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建设人类宇宙 > 第二百三十三章 项目启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487项目启动

鸿盛理工大学物理系每年培养200人,现在已具备从大一到研究生、博士后的储备人才。

再加上从各地聘请的海归和轩辕国内专家,已有各种核物理研究人才二千人以上,超过国内任何一家科研机构,除了没有仿星器和托克马克装置,其他设备都是最先进的。

还有张冲志这个外挂一样的人物存在,基本不需要再从外面聘请人员,让西南和肥城两个研究院出五到十名人员,真是为了照顾这两个单位。

仿星器是由斯皮策提出,要仿照恒星球内部那样的高温等离子体。

仿星器也是一种环形磁约束装置,与托卡马克的同类,不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角向场是靠外加的螺旋型绕组来产生。

螺旋绕组就像一个沿着轴向拉伸的螺旋管,产生螺旋形的磁力线,它和环向线圈所产生的环向磁力线耦合构成一个螺旋型的总磁动线,以达到为环形装置提供所需要的旋转变换磁剪切和平均磁阱。

现在仿星器最先进的还是东罗马国的螺旋石,已经实现等离子体脉冲持续30分钟的时间,让人类的受控核聚变实现商业化有了希望。

张冲志领导的这次可控核聚变计划就是采用仿星器。世界上几种最先进的研究核聚变装置,张冲志都研究过,并且都有相关的实验数据。

它们是螺旋石、长岛国Lhd、Jt-60U,新陆国tFtR和现在的托卡马克装置,西洲的JEt,以及轩辕本国的EASt和h-m装置等。

这些研究可控核聚变装置每个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分别取得过一定的成绩。

西洲JEt装置以其d形环向场线圈、真空容器以及大体积强电流等离子体区别于其他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它实现了功率增益因子q=1.25,实现了首次核聚变的能量输出大于输入,从实验上证明托中马克装置实现受控核聚变发电具有科学可行性。

长岛国JF-60U做到功率增益因子大于1.3,轩辕国EASt实现了大于400秒长脉冲等离子体运行,还实现了1亿摄氏度等离子体运行100秒,h-m实现了1.5亿摄氏度条件下的等离子体运行。

所有这些装置和探索,都为人类实现可控核聚变积累大量的经验,也都迈出坚实的一个个脚印。

特别是螺旋石装置实现了等离子体脉冲持续30分钟的成绩,让人类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鸿盛集团可控核聚变指挥部内,一场会议正在召开,会议由张冲志主持召开,参加人员有刘同桂、王喜良、诸葛星空、墨飞天、鲁纯青、孙晓络、西门星宇等四十多人参加,会议的主题就是超级仿星器的研制和生产。

刘同桂说:“我这些天仔细研究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发现鸿盛超算中心储备了巨大的数据量,足够支撑我们的前期工作。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实现第一类核聚变,就是氘和氚之间发生的聚合反应,它会产生氦并放出一个中子,这是现阶段最容易实现的一个聚变反应。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也是困难重重。

我觉得应该将整个工程分为如下几块:

一是输入电流控制,要求电流大、变化小,变化快,以适应外部磁场的变化。

二是等离子微波加热技术,螺旋石的技术与我们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需要提高精细度。

三是多极螺旋绕组和纵场线圈,三对螺旋绕组L=3的星体,相邻的两根绕组总是流过相反方向的电流,以抵消这些螺旋绕组产生的磁场垂直分量和环向分量。

这是最关键的技术,应该通过实验和计算确定最佳方案,使磁场的总误差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四是防中子辐照材料的寻找,这种材料不是为了阻挡中子,而是容易让中子穿过,在完成隔热的同时让中子穿过这一层,到达锂元素吸收层。

五是将锂与中子反应后生成氚氦元素进行回收利用,特别是将新生成的氚重新注入回等离子体中进行重新利用,最理想目标是达到消耗和供给平衡。

六是核反应的利用,这里面有两种方案都要研究提升。

一种就是利用水吸收热能,通过水蒸汽带动蒸汽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经过不断改进优化现在已能够高效转化能量,缺点是体积和质量较大。

二种方案是磁流体发电技术,可控核核变装置中等离子体由于带有正负电粒子,通过磁流体装置,会把正负粒子分别集中到两极导体,从而产生电势差,这样就可以输出电流。但是转化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而且通道和电极的材料寿命更要有大的提升。

七是水冷偏滤器,为了废能利用,要做到环保无污染或尽力降低污染,符合国家规定。

根据以上分析,我建议组成七至十个研发小组,进行攻关。

另外等离子体的建模工作由张总指挥亲自担任该小组组长。”

张冲志摸了摸头发,只好接受下来。

现在刘同桂和王喜良等人的大脑触突发挥作用的数量都达到一千万亿以上,已经远超一般人。

对各项知识的接受速度很快,已可以达到张冲志的五分之一水平,向着综合性人才大踏步迈进。

这次刘同桂和王喜良都担任副指挥,刘同桂负责技术,王喜良负责协调与外部的关系,这大大减轻了张冲志的工作量,让他有机会将精力投入到关键方面。

接下来会议将整个工程进行了分工,分为11个研究小组。

其中:

等离子体建模和仿星器超脑控制系统两个小组由张冲志负责。

刘同桂负责核能利用和水冷偏滤器两个小组。

诸葛星空负责输入电流控制系统小组。

孙晓络和鲁纯青负责外部磁场线组的制作。

马锰纲负责防中子福照材料小组。

墨飞天负责氚回收利用小组。

西门星宇负责废能利用小组。

王喜良负责外勤小组。

由于这个工程事关重大,所以所有参会人员都积极性很高,所有人都分到相应的任务,划归11个小组管理。

张冲志将有关的大量封存在超算中心的可控核聚变资料和有关数据按照各人的权限对外开放,让各人回去与所分到的相关工作人员一起制定工作方案,在五天后上报指挥部。

相关工作人员是张冲志与刘同桂、王喜良根据超算中心的选配,再合理调整后搭配完成的,做到人尽其才。

张冲志这两个小组,也都按排了各二十名工作人员,张冲志为每个小组指定了一名副组长。

分别是孙云旻负责搜集等离子数据,并指导建摸,王鸽负责仿星体控制系统,总框架由张冲志建立,他们负责完善补充起来。

最后再由张冲志优化,主要是培养这方面的后期人才。

西南和肥城物理研究所都派来了十名工作人员,但是真正的一线专家都没有派过来。

西南核物理研究所还派来两名差不多的专家,八名工作人员也算是精英人员。

肥城高能物理研究所却只派来一名博士后,五名刚毕业的博士,四名研究生。

这里面有两名博士和两名研究生都很木纳,张冲志与他们交谈后,又经过黑星的考察,却十分高兴,原来自己又拾到宝了。

又可以捡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