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散朝后,三省六部的高官都留了下来,商议登基的日期和国号。

日期好说,召来钦天监监正,最后经过商议,觉得宜早不宜迟,定在五天后登基,时间很紧张,不过特殊时期特殊对待,能省则省呗。

国号就有点难了,从古至今出现过的国号多了去了,汉,唐,周,宋,晋,梁,秦,齐,楚,燕,韩,赵,魏,代,越,吴,等等。

一群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才子,国公侯爷们,查阅古籍,翻看历史,最后,经过了一天一夜,定出了三个国号

“明” “吕” “蜀”

最后众人定了“明”然后一起来到尚书房求见李旭,

“主公,这是众臣讨论出来的国号,请主公定夺”

荀彧拿出写着国号的纸张递了上来,李海接过,呈到龙岸上,李旭接过来看了下,明吕蜀三个字,明被圈了起来。问道。

“你们倾向于明?有何解释吗?”

荀彧说道

“《易经》中的有两句话: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成六龙以御天。所以我们都认为大明最合适,再说,(明)由日月组成,古籍有云

明,照也。——《说文》

照临四方曰明。——《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东方明矣。——《诗·齐风·鸡鸣》

明,精白也。——《国语·周语》

视曰明。——《书·洪范》

明则着。——《礼记·中庸》

明星谓之启明。——《尔雅》

东有启明。——《诗·小雅·大东》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荀子·天论》”

李旭不禁想起,另一个世界的最后一个大一统汉人政权,也叫大明,天意吗?

想起大明风华里的一句台词,不禁脱口而出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众臣大喜

“霸气,主公好文采。”

定好了国号,又跟李旭汇报了,五天后登基事宜。然后又议定了年号,最后众人定了“雄武”为年号,从今年开始就是雄武元年。

终于到了登基那天

当天,李旭先在圜丘坛行祭天之礼。礼毕后,典韦在郊坛前设下一把金椅,面向南,并在金椅前摆下冕服案。荀彧率领文武百官启奏道:“告祭礼已经结束,请即皇帝位。”

百官簇拥着李旭,扶他坐到金椅上,然后退下按照官阶高低排好次序。执事官捧着冕服案和宝案上前,三省六部高官取了衮服披在朱元璋身上,又为他戴上冠冕。穿戴完毕后,荀彧等人加入百官的队伍,礼仪官喊道:“排班。”排好后,大臣们先鞠躬,乐官负责奏乐。然后,大臣们先下拜三次,起身,音乐停下来。紧接着,大臣们又下拜三次,再起身。音乐随着大臣们下拜而响起,随着他们起身而停止。

大臣们可以稍松一口气了,因为接下来主要是丞相的任务。后唐没有丞相,由荀彧代替,礼仪官引领荀彧到皇帝宝座前,荀彧跪下并亮出笏板,百官跟着他跪下。捧宝官打开盒子,取出皇帝的玉玺,交给荀彧。荀彧捧着玉玺,对李旭说道:“皇帝登大位,臣子们献上御宝。”尚宝卿接过玉玺,收到盒子内。百官在礼仪官的提示下,下拜,起身,回到自己的位置。

然后是一系列繁琐的礼节,礼仪官一连串喊道:“鞠躬、拜兴、拜兴、平身、笏、鞠躬、三舞蹈、跪左膝、三叩头、山呼万岁、再三呼、跪右膝、出笏”。百官要按照这个步骤一丝不苟地行完礼,主要的礼节就完成了。

李旭站在高台上高呼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周围侍立的近卫军也跟着喊到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群臣听的热血沸腾,也跟着喊到

“日月山河永在,大明江山永固!”

礼毕后,李旭又去太庙祭拜列祖列宗,回到奉先殿。百官上表道贺,然后各就各位。李旭穿着衮冕在音乐声中登上御座。将军卷帘,尚宝卿将玉玺放在案上;拱卫司甩响鞭子,引领者将百官引入拜位中,面向北站立。音乐响起,百官在指引下行三跪九拜之礼。这些礼节太和殿原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内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物。

皇帝很多盛大典礼都在太和殿举行,如皇帝登基、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等。此外,每年的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也要在太和殿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至此,登基典礼才算完成。

登基完成后,李旭开始登基以后第一件大事,大赦天下。

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罪犯,十几万刑徒都被送到忻州服劳役,统一管理,开始种地,修路,挖水渠,修工厂。以所判的时间,服役一半时间可以恢复平民身份,表现良好的可以提前释放,刑徒们对新皇帝感恩戴德,他们不在乎国号有没有换,皇帝有没有换,他们只在意自己的生命。能不能吃饱而已。

罪大恶极的李旭也没计划直接砍了,都送去边关各处大营,组成敢死队,能立功的可以释放,死了的就死了,反正也是死刑。

军队整编已经开始。各位在外的前后唐将领很识趣的交了兵权,留家中子弟在军队留用。实在不成才的就派去经商,反正就一条,不要惹到皇帝了,要不然估计就算抄家的祸事了。

李旭把原来后唐军队都送到京城校场重新训练转职,身体素质好的就转职成特殊兵种,骑兵,青州军,身体素质一般的就转职成城防军。

训练完成的城防军被派往各州郡,大郡五千,小郡三千,重要的县城也有上千人马,不重要的就几百人维持秩序。

不论想怎么改革,军队是重中之重,没有军队,一切都空谈。

李旭还开了恩科。

古代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第一级是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第二级乡试,每三年考一次,秀才们去考试,只要及格者的人都叫”举人”。

第四级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由此可见,级别最高的是进士。

“进士、举人、秀才”的区别:

1、考试方式不同

秀才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始获得功名;举人通过乡试,省级举行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进士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

2、待遇不同

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待遇。

3、在现在代表职位不同

秀才相当于今天大学生保研;举人相当于今天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进士相当于今天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成为领导干部者。

秀才:

隋朝开始开科取士,最初为取秀才。到了唐朝初年,秀才是常科考试的一种。但后来秀才科被废,秀才一词就变成了读书人的泛称。到了宋朝时,凡经过各地府试者,无论是否及第,都可以称为秀才。

举人:

汉代取士,没有考试之法,朝廷令各郡国守相荐举贤才,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后唐、宋时有进士科,凡应科目经有司贡举者,都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

进士: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中试者皆称进士。元、明、清时,进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