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开元情诗与剑榜 > 第182章 王之涣神作凉州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之涣装B,可是他装成功了。

三位诗人一边说笑,一边等待着。

最终,轮到歌女中梳着双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

在三大诗人的注目下,她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正是王之涣的代表作《凉州词》!

王之涣得意至极,揶揄王昌龄和高适说:“怎么样!你们两个土憨B(田舍奴),我说的没错吧!”

三人都觉得有趣,开怀大笑起来。

里面的那些歌手们听到笑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走过来问几位先生在笑什么,王昌龄三个人就把“画壁”的缘由告诉她们。

歌女们没想到偶像们近在眼前,赶忙施礼下拜说:“请原谅我们俗眼不识神仙,各位先生不嫌弃的话,恭请各位屈尊参加我们的宴席!”

然后,王昌龄三个人干脆答应了她们的邀请,和小姑娘们快快乐乐地玩了一整天。

这个故事一方面广为流传,很多人信以为真;

可另一方面,历来都有人质疑故事的真实性。

来了四个歌女,刚好唱的就是你们三个人诗?

大唐只有这三个诗人?

置李白、王维、孟浩然等人于何地?

而且前面三首诗,除了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都很值得怀疑。

可是有一点,没有人怀疑。

那就是王之涣的《凉州词》真的是极好的作品。

是那种竞争“唐诗第一”的必选种子选手!

清代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摩诘(王维)、少伯(王昌龄)、太白(李白)三家鼎足而立,美不胜收。王之涣独以‘黄河远上’一篇当之,彼不厌其多,此不愧其少,可谓拔戟自成一队。”

单独这一首诗就能让他跻身“盛唐大家”的行列!

小陈当初第一次听人讲旗亭画壁故事,第一反应是:相比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的诗也太少了啊!

能怎么唱?

难道唱“白日依山尽”?

到“黄河远上”出来时,才想到这尊大神还有这等神作!

为什么说这首诗够好?

第一句:汹涌澎湃、波浪滔天的黄河宛如一条丝带,迤逦蜿蜒着飞上云端!

神思飞跃,气象开阔!

黄河源远流长的形态宛如眼前!又侧面突出了边塞广漠壮阔的风光!

千古奇句,当之无愧!

次句描写的塞上孤城,位于“黄河白云”远大的背景之下,一下子突显出“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难的处境。这样一座边塞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放在后世,只能是“鬼吹灯”那种被探险的远古遗迹,不可能有什么生气的。

这里的人,自然是守卫大唐边疆的将士!

在这样苍凉、远离帝国中枢的环境背景下,好巧不巧地,听到了羌笛声;

好巧不巧的,羌笛所吹的曲调,恰好又是表达别离的《折杨柳》!

有家不能回的将士们,内心自然非常惆怅!

只能自嘲似的“责怪”一下“羌笛”:

你是有病吗?

干嘛总是吹奏负能量满满的《折杨柳》曲?

春风本来就吹不到玉门关里的!

没有春风,就没有春天。

没有春天,哪来的杨柳给你折?

说是“何须怨”,可话里分明带着怨念,而且这怨念还很不小。

另一方面,又是满心的无可奈何!

虽然乡愁难耐,但戍守边防的责任更为重大!

“说句实在话”,有国才有家,你不站岗我不站岗,谁来保卫咱祖国?谁来保卫家?谁来保卫家?

所以这句看似宽慰,可也曲折表达了将士们的心声,整首诗的意韵变得更为深远,引人在诗外无穷遐思。

甚至都不用别人来吹捧本诗,“旗亭画壁”的另一位男主角高适,都要为《凉州词》背书了!

重新审阅一下他的那首《塞上闻笛》:

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

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发现什么了?

与《凉州词》意境相当,韵脚一致!

正是与王之涣的唱和之作啊!

是的,《塞上闻笛》还有一个名字:

《和王七玉门关听吹笛》!

王七是谁?

以前,流传说王之涣排行老六,所以是“钻石王老六”。

可是后来,王之涣的墓志铭出土了,他是他老爸的第四个儿子,他还有三个堂兄,刚好是“王七”。

所以,高适这首就是“唱和”王之涣凉州词的作品,如果他们再晚个十几二十年,就可以玩更高级的“步韵”了。

《凉州词》起码在薛用弱所在的长庆年间就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神作”,随着时代的推进,不但没有像王大叔的《长信秋词》一样被渐渐冷落,反而越来越出名。

明代的李攀龙、王世贞和清代的王夫之都为“唐人七绝谁可压卷”这一问题各持己见,可免不了都涉及道这首诗。

到小陈的时代,尽管是出现在初中课本中的,可小学生基本上都会背了。

免不了还要拉上乾隆、纪晓岚、慈禧太后、朱棣、解缙等人再给本诗创作新的段子,比如慈禧太后的段子:

说慈禧太后很喜欢《凉州词》,便命人给自己的扇面写上这首诗,时时欣赏。

可是题写的人失误之下,写漏了一个“间”字,发现之后吓得魂飞魄散,老娘们喜怒无常,怕是性命难保!

好在古人不写标点符号,可以在断句上做文章。这人便说:刚刚写这首诗的时候想到改成一首词,因为别有一番意境,所以迫不及待的想献给老佛爷!

于是重新断句并朗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老娘们一听,自然是“喜不自胜”,不但不怪,还要赏赐。

这个故事相比“旗亭画壁”,技术含量比较低,一看就是后人杜撰的,而且还是近现代人杜撰的。

毕竟但凡古人写这种段子,不可能连词牌都对不上吧!

何况《凉州词》本身就是一种“词牌”,是一种曲子:“《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是西凉的都督进献给天子李隆基的流行歌,并不是说这是王之涣在凉州写的。

凉州在武威,玉门关在敦煌,坐火车还要10个小时呢!

所以这故事基本上就是“李白又有藏头诗”、“乾隆迷路吃小吃赞赏有加”同一类的扯淡。

可是在流传过程中,无论是“旗亭画壁”这种真假难辨的,还是慈禧那种评书相声里的段子,都在提升该诗的知名度。

管它是真是假,先炒作一波上个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