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南宋末年,蒙古崛起,其势如破竹般东征西讨,先后灭了西夏、金国、大理等国之后,挥兵南下,兵锋直指南宋。”

“开庆元年,蒙古军分兵三路,大举南侵,宋庭得知后,便有宦官董宋臣建议理宗迁都,对于此举,朝中无人敢非议,毕竟这种事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当年的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一路南逃,虽说是面子上不好看,但好歹保住了朝廷根基,有完颜构的宋廷南迁在前,对于蒙古南侵,国难之际,他们所能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逃。”

大宋赵构:……..

为什么说到这里还要把他捞出来鞭打一番?

“所以,对于董宋臣建议迁都自保的建议,整个朝庭都选择了默认,唯有时任宁海军节度判官的文天祥上书,力陈迁都之害,请求斩杀宦官董宋臣,以安人心。”

“但被宋理宗驳回,因为宋理宗觉得,蒙古势强,以一已之力连灭数国,他也没这个自信能跟蒙古硬刚,所以对于眼前的困局,他认为,董宋臣的迁都建议十分中肯,起码能保住他的命。”

“而文天祥认为,敌军来袭,朝廷首先要做的是整顿军备,共抗敌军,而不是前方有战士们在拼死血战,可后方朝廷先跑了,如此,不利于安定人心。”

“然而,当他的上书被宋理宗驳回之时,他便有些心灰意冷,直接上民辞呈,自请罢职回乡。”

“当然,文天祥还是很有能力的,被免职之后,他又重新被启用。”

“然而,前面有个董宋臣,后面又来个贾似道,贾似道位高权重,时任宰相,在朝中势力盘根错节,有时为了达到自己目的,会有胁君之举,文天祥不愤于贾似道如此作为,便便制诰讽刺。”

“结果因此而惹怒了贾似道,暗里找人弹劾文天祥,再次将文天祥罢免。”

“这一年,文天祥37岁,面对这样的朝廷,他终于心灰意冷,主动辞官归家。”

……

大唐李二:外敌强势,朝庭羸弱,奸臣当道,小人活络,唯有忠臣,举步维艰!

东汉曹操:只听乔姑娘说这寥寥数语,便已可见这南宋朝庭之态已是风雨飘摇。

大宋赵祯:能将这样一个忠正耿直的忠臣逼到屡屡被迫罢职的地步,可见如今的局面,已是无力回天!表情【哀痛】

大明朱棣:你这所谓的千古第一仁君,不也是连个狄青范仲淹都保不住吗?

大宋赵祯:…….

大清玄烨:先有秦桧,后有贾似道,这两位闻名瑕耳的奸佞之臣,却是备受皇帝器重,啧啧啧!

大宋赵构:……..

大宋赵匡胤:……..

…….

乔安的声音接着传来:“然而,文天祥在悠闲两年之后,很快又被召回,被朝廷外放任命为湖南提刑。”

“咸淳七年,蒙古王子忽必烈夺得大汗之位,把首都迁到燕京,称为大都,定国号为元。”

“元朝建立,忽必烈立刻布置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准备大举进攻南宋。”

“咸淳十年,元军20万铁骑,从襄阳出发,一路夺取了鄂州,准备顺长江向东,一举消灭南宋。”

“德佑元年,南宋丞相贾似道统领的13万大军被元军全部消灭,朝廷便已无兵可用了。”

“此时刚刚继位的宋恭宗赵显年仅4岁,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得知蒙古大军南下,整个宋廷惊慌不已,太皇太后无奈之下,颁发《哀痛诏》,召告天下文经武纬之臣、忠肝义胆之士,同仇敌忾,举兵勤王。”

“各地官员收到诏书后,反应各有不同,有的正准备向蒙元投降,有的持观望态度,有的想要抗元,但却担心力量不足。

“但是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宋朝已经烂到了根里,即将灭亡,谁又会愿意会拿自己的命去为一个即将灭亡的朝廷效力。”

“所以,在这份诏书下达之后,真正响应的就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张世杰,另一个便是文天祥。”

……

赵匡胤听到这里,不由得一声叹息,“果真是只有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才会分辨出忠奸与小人。”

他站在窗前望着东方那一轮正在冉冉上升的红日,此时的大宋,正是生机盎然之时,可他却要在听到北宋灭亡之后,又要面对南宋的倾覆。

殿中一片寂静,唯有乔安的声音透过小光屏继续传来:

“此时的文天祥,以服侍年迈的祖母和母亲为理由,由湖南调回了江西,他在接到《哀痛诏》时,不禁捧诏涕泣,声泪俱下。”

“多年以来一直都在担心的事情,终于变成了现实,若非是国难当头,情势危急,朝廷也不会颁发这等沉痛的诏书。”

“文天祥并未多做犹疑,当即决定响应朝廷号召,举兵勤王。”

“国破家亡之际,每一个人都是一份力量,报效国家是文天祥一直以来都在坚持的信仰,哪怕他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也当弃笔投戎,整顿山河。”

“当然,举兵勤王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做好的,第一他需要粮饷,第二他需要兵源,可朝廷只给了一道诏书,到哪里去找义士,到哪里去筹粮饷。”

“这些问题都要文天祥自己去想办法。”

“面对这些困难,文天祥没有畏惧,他很快便行动起来,没有钱,他就变卖所有家产,良田、豪宅全部变卖,连同家中的存款,全部作为勤王的军费。”

“没有兵源,他便向江西各地发出檄文,招兵买马,广泛求贤,征集起兵方略,以备护卫京师。”

“因为文天祥在此地,素有声名,当他振臂一呼,无数义士纷纷响应,很快文天祥便筹集了一支人数过万的兵马。”

“这里面,有他的朋友,亲人,邻居,同乡,也有地方官吏等,他们随文天祥起兵抗元,生死与共,成了文天祥抗元大业中的中坚力量。”

“然而,当文天祥带着兵马赶到临安救驾之时,这才发现,哪怕他已募集兵马至此,却依然还是什么都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