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九章 知青的快乐生活 17
温馨拎着两桶水进了屋,然后先把地面都浸湿了。防止等下扫地的时候杨灰。
然后拿出了一个搪瓷盆,倒上水开始抹灰。这个盆以后就当洗脚盆了。现在用来抹灰也不心疼。
卫生搞得差不多了,再看看还差什么。
缺的东西还挺多的。大概记了一下,背着斜挎包就出门了。
门窗都开着,换换空气。
在路上问了几个小朋友,分了几颗糖,找到了大队长家。
周为民送完牛,去地里转了一圈,才到家。这会儿正坐在堂屋休息呢。
温馨在院门外喊“大队长在家吗?”
“谁呀?”是大队长媳妇,也是村妇女主任。
“婶子你好,我是新来的知青,来找大队长的。”
“哎,哎,好,快进来,你叫我翠花婶就行了。这姑娘长得真俊。”
温馨不好意思的低着头进来了。
“是谁来了?”
“队长大叔,是我,李梦舒。”
“哦,小李同志,有什么事吗?”
“叔,我这刚来,屋里缺了很多东西,您看应该找谁换合适?”
“如果是家具一类的找木匠就行了。还需要什么不?”
“还需要炕席,草席,提篮,背筐,帽子什么的。”
旁边的翠花婶说到“哎呦,这些东西我们家就有,我二儿子可是编织好手,县里还时不时的叫他过去给其他村里教编织。家里的这些草编都把一个房间塞满了。我都不知道怎么处理了。婶儿带你去。看上什么送你了。”
话是这么说的,可温馨怎么可能白要呢?
赶忙说到“那怎么行,我想换很多东西,不能叫婶儿吃亏不是。要不我拿票和您换?”
要说现在的农村最缺的是什么?那就是票据了。
像布票,糖票,工业卷什么的。
比如糖票,农村户口一家一年只有半斤。
至于布票,工业卷更是没有。村民一般都是在赶集的时候和人淘换的。
所以温馨在来以前换了很多票据。
果然翠花婶听了这话,更热情了。
带着温馨来到仓房。一样一样介绍起了用途。
虽然温馨从小和爷奶在农村长大,但有些东西还真没见过。
而且这些应该是都要拿去卖的,所以都做的很精致。
最后挑了两个炕席,一个草席,草帘,两个中型的背筐,篮子,簸箕,扇子,带盖子的方形收纳筐,馒头筐。
馒头筐是村里的叫法,翠花婶说这个大家都用来装馒头的,所以才这么叫。
但在温馨看来这个半米直径的圆形矮筐用处很多,就多要了几个。
看着这么一大堆的东西,温馨犯难了。这怎么带回去?
翠花婶拍着胸脯说,不用担心,等下儿子下工了用板车给她送过去。
“那真是谢谢翠花婶了,您看这些都怎么算。要不我还是用钱买吧,这么多东西也不能叫你们吃亏不是?”
“都是用地里不要的草编的,哪里要钱了?你要是过意不去就给婶换些糖票,布票啥的。我闺女马上就要生了,这眼看着要做月子,可红糖啥的还没有弄到呢。哎呦,把我愁的呦。”
“婶儿,你看这样行吗?我那儿还有半斤红糖,先给你拿着,再换给你一张糖票,一张布票和两块钱。您看这样可以吗?”
“哎呦,可以可以,你可是帮了我大忙了。”
“哪里啊,我这刚来,什么都没有的,您和大队长才是给我帮了大忙。”
两人互吹着。翠花婶儿说要带她去木匠家里,买了什么就一起给她拉过去。那感情好啊!!
木匠是队长本家的一个叔叔,因为小时候摔断了腿没有及时治疗,落下了残疾。
不能下地了就学了一门木匠手艺,来养活自己。
而他也有这方面的天赋,手艺不错,十里八村的都找他来打家具啥的。
后来更是取了媳妇,生了两个儿子。孙子都有了仨。
现在大儿子跟他学手艺。
到了门口翠花婶就扯开嗓子喊上了“三叔,三叔,在家不?”
一个中年汉子迎出来开了虚掩的门“二嫂”
“你爹在不,有知青找你爹打家具。”
“在!后院呢。”
随婶子来到后院,院子里摆了很多半成品的家具,地上都是木屑。
“三叔,这是新来的知青,屋里啥都没有,来置办点家具的。”
“嗯,去仓房里挑吧,没有的只能现做了。”
“好嘞。”
翠花婶熟门熟路的带着温馨进了旁边的一间仓库。
里面都是家具,虽没有城里那么精致,但都结实耐用。做工也不错,边边角角的都磨得很平整,不会有毛刺。
温馨挑了一个炕琴,一个衣柜,一个脸盆架,炕桌,书桌,高脚板凳,矮脚板凳,木桶。
这些都有成品,直接搬出去就可以了。
最后一起花了十块钱。
然后温馨跟在大栓叔后面回了知青点。
大栓就是刚迎出来的中年。
大家看到她带回来的东西,震惊了。
这才多大一会儿,家伙什就已经置办齐了。
忙问在哪里弄的。
温馨说了,大家也很意动。
就结伴一起去了,说实话打扫完房间,看着空空的,很是别扭。
反正以后也是要置办的,现在都弄好,还能先享受。
搬完家具,温馨又里里外外的擦了一遍。
然后去厨房烧水,打算洗个澡,做火车三天了,她感觉自己要馊了。
洗完澡出来,大家也都陆续回来了。
听陈媛媛说,大家几乎把队长家和木匠家仓库里的存货搬空了。
这样她还缺了很多东西,只能等。
还是温馨聪明,早早的就过去了。
说着话下工时间到了,老知青们陆续的回来了。
老知青有十个人,现在住在知青院里的就只有六人了。
其他四人都和村民结婚搬到了村里。
大家又互相介绍了一下。
“大家好,我叫王芳,今年26岁了,下乡也六年了。应该都比你们大,你们就叫我芳姐吧!”
王芳是和王建设同一批下乡的,他们那一批就剩了他们俩。一直坚持着,对回城还抱有着希望。
还有一位女同志叫柳香芹。21岁,下乡两年了。是非常容易害羞的女孩。
其他四人都是男知青,王建设已经认识过了。
还有徐明,赵向东,张程都下乡三年了。
温馨问出最关心的问题“芳姐,咱们是怎么吃饭的呀!”
“吃饭都是拿自己的饭盒装了自己的份量,一起上锅蒸的。菜的话就是院子里的这些。想吃点别的菜就只能和老乡换了。做饭是轮流的一人做一天。”
温馨松了一口气,幸好不是吃大锅饭。
“还有,我们知青院男同志比较多,所以像砍柴,挑水,种菜的活儿都是男同志做,我们女同志只要负责做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