钗与林黛玉合二为一,成了一个人,这种说法一直有争论,其实看背面历史很容易理解。

这个说法出自一个脂批,写在第42回之前:

【庚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

就是说宝钗与黛玉虽然是两个名字,却是共用一个身,只是这个“身”是“幻笔”,就看读者如何去理解这个幻笔,如果说钗玉原型是两个女子,那就称不上幻笔了,所以那些说钗黛的原型是某某女子的,可以断定为错误的解读。

看过前文背面故事的就知道,所谓的“幻笔”,一定有幻化的部分在里面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宝钗代表后金,黛玉代表崇祯朝,宝玉代表大明或国家,这种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就可以叫做幻笔。

比如上一回的宝钗与黛玉和好,劝黛玉耕种买卖,背面隐喻的就是明末崇祯朝廷与后金的谈和。

我们也常常认为黛玉隐射崇祯,薛宝钗隐射皇太极,那么真实的历史上这二人是无法面对面谈判的,因此作者就需要用到幻笔。

崇祯与皇太极谈和,也就是黛玉代表大明与薛宝钗代表的后金在谈和,把崇祯朝廷与后金的谈判,写成薛宝钗与黛玉在喝茶谈心,这样就可以把背面的历史融合进正面的故事里了。

我们只要对着地图,把明朝看做黛玉,把满清看做宝钗,就能理解二者的最终隐喻。

其实在前文里,钗黛合一就已经有过伏笔了,她们合起来叫做“兼美,”也就是宝玉到太虚幻境里遇到的女子,原文说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

曾经女真诸部是归属大明的,所以作者将之比喻为宝玉同时拥有钗黛,她在凡间的化身就是秦可卿。

这又要提到秦可卿的隐射了,把明朝的主体部分和他的朝贡国都加在一起,就是秦可卿,因此在书中秦可卿是超越了钗黛的存在。

在黛玉进贾府前,明朝除了拥有汉地以外,东北女真和西、北蒙古诸部,都在名义上归属明朝,接受明朝的册封,所以其实明朝的版图,也是包括东北与西北的。

这样看来,明朝的版图其实也是象一个秋海棠,因为地方还是那些地方,因此宝玉进秦可卿房里的时候,看到的是“海棠春睡图,”也就是秦可卿代表的大明一统版图。

宝玉代表华夏,所以他在太虚幻境里,拥有了“兼美。”这也是大观园起诗社叫做“海棠诗社”的一个原因,大家作的第一个诗题也叫做《咏白海棠》。

但是随着女真的反叛,宝玉的美梦也醒了,便是堕入了迷津,兼美也变成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人。

如果要更好的理解钗黛合一,就必须看懂他们的判词与红楼梦曲,没有看过的一定要去看一下,是前面99章《正册判词1》和101章《终身误》。

作者为何让钗黛共用一首判词,因为他们原本都是在海棠春睡图里,都是“兼美”分裂出来的,宝钗回最终吞噬黛玉,二者合一,这也是作者的幻笔。

没有看过这两章的,一定不会明白,它们写的都是宝玉的悲剧,由于钗玉二人都是在华夏大地上争夺,所以他们之间的战争最终都会决定宝玉的命运。

“玉带林中挂”除了透露黛玉的结局,还隐示了宝玉的结局,同样“金簪雪里埋”说的也是宝钗的入主中原,导致了宝玉的发簪埋没于满清的大雪之中。

而《终身误》通篇都是在说宝玉在怀念木石前盟,宝钗的“齐眉举案”误了宝玉。

脂批说的她们是“人却一身,”指的不是他们是一个人,而是他们用的是一个身体,或者是一个身份,这个身体就是大明的版图,身份就是华夏大地统治者的身份。

脂批说“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表明了只有黛玉死后,钗黛才会合一,双方都活着的时候,是不可能合一的,黛玉死后,宝钗取代了黛玉的身份,这才完成了合一。就是满清入关,占据了大明的版图,明清合二为一。

这与判词判曲里的情况也一样,判词原本是宝玉和黛玉的主场,薛宝钗的强行加入,才使得判词看上去好像是二人并列,所以共用一个判词,因为三者的命运是相互影响的,互为因果。

读者基本上都认为,黛玉逝后的文字看不到了,而我们这里看懂了背面故事之后,就知道所谓的黛玉之死已经写过了,所以我们都能看到,书中其实已经多次写到了。

黛玉听《牡丹亭》,刘姥姥讲雪夜抱柴,茗玉小姐十七岁一病死了,讲的就是崇祯朝廷只存在了十七年就灭亡了,牙牌令中黛玉所对的,全都是在讲背面崇祯朝廷的灭亡。

那么在这些之后的文字,就都是黛玉逝后的文字,并不是之前人们认为的80回之后的文字,而是38回或41回之后就写了,所以我们读者其实已经看到了,只是能不能看懂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