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阙 > 第314章 潜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安侯,多年不见!”

开都河水已经比夏天时小了许多,而任弘与奚充国是在员渠城和尉犁城中间的苇桥上相会的。

自从元凤四年铁门关一战,任弘护送瑶光等人去长安后,他们就再也没碰过面。当年任弘得了首功,奚充国死守铁门甚至食胡虏之肉,又跟在火牛之后斩尉犁王,居功第二,已是千石的官,乃是傅介子手下三校尉之一。

平日在属下面前不苟言笑的奚充国,此刻见了任弘很是高兴:“尉犁王先前不是死于火牛阵之下么,其弟,就是那个为吾等烤羊手艺还不错的渠犁城主,被封为汉尉犁王。”

嗯?厨子出身怎么了?

“而尉犁城为焉耆所并,近日有尉犁人跑到铁门关禀报,说汉军进攻焉耆,吾等立刻兵出遮留谷,夺了尉犁,只没想到来的竟是西安侯。”

任弘笑道:“奚兄在铁门一守便是三年,不过从此之后,铁门就不再是大汉与匈奴对峙的前线了。”

“会是焉耆,还是车师?”奚充国从遇到的赵汉儿处听闻了任弘破交河城的事,却不感到特别惊讶,在他们眼里,任弘就是智谋的化身,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任弘摇头:“车师还是不够远,蒲类将军和强弩将军与我分道而行,此刻应已在收降白山以北诸国了,对了,可有乌孙消息?”

然而轮台距离乌孙尚远,也不知数日前发生的剧变,只知乌孙丢了伊列水,退守热海,而傅介子已带着两千戍卒翻越天山,要去支援赤谷城了。

“有傅公亲自前往,赤谷当无大碍。“任弘松了口气,只要不出意外,看来乌孙起码能坚持到他抵达。

他还要向开都河上游七百里外的日逐王庭进军,时间紧迫,二人匆匆交换完讯息后,奚充国却低声道:“西安侯可听闻吴宗年的事了?”

任弘颔首:“略有耳闻。”

奚充国有些郁结:“当初傅公派吴宗年与我去玉门报讯,不幸遇上匈奴游骑欲截大汉发往西域的使团,吴宗年持节与旌旗引来大队人马,我方能侥幸抵达汉塞,而他则被匈奴所掳。”

“三年前,右贤王派蒲阴、伊吾二王围攻铁门关,让吴宗年来劝降,我当时以为他是被逼无奈,故意说吴宗年已死,想要保全其妻、子,也希望他能记得自己是汉人,勿要助纣为虐。”

“可方才,我却从守苇桥被俘的胡虏口中得知,吴宗年成了右贤王身边的谋主,不但教右贤王左右疏记,以计课其人众畜物。他还献计让匈奴在右地屯田积粮,派四千骑去车师屯田,好方便匈奴进攻乌孙的大军经过时取食。看来当年毅然持节赴难的吴副使,真做了中行说第二!”

任弘三年前欲解铁门之围,曾修书藏字与吴宗年通洽,确实起到了离间蒲阴、伊吾二王跟右谷蠡王的奇效,只不知吴宗年究竟在里面起了多大作用?

事后,任弘也不敢声张,将吴宗年或是假降之事,只告诉了傅介子一人。回到长安后,又禀于典属国苏武。

这次远征,对上,任弘仅与赵充国、赵广汉二人暗暗禀报,与金赏、辛武贤等人则半字不提。对下,则只和口风最紧的赵汉儿说及此事,让他多注意些,万一路上能遇上吴宗年,第一时间禀与自己知晓。

看来傅介子也没告诉奚充国,如此一来,全天下知道此事的,不超过十个人。

此刻见奚充国对吴宗年误会颇深,任弘却依然守口如瓶,汉在匈奴有间谍,匈奴在西域又何尝没有眼线?这件事越少人知道,吴宗年就越安全。

他只意味深长地说道:“这不是什么好计,车师那四千骑匈奴人屯田一年的收获,实是让久未粒食的汉军吃上了饱饭。”

在与奚充国告辞,勒军向西北行进途中,左右无人时,任弘才对赵汉儿嗟叹了吴宗年的用心良苦。

“当年中行告诉军臣单于,匈奴的人口总数,抵不上汉之一郡,之所以能强大到令汉畏惧俯首纳贡,就在于匈奴习俗衣食与汉不同,无仰于汉也。如今若匈奴改变原有风俗,汉物不过什二,则匈奴尽归于汉矣。”

“中行说提议,把从汉朝得到的缯絮做成衣裤,穿上在杂草棘丛中骑马奔驰,让其破裂损坏,以此显示不如旃衣皮袄坚固。把从米粟等物丢弃,以显示不如酪汁方便味美。”

游牧之所以能以少敌多,很大程度上是其军事化的风俗所导致,每个牧民都是天然的骑兵。

若是过度依赖农耕经济,却又不能彻底完成政治上的转变,学会种地对游牧者来说,实是有害无益。

“那是远谋,至于眼下,匈奴为了筹备大军西征乌孙,不但在车师屯田,各部还在右地种谷,天山以北气候比大漠绿洲湿润,但适合耕作的地方也不多。而谷物又需要地方储存,如此一来,匈奴如同被绑住了脚,迁徙的范围将大大缩小,跑的时候,还只能将粮食烧了,要不便得留给汉军。”

任弘笑道:“这也意味着,蒲类、强弩两位将军,会更容易找到匈奴各部的部众!”

