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莳有很多师父。
于成德、苏慎、王熙和、潘康、葛成仁、李尚,这六位师父引她走上了中医之路,看家本领都教给了她。
莫莳还有另外一位师父,那就是黄老。
黄老在把莫莳收为关门弟子后,除了鬼手十三针,并没再多教莫莳些什么,因为教无可教了。
但是,黄老把他最为宝贵的人脉资源,交给了莫莳。
莫莳精通了鬼手十三针后,黄老时而带着莫莳去拜访故友,很多人都是岐黄界的巨擘大拿。
跟着黄老,莫莳认识了很多人,积攒了很多人脉关系。
这些人脉关系,在后来帮了莫莳很多,以至于几十年后,她在岐黄界振臂一呼,即应者云集。
一九八六年,中医界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医行业协会。
中医行业协会上书政府征得同意后,开始了全国性的荣誉称号评选。
中医行业有了自己的荣誉称号,分为四个等级:
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地区级名中医—县级名中医。
“国医大师”是中医行业中的最高荣誉称号。
第一年的中医荣誉称号评选,选出了二十位国医大师,以及六十六位全国名中医。
国医大师的颁奖大会由卫生部主持,在人民大会堂顺利举行。
二十位国医大师,人均年龄八十二,他们从全国各地被迎到了京城,接受了这份毕生最高荣誉。
莫莳的师父黄老,就是二十位国医大师之一。
而于成德等六人,除王熙和更偏向于经方药物研究,没有参加评选,其余五人都被评为了全国名中医。
莫莳自己,则凭借一手高超的医术,跻身进了六十六位全国名中医之列。
她也是一群五六七十多岁的长者中,唯一的一位青年人。
莫莳凭一己之力拉低了首届全国名中医的平均年龄。
一九八七年,华国本土的经脉研究团队,正式在国际上发表了学术论文,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医理论中的经脉是真实存在的。
他们通过科学实验,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准确拍下了六条经脉的荧光学影像。
华国人用实实在在的证据,证实了经脉的存在。
这一科学发现震惊了整个西方科学界。
从此,西方医疗界用来攻讦中医虚幻不科学的最大借口,没有了。
中医尤其是针灸慢慢地,在国外很多地区火热了起来。
莳医馆也迎来了一大波人潮,那些拐弯抹角听到些传言,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找莫莳看病的外国人增加了很多。
但早在几年前,莳医馆就采用了推荐就诊的模式,一般人莳医馆恕不接待。
莫莳也没有忘记她开莳医馆的初衷,薅外国富豪的羊毛,赚钱!
面对着一波又一波来莳医馆求医的外国人,莫莳并没心软,莳医馆的收费,对这些普通外国人来说,是天价。
虽然同情,但莫莳清楚这些人不是莳医馆的目标客户。
华国几万万同胞,莫莳还同情救济不过来,这些外国人,最后还是没能进到莳医馆。
不过,莫莳给这些人推荐了其他可靠的中医。
虽然不像莳医馆一般,但凡接诊下来的都确保妙手回春,但也给了病人和家属们新的希望。
这次事件过后,莫莳认识到,莳医馆继续在雅宝路开下去,不合时宜了。
莳医馆的名声已经打出去了,采用推荐就诊模式,莫莳并不缺少客户。
但雅宝路位于使馆区,络绎不绝的外国人也并不都是富豪,改革开放后,雅宝路的外国人中普通人开始居多了。
于是,莫莳和木森商量过后,承包下了京郊的一座小山林,在对山林改造了一番后,最终把莳医馆搬迁了过去。
这座北郊的小山林,海拔八百多米,占地两千平方左右,植被不丰,多杂石。
但经过绿化改造,一年后,就变成了莳医馆的药园子。
半山腰新建的半开放式园林,就是莳医馆的新址。
莫莳雇了周边村子的两名农妇打扫卫生和做饭,她每天开车,在军区大院和莳医馆之间往返。
半个多小时后,莫莳的车就开进了军区大院。
还没进院子,就听到了木老爷子的大笑声传来。
莫莳会心一笑,不用猜都知道,肯定是她家那两个活宝在逗老爷子开心。
想到两个孩子,莫莳决定晚上和木森商量下,等孩子们小学毕业,就给他们正式安排上中医课程。
之前孩子们接触的,都是中医的皮毛。
莫莳虽然不强制孩子们不论如何一定要走中医的路,但孩子们如果有天分的话,她还是希望孩子们学好中医的。
进屋换了舒适的拖鞋,莫莳悄悄走进孩子们出生后、单独隔出来的一间活动房里。
原来,两个小的正在给太爷爷讲中医养生,木老爷子乐呵呵地听着。
而且,除了木老爷子,还有赵老爷子和杨老爷子。
看着三位老爷子捧场和感兴趣的样子,莫莳突然意识到了一件事。
她忽略了振兴中医的一股力量。
那就是,中医爱好者的力量。
等木森到家后,莫莳就和他谈起了自己的想法。
木森听莫莳说完,也觉得应该把中医爱好者发动起来。
“中医爱好者的力量实际上是很大的。
中医要想真正弘扬起来,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体会到中医的魅力。
也许组织一些面向普罗大众的中医讲座,可以让更多人成为中医的爱好者……”
莫莳点头,“中医小白的力量一旦发动起来,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