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的时间,子受研究改造马车。
商代的马车,是木质车轮。
减震系统是叫做“伏兔”的东西,就是连接车底与车轴之间的物件。
因为其形状和趴着兔子非常的类似而得名。
伏兔上平下凹,正好能卡在车轴上,不仅仅是减震,还能起到稳固车轴的作用。
子受首先改造的地方就是这里。
他在此位置加上了一些叠放的厚钢板,用钢板的弹性进行减震。
然后,将所有的车轮全部换成了铁质。
铁轮接触地面的一面开了凹槽,里面嵌入子受自制的橡胶,并使用铆钉固定。
这种橡胶,其实就是子受用动物皮熬制,加上硫黄进行硫化。
制出的橡胶具有高强度、高弹性、高耐磨、抗腐蚀等等优良性能。
虽然寿命比不上现代,但是却很好的解决了马车减震的问题。
新式马车刚刚做成,子受便亲自驾车,带着呼笙儿满城的跑。
惹来了很多羡慕的目光。
当然,研制马车的最终目的还是运送货物。
这就简单了,子受直接做成了大板车的样子。
后世这种车虽然简易,但却是畜力运输的最大功臣!
眼看已经到了十月中旬,子受发往各诸侯国的出使公函都得到了回应。
并没有任何诸侯国表示拒绝,大家明面上对大商还是非常恭敬的。
子受这边,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发往各诸侯国的货物早已备好。
通天商会发往各诸侯国的大板车早就蓄势待发。
以徐城为中心,子受让郭璞安排使臣,和通天商会配合,将棉衣和棉花种子发往各地!
子受亲自修书,告各个诸侯国。
言明棉花种植的好处、地瓜种植的必要。
子受相信,这将使大商进行一场浩大的农业变革!
而子受本人,亲率最大的商队,带足了货物,前往王城。
因为子受已经封为寿王,所以不像其他诸侯,无需递交国书,可以随时前往王城。
由于运送的货物过多,子受的大板车商队足足走了二十天才抵达王城朝歌。
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月初五,王宫大殿,早朝。
帝乙上朝。
子受率先叩拜:“儿臣叩见父王,祝父王万寿无疆!”
帝乙先是一愣,继而喜笑颜开:“受儿!哈哈哈!这一别有两年未见你了!”
“是,父王!儿臣这次回来,是向父王报喜来了!”
“说吧,这次又有什么好事?”帝乙颔首。
一旁的大王子却是直皱眉,子受不来王城,他活得滋润。
每次子受返回,他都感到心里堵得慌。
无奈的是,这个三弟偏偏能力超凡。
治理微地,国富民强,人家兵强马壮、人家有钱啊!
还有,王城的整改可谓深入人心。
经过快两年的实践。
不单是城里的环境整洁了,还让王城好几万人找到了轻松的工作。
化肥厂的投产,粮食产量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正烦闷间,子受的话语传到耳中。
“父王,这次儿臣从徐城带来八十万套棉衣,留下二十万套在王城,其余的分别发往王城以西各诸侯国。”
大王子好像终于找到可以攻击子受的弱点一样,调侃着说:“是免费送的吗?”
子受斜睨他一眼:“怎么可能是免费?”
大王子嗤笑:“是为了赚钱吧!这算什么喜事?你腰包鼓了,我王城百姓被你搜刮殆尽!”
子受不理他,朝向帝乙躬身:“父王,儿臣送给您的棉衣,您是知道的。”
看到帝乙点头,子受又道:“倘若父王给棉衣定个价,父王觉得什么价格合适?”
帝乙斟酌一番,说道:“你的棉衣布料虽不及绸缎,但是内里填充料却非常暖和,孤王给你估价的话,比起绸面加动物绒毛制成的棉衣,价格可以减半来算,就定价一两银子一套吧!”
大王子接话:“那不就是八十万两银子?怪不得三弟如此上心呢!”
丞相商容也道:“就算一两银子,恐怕百姓也没有购买能力。”
比干也叹了口气:“唉,寿王殿下忧国忧民,可惜百姓还是得不到实惠啊!”
“启禀父王,儿臣带来的这八十套棉衣,是这样想的。”
子受顿了一下,接着说:“我王城共有七万五千将士,儿臣愿意为他们每人免费提供一套棉衣!”
这话一说,不单是帝乙吃惊,满朝文武无不震惊!
时隔两年,子受再次惊掉众人眼球。
七万五千套棉衣,这就免费送了?
“儿臣的棉衣定价也不需要一两银子,而是——”
“一百文!”
定价一出,所有人都不淡定了,你一言我一语,朝堂沸腾。
“什么?一百文?”
“那不是一两银子可以买十套?只要绸缎棉衣价格的二十分之一?”
“难以相信!”
“如此廉价,这棉衣能够抵御寒冬吗?”
“废话,你没听大王评价吗?御寒效果更好呢!”
子受清了清嗓子,高声道:“各位大人稍安勿躁,请听本王一言。”
待大家都安静下来,子受才道:“殿外就有一百套棉衣,父王可以让人呈上来,请各位大人查验。”
见众大臣期待的眼神,帝乙大手一挥:“速速呈上殿来!”
几十名侍卫出殿,取来棉衣分发给了众大臣。
就在众大臣惊叹不已的时刻,子受靠近帝乙低声询问:“父王,儿臣送来的这一百套,父王可以直接赏赐给他们。”
帝乙满面含笑,心里说,这受儿,知道给父王争面子了。
“众位爱卿!”
帝乙发话,众大臣肃立聆听。
“众爱卿为国事奔波操劳,孤王得受儿献上的棉衣,便做主赏赐给众卿家了!”
文武大臣纷纷叩谢:“谢大王恩典,吾王万寿无疆!”
帝乙摆摆手:“你们要谢,就谢受儿吧!”
众人又朝向子受躬身:“谢寿王赏赐!”
子受躬身还礼:“一切为了大商繁荣昌盛!”
众人闻听,不免一呆。
这样的回话,还是头一次听说呢!
岂不知,这是二十一世纪惯用的套话而已,子受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