又叹了口气:“只恨不知吴宗年如今身在何处,这次能找到机会归汉么?”

……

与此同时,白山以北,西且弥国附近的伊吾王帐落,一片混乱。

右贤王身边的谋士吴宗年,预料到汉军肯定会袭击蒲类海,毕竟过去几十年,汉军西征曾两度进攻东天山,这并不难猜。

于是右贤王将部众北移至千里外的金微山(阿尔泰山)东麓,同在蒲类海附近驻牧的伊吾王、蒲阴王,就只能带着部众西移,来到天山北麓过冬了。

其余各部多是如此,因为天山脚下的谷地中,有筹备进攻乌孙时的屯田点,那位吴先生带着秦人规划开垦施肥,虽然匈奴人不会种地,只是刀耕火种,但因土地肥沃,也积了不少粟米。

蒲阴等王带着青壮所右贤王西征,留了伊吾王带着数千骑留下来看家,他整日喝酒作乐,却不曾想,汉军在蒲类海扑了个空后,居然朝着从未涉足的天山北麓杀来!

汉军有数万之众,师后城、郁立国、卑陆国陆续告破,好在直接从蒲类过来的汉军行进缓慢,给了匈奴撤离的时间。

可万万没想到的是,从车师方向的天山山谷中,又杀来一支汉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到了东且弥国,惊得伊吾王一身汗,酒顿时就醒了,此刻正让部众放弃驻牧地,带上老弱妇孺赶着牛羊离开。

牛羊有脚带得走,毡帐也能扔车上,可那些沉甸甸的粟米怎么办?

伊吾王也顾不上可惜,一挥手道:“烧了!”

匈奴人随意地将火一扔,火焰点燃了简陋的粮仓,有些仓则压根没烧起来,但却没人有时间去补一把火了。

场面一片混乱,人各顾其家,等伊吾王匆匆上马后,才有部属带着一个胡妇前来。

那胡妇年纪很轻,以匈奴人的眼光看,容貌不错,一手牵着个刚会自己走路,在草地上踉踉跄跄的三岁孩子,另一手则抱着个襁褓中的婴儿,哭泣着禀报。

“伊吾王,吴先生不见了!”

……

“太冒险了。”

吴宗年身穿厚实的毡衣毡帽,躲在驻牧地旁的林子里,死死藏在一个大石头的背后,手中握着一根手杖,嘴唇微微发颤。

他脸色不太好,似是久病后的虚弱,吴宗年是为了不跟右贤王去乌孙,故意在夜里往天山流下的溪流里跳,由此受凉染病,右贤王怕他死在路上,这才得以留在此处养病。

但病不是他能控制的,近来越发重,每天都是昏昏沉沉的入睡,晕乎乎醒来,胡妻又要拉扯两个孩子,又要照料他这病人,颇为不易。

吴宗年看在眼里,心中有愧,却又得时刻提防,因为他知道,这胡妻每个月都会向右贤王的阏氏禀报自己的举止。

博望侯能带着胡妻归汉,可吴宗年自问无其勇略,他不敢有丝毫轻信和闪失。

此刻胡妻肯定发现他不见踪影,向伊吾王禀报了罢?吴宗年有些后悔:“应该再寻找更好时机,不该一时冲动。”

但汉军,他被俘后一千三百多个日夜,天天期盼的汉军就要来了!他们果然没有止步于蒲类海,而是出塞四千里,直捣匈奴右部腹地!

千载难逢,千载难逢!

吴宗年得知消息时激动得发抖,不顾一切,甚至抛下了两个孩子。只乘着驻牧地的混乱,拎起那根不起眼的手杖,钻出毡帐,沿着平日与匈奴人喝酒谈笑时,默默计算过的路径跑进了林子。

他想回家!

吴宗年不知是否有人看到自己,只匆匆用秋日的落叶将整个人都盖住,身子贴在冰凉的石头上,忍着久病的咳嗽,生怕伊吾王发现自己逃跑后,会派人来搜寻。

和想象中一样,脚步踩踏落叶的噼啪声响起,吴宗年绝望地闭上了眼睛,屏住呼吸,心跳飞速,喉咙再痒也不敢咳一下。

他似乎能看到,匈奴的猎手背着角弓,带着猎犬,蹲下来查看那些难以掩盖的脚印,被踩断的树枝,胡犬尖俏的鼻子会嗅到他流了一身的汗臭,最终将他从石头后揪出来!

