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360章 感觉被崋军谍探包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60章 感觉被崋军谍探包围

第360章 感觉被崋军谍探包围

王夫之受王朝聘所传心学影响,注重诚意务实,甚至在后来形成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他能注意到刘升对乡试改革透露出的务实理念,王朝聘自然也能,于是心里对让儿子们仕崋之事再无犹疑。

待王家聘讲完乡试之事,王朝聘便道:“大崋开启乡试之事我已知晓,三弟若无别的事,便请回吧。”

王家聘虽然估摸到了王朝聘的心思,却也不敢确定,当即直问:“那大哥究竟要不要介之他们参加此番乡试?需知,若错过此次,下次乡试竞争必然更加激烈,他们到时未必能中举。”

王夫之三人闻言都紧张地看向王家聘。

即便作为长兄的王介之,也不过三十六岁,自觉一身学问,也不曾入仕做官,又哪里甘心这般默默无闻、老死于乡野呢?

在三兄弟的注视下,王朝聘又一次闭上眼睛,须臾之后,才道:“大崋改革乡试,确有新气象,让他们去见识一番也好。”

听见这话,顿时王夫之三人喜悦、激动溢于言表。

王家聘也哈哈大笑起来,“那正好跟我家云修做个伴。另外,如今湖广分为湖北、湖南两省,湖南考生乡试无需再去武昌,到长沙就行了,可比以前参加乡试近得多。”

对这点王家聘也很赞同,“不错,从衡阳到长沙可由湘江顺流而下,一日便可抵达,不知比以前方便了多少。”

王家聘又跟王朝聘闲聊几句,便离开了。

然后王朝聘就看起三人的论文来,并当场评判。

王介之的论文被认为最优,王参之、王夫之的则要逊色一些,被王朝聘教育了一番。

等王朝聘指点教育完,王夫之忍不住问:“父亲,我们要不要参加这乡试第四场?”

“你可想参加?”王朝聘反问。

作为幼子,王夫之对父亲的畏惧反倒少些,他犹豫了下,如实道:“孩儿听说在大崋,正式吏员亦可升官,且没有大明时那么明显的瓶颈。

若是想早日步入仕途,乡试前三场又没考好,参与第四场亦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说完,王夫之颇为忐忑,甚至做好了被训斥的准备,毕竟在士林中,成为进士再做官才是正途。

谁知王朝聘却道:“你只是从仕途考虑,认为前三场考不好,才参加第四场。

可为父却认为,不论前三场考得好不好,你们三个都要参加这第四场考试。”

王介之不解道:“父亲为何这么说?”

王朝聘道:“方才大崋对乡试的改动伱们也都知道了,难道没发现,这第四场才是南京那位改革乡试的重点吗?

可以预见,未来大崋乡试很可能继续改革,并持续向第四场考试的内容靠拢。

所以,尔等不论是否有意仕途,只要以文事传家,最好都去参加这乡试第四场,经历一番,自有所得。”

王夫之三人略微揣摩,都觉得王朝聘所言很有道理。

反正第四场成绩是单独算,并不与前三场算在一起,如此参加第四场考试肯定不吃亏。

至多是多受一场考试的累罢了。

在礼部确定今秋乡试的各种具体环节后,便将消息传往各省,并专门做了宣传,让七省士子皆知大崋今秋乡试的相关消息。

除了少数心怀大明,顽固不认同大崋统治的,绝大多数士子闻讯皆欢欣鼓舞。

很多生员原本因天下剧变,都对今秋乡试不报想法,乃至科举制艺都变得生疏了,如今趁着乡试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便都加紧复习,以期能够中举。

对于乡试的第四场,小部分读书人看法与王朝聘类似,认为其代表了大崋未来的科举改革方向,一定要参加体验番。

也有部分人看法和王夫之一开始的观点相似,认为可以作为前三场考试成绩不好的退路。

还有部分人则担心若参加了第四场考试,并且成绩太好,会被大崋朝廷直接征召去了那什么“科学院”,从事错失了中举乃至成为进士的机会。

或认为参加第四场考试,会与账房、吏员之流为伍,是没有志气,将来难成大器的表现,会影响官场前途,因此打定主意,绝不参加第四场考试。

···

在大崋治下七省官吏、考生为今秋乡试如火如荼地坐着准备时,以大崋亲卫军讯风卫为主的谍探活动,也在福建、两广、四川、贵州乃至云南这几个省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还是那句话,即便崋军战力高,可以碾压姿态武力夺取这几个省份,但终究要消耗不少钱粮,甚至会牺牲不少将士,耗时也会很久。

