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程朱理学之中所强调的理,也并非是全部正确!”

“从这一刻起,他才终于算是将这门一直都在困扰它的学问,打破桎梏,突破新生。”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但是,突破之后,他又面临崭新的问题。”

“如果存天理、灭人欲,并非是世间真正的理。”

“那真正的理,又在哪呢?”

“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看似离正确答案很近,但其实迷雾重重,压根摸不清前进的方向。”

“在他苦恼和寻找之间,意外发生了。”

“因为正德陛下宠信大太监刘瑾,在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冲突,文官集团代表人物刘健、谢迁等人相继以告老还乡。”

“王阳明便同其他大明文官一起,上奏为两位内阁大臣求情,却也因此,惹怒了刘瑾。”

“并且遭到了来自刘瑾的疯狂报复。”

“不止被刑罚杖责,官职也被一撸到底,直接被贬到贵州龙场当一个没有品级的驿丞。”

“但你以为只是被贬就算了吗?”

“不,在赴往贵州的路途之中,他还遭到了来自刘瑾派来人手的多轮暗杀,可以说是九死一生,才逃过一劫。”

“此时的贵州,是一个尚未开化的贫瘠荒凉之地,但同样也是一块真正的思想福地。”

“正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就在这个官场失意,前途渺茫的地方,新旧思想发生了强烈碰撞,并因此而诞生出一个全新的伟大思想。”

“它的出现,将在历史上留下厚重的一笔。”

“就在他被大明官场踢出核心局的失意之时,他来到这个破败且荒凉的地方,又重新开始了研究程朱理学。”

“他格来格去,还是搞不清楚,真正的理,到底在何方。”

“夜晚,他躺在山洞之中,陷入沉思,读书十几载,好不容易科举入仕,可如今,一朝努力,付之如流。”

“官场失意,仕途渺茫,所有的一切,似乎全都化作过往云烟。”

“转瞬之间,烟消云散。”

“唯有坚持了十几年的想要做圣贤的理想,仍萦绕在他的心间。”

“极致的黑暗之后,便是黎明。”

“一声大笑,划破长空。”

“王阳明狂奔而出,高声喊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原来,理,不在万物。”

“就在心中!”

“这就是,龙场悟道!”

“至此,一个前无古人、光耀种华史册的伟大哲学诞生了,心学。”

“他推翻了朱熹所强调的天理与人欲,分裂而治的理论,天理与人欲并不是对立的关系。”

“天与人,密不可分。”

“理学强调一切当以格物致知而出发,便是通过认识世间的万事万事,来达到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而心学,则强调一切向内求,发自内省。”

“圣贤之道,不存在于万物,而存在于本心。”

“随心而动,随意而动,一切天理,当从本心的良知出发。”

“无需刻意地去追求生命,吾心即是吾道。”

“道,便在我们心中。”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吾心即是吾道。

天理与人欲不该是对立的关系。

一切当从本心的良知出发。

所有人都因为乔安所说的这一番话,而陷入沉思之中。

“其实我对这方面了解的也很片面,但我的理解大概就是,听从内心的召唤。”

“你的一切行为,皆从本心的良知出发,而不必外求真理,你的心,便是你的理。”

“每个人的心境不同,所以要修炼内心。”

“但是,光修炼内心还不够,还需要行动,不能做空谈之辈。”

“所以王阳明还强调,除了要致良知,修炼内心之外,还要知行合一!”

“你心里想的什么,就要想办法去做到。”

“比如,他想要做圣贤,便一直在研究圣贤之道,先是亲身格竹,而后不断反思,最后打破自我,求向本心,终成圣贤之道。”

“比如,他从小跟随父亲远赴边关之时,便有沙场建功,保家卫国的想法,所以在长大之后,他遵从本心,习武练体,研习兵法,强健已身,只待时机。”

“在龙场五年之后,他先后被提拔为刑部主事,都察院御史,奉命巡抚江西。”

“在这个强盗土匪横行的地方,他运用自己所学的兵法要略,彻底平定匪患。”

“而后,他又遇到了宁王朱宸濠叛乱。”

“在江西巡抚孙燧被杀的情况下,王阳明单枪匹马乘小船赶到临江,又赶到吉安……”

“在短短十几天的时间里,他就召集了七八万人,但拥有了数万兵力的王阳明,却不急着去平叛了。”

“有人不解,已经做到这一步,为何反而不动了。”

“王阳明回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虽然他所招抚的人马并不算少,可临时组织起来的兵马,比起训练多年的宁王兵马,还是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他只能静侯时机,示之以弱,然后,一举围歼。”

“前后平叛,用时不过四十三天。”

“而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一介书生,只平定过几波土匪,从未上过战场杀敌。”

“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书生,居然战胜了声势浩大,准备多年的宁王。”

“自此,王阳明的军事才能,惊艳了所有人。”

“他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朱熹:……..

万朝中的所有人:……..

朱熹有些郁闷。

不是,这小子这么能的吗?

他立德立言还不够。

他居然还立功!

而且还是平定叛乱,保家卫国的大功!

一个文人,一介书生。

他为什么会上战场?

他难道不该是游走在文人墨客,皇家贵族之间,宣扬自己所推崇创建的学问吗?

他为什么会跑到战场上去?

朱熹想不通。

万朝中的许多名将也想不通。

一介书生,居然也能领兵打仗?

关键是这个书生,不仅考得科举,当得文官,还青出于蓝,成就一代圣贤。

这样的一个大儒般的文人,不应该只会知乎者也吗?为什么他还会带兵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