可最终从旁边走过的,竟是一头小鹿,反倒是它被吴宗年吓了一跳,一蹦一蹦地逃离了。

吴宗年松了口气,直到森林外人群和牲畜的喧闹远去,彻底安静,也没有一个人来找他。

他仰起头,边咳嗽边笑了起来,四年屈身虏营,四年忍辱负重,四年虚与委蛇,终于到了重获自由这一刻了?

但吴宗年依然不敢出去,谁知道匈奴人会不会去而复返,而等到天渐渐快黑了,踩踏落叶的噼啪声再度响起,几对绿莹莹的眼睛出现在林子深处,缓缓朝他靠近。

是狼!

吴宗年握紧了手杖,摸出了腰间的匕首,可他知道,以自己久病孱弱的身体,恐怕连一头狼都打不走。只能艰难起身,拄着杖往林子外逃,但身后的绿眼睛仍紧追不舍,且越来越近。

林子边缘快到了,吴宗年忍不住回头之际,却被一根树枝绊倒在地,脚痛得好死要断掉,他已能听到身后野兽的低吼,不由苦笑:

“我逃得过匈奴人的软禁,最后在汉军抵达前,却丧身于狼腹,那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是忽如其来的马蹄声和远方一长串的火把,惊走了就要扑向食物的狼,救了吴宗年一命。

一支骑兵在夜幕降临前抵达被匈奴人抛弃的驻牧地,吴宗年抬起头,只一眼就湿了眼睛。

仿佛看到了他的太阳,那是赤黄色的汉帜,是被俘前,在沙海里扛到了最后一刻的旗帜!

吴宗年忽然又有了力气,拄着手杖艰难起身,一瘸一拐朝汉军走去,一边走,还边将自己头上的毡帽取下扔掉,在这寒冷的傍晚,将毡衣脱了撇在身后。

迎着寒风,想要朝他们呼喊,但干渴许久,喉咙却嘶哑得说不出话来。

这群人是隶属于蒲类将军的骑从,领头的曲长乃是辛武贤的从弟辛汤,此人是纯粹的武夫,好酒,脾气还很大。

辛汤扑了个空后愤怒地仰天大喝,又拧开皮囊往嘴里灌酒,气呼呼地命令属下四处搜寻,能找到一人是一人,能砍一个首级是一个。

不多时,在辛汤喝完一囊酒后,他的属下押着一个瘦削羸弱的中年人过来,衣着单薄,留着匈奴人的辫发,模样却似汉人,身上沾满了落叶。

士卒没有当场宰了此人砍首级的原因,是他会汉话。

“跪下!”

吴宗年挨了粗暴的一脚,跪在骑在马上的辛汤面前。

这和吴宗年想象中载誉而归的场景不同,但他还是竭力解释自己的身份:“吾乃元凤四年,赴楼兰使者傅介子麾下副使吴宗年,汉中郡人也。四年前为匈奴右贤王劫持……”

“使者?劫持?是投降吧!说,在此驻牧地匈奴部众逃往何处了?”

辛汤和士卒们看他的眼神,是鄙夷而怀疑的,吴宗年感觉不太对劲,先指了可能的方向,又掏出自己怀中藏了许久的羊皮,高高举起,露出上面的山川溪流,以及标注的汉字。

“我乃诈降!这是匈奴在天山北麓各屯田点位置,也是右部诸王避汉军过冬首选之地!还望将军能带我去大营,禀明主帅!”

辛汤接过羊皮地图,醉眼惺忪地看了半天,忽然脸色一变,将图往怀里一塞,骂道:“乃公不识字,这图暂且收下,至于你……姓吴?”

吴宗年重复自己身份:“吴宗年……是傅介子使团副……”

辛汤粗暴地打断了他:“我好似听东且弥的俘虏说过,右贤王身边,有个姓吴的汉人谋士,为其建言献策,号称为中行说第二!原来就是你!怎就变成诈降了?”

“请将军……”

吴宗年还欲辩解,辛汤一挥手,那几个吴宗年初见时好似看到亲人的汉军士卒,就在他肚子上狠狠来了一拳,让吴宗年头冲倒在地上,接着又挨了几脚。

说真的,吴宗年潜伏于匈奴四年,除了最初被扔地窖饿了几天,还真没挨过这么重的打!

他痛苦地佝偻着身体,疼得龇牙咧嘴,但手里那根光秃秃的手杖却没放开,声音已带了哭腔:“我,是诈降!”

站在旁边的汉军将吏,却已在商议如何追击匈奴人,听不到吴宗年的辩解了。辛汤懒洋洋地拍着怀里的地图,在他看来,此人怕是想要将功赎罪,但与其让他立功,何不由自己来呢?

辛汤遂冷笑道:“没追上胡虏,却逮到这投降匈奴的懦夫,也是一件军功,至少值十个首级罢?栓起来,扔马后带走!”

……

PS:今天只有一个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