若能通过谍探、劝降等行动,令各地直接归顺大崋,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更好。

讯风卫建立近三年,资金方面刘升从未短缺,人才调用的优先级也一直比较高,近一两年间不仅向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等地派出了不少谍探,安插了众多眼线,便是四川、贵州、福建、两广也派了不少人去。

唯有云南,因为道路遥远,在大崋的攻取计划中也比较靠后,目前讯风卫尚未派人过去。

四川重庆府。

府治巴县。

明末巴县并非后世的巴县,而是在后世的重庆。

知府衙门后宅中。

大明重庆知府王行俭拿着一封书信,神情凝重。

这是一封家书,由他远在家乡南直隶常州宜兴的长子所写,今早直接由府衙衙役递过来的。

王行俭之所以神色凝重,是因为这已经是南直隶为崋军占领后,长子写给他的第三封书信了。

按理讲,湖广、江西、南直隶皆为崋军占领,长子的家书不太可能送到他手中。

可偏偏三封家书皆安然而至,没有出现半点纰漏。

他每每思及此事,都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他判断,此事必有崋军参与,可能这府城中已经渗透了崋军的谍探!

甚至,谍探已经将眼线安插到了他这府衙中也说不定!

生出这种想法后,王行俭只觉得府衙中,人人都像是崋军的探子。

并非他生性多疑——除了三封家书安稳到来,府衙近来的人和事本就有诸多疑点。

比如说,他偶尔会听到吏员议论,在大崋吏员不仅升官更容易,甚至也没有如大明吏转官那么低的官途瓶颈,而且大崋吏员薪俸还高。

不少书算乃至六房典吏等正式吏员,都对此事表露羡慕之意,甚至还曾有人当众说,若能在大崋为吏就好了。

又比如说,后衙的厨子、柴夫、买菜婆子等人也能议论,说听闻崋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比大明官军不知强哪儿去了。

虽然这些人议论声让他听到,便立即停止,似乎还躲躲闪闪的。可若真有意遮掩,又岂会让他听到?

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去揣度,也许这些衙役、仆从就是故意让他听到这些话的!

这让王行俭感觉,他好像成了一只陷入蛛网的飞蛾,已被一张崋军所布置的大网紧紧缠绕,难以脱困。

而从长子寄来的第二封,以及今天这封书信来看,他的长子乃至他在宜兴的家人、亲族,也成为了这张大网的一部分。

甚至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起初,王行俭曾怀疑他的家人已经被崋军抓捕,至少是软禁了。

可从长子寄来的第一封信看,并非如此。

在那第一封信中,长子依旧怀有对大明的忠贞之心,甚至说曾准备跟随县中有名望的士绅聚兵抵抗崋军,不曾想,崋军来了后,守城明军连两刻钟都没坚持住,城便破了。

城破后,崋军确如传闻中所说,进城之后纪律严明,对良善百姓秋毫无犯。

只是杀了不少趁火打劫的乱民、地痞流氓,几天后又公审了几户名声不好、曾欺男霸女的劣绅恶霸。

幸亏他家在宜兴不算靠前的大户,且家风甚正,不曾有子弟欺男霸女。

也因此,长子甚至对崋军公审处决那几个大户假的犯罪之人拍手叫好。

通过信中言语,王行俭可以感觉到,长子对崋军感官明显变好。

果不其然,等到一个多月后第二封书信寄来,长子信中提及崋军以及大崋地方官府对地方的治理,便几乎都是溢美之词了。

比如说,在宜兴附近的太湖中有一股作恶多端的水匪,不仅劫掠往来商旅,还屡次上岸灭人满门,百姓深受其害。

只因其与某几家大户相勾结,昔日大明官军屡剿无功,反而让百姓多交了不少杂税。

结果崋军一来,不仅迅速将这股恶匪剿灭,更是将与其勾结的几家大户查出,连根拔起,令百姓拍手称快。

此后,宜兴以及常州府各地的土寇水匪几乎都被崋军清剿干净,一时间竟有天下太平之感。

除了剿匪,崋军还在宜兴等地修路、修渠、修桥,乃至恢复养济院、漏泽园的运转,并且还没向当地百姓收多少相关钱粮。

即便让百姓参与这些事,也是雇佣,而非征发徭役。

因此不过一两月,宜兴等地百姓皆心向大崋,尤其是平民及贫苦人家。

如果说前两封信,王行俭看到了长子对崋军态度的明显转变,并最终有拥护崋军之意,只是让他感觉无奈的话。

那么今日送来的这第三封信,长子所说之事,便让王行俭感觉被彻底网住,逼到了墙角。

因为,在这第三封信中,长子提到大崋将在今秋开启乡试。

长子已经报名参加大崋乡试,以及第四场的“御选科”,决意仕崋!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