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2章 痴迷百工宋应星

陈子龙对大崋有所了解后,本就有点后悔当初抵抗崋军的行为,只是碍于面子,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表达愿意仕崋的心思。

如今得夏允彝劝说,又收到章旷、侯峒曾的书信,终于是找到了台阶下。

于是果断答应仕崋。

大崋这边自然也是特事特办,先免除陈子龙的苦役,让他和夏允彝一起前往广州,劝说沈犹龙归顺大崋···

七月流火,论季节虽已进入初秋,但天气依旧炎热。

大崋在六月上旬拿下全浙后,便因炎热的天气,暂时停止了各处的军事活动,让各师各旅修整,养精蓄锐,以备秋收后的征战。

刘升作为大崋皇帝,则将工作重心暂时转移到了政务上。

他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便是接见臣子们举荐的一个个愿意仕崋的贤才。

这些贤才有的原是大明在野官员,如此前李邦华举荐的朱大典、杨廷麟、刘同升、万元吉、李明睿等人。

又如从浙江来的孙嘉绩、熊汝琳等人。

其中,朱大典被刘升委任为参谋部右侍郎——虽然这个职位刘升属意章旷,但章旷毕竟还年轻,所担任的应天府尹一职也很重要,倒不如先给朱大典。

朱大典此前对明军、闯军、崋军都有所了解,担任参谋部右侍郎,兼军务参赞,正好方便刘升咨询军务事宜。

且朱大典已经六十二了,在这个位置干几年就会退下,到时候便能让章旷来担任此职。

杨廷麟此前在大明担任兵部主事,曾在卢象升天雄军中参赞军务,刘升看过其履历后,任命其为军备部军饷司主事。

刘同升则在大崋都察院任职。

万元吉在审刑部担任郎中。

李明睿被委任为通政院左通政。

孙嘉绩、熊汝琳等人则被任命为知府等地方官。

除了这些人,还有一些刘升专门下旨征召的历史名人。

七月十六这天,刘升便在奉先殿先后接见了两个心仪已久的历史名人。

“草民宋应星参见陛下。”

殿内,宋应星按照礼部官员教导的大崋礼仪,向刘升行天揖之礼(不跪,一种很正式的、对尊贵之人的拱手礼)。

“平身。”

刘升含笑抬手,便打量起宋应星来。

作为明末历史爱好者,刘升自然是知道宋应星这个明末“科学家”的。

结合绣衣卫所调查到的资料,以及后世的一些信息,刘升对宋应星情况已相当了解。

宋应星今年已五十五岁,江西奉新(宜春)人,万历四十三年与其兄长宋应升一起中举,此后六次到北京参与会试,皆不第,遂断绝科举之念。

此后不久,其兄长宋应升通过吏部铨选担任浙江桐乡县令,宋应星则回乡奉养老母。

他从小便喜欢百工百艺之道,便在这几年读了很多杂书。

等到崇祯八年,宋应星也通过吏部铨选踏上仕途,先是担任袁州府分宜教谕。

明末县学教谕很清闲,他依旧有大量时间读书,乃至编写着作——《天工开物》等相关文章,大部分便是在这一阶段书写与刊印的。

崇祯十一年,他因政绩优异,升任浙江汀州府推官。他在任上不过两年,便因不喜官场昏暗,辞官归乡。

历史上,宋应星会在明年再次被明廷征辟,担任凤阳府亳州知州,并在崇祯十七年初再次辞官归乡。

明亡后,宋应星一直隐居不仕,据说活到八十岁才去世。

感觉到刘升打量的目光,宋应星心里略有些忐忑。

因为他完全想不明白,这位已坐拥七省之地,将替代大明改朝换代的开国之君,为何会知道他的名字,又为何会专门下旨征召他到南京来。

毕竟他此前只是个举人,屡试不第,后来虽然踏入仕途,却也只是官至一府推官而已。

既无文名,又无官声。

在江西仕林中即便与兄长一起有点薄名,其他士人谈论起他来,也常耻笑他沉迷于百工百艺等奇技淫巧之道。

便是他自己,也自认为胸无大志,与贤才名士扯不上半点关系,实在不知这位大崋乾元皇帝召他何用。

“听说宋先生编写了一本名为《天工开物》的书籍,专门记载农、工等百工技艺?”

宋应星听了微愣,但还是点头道:“是。”

这时,刘升拿起一本书,正是市面上流传的《天工开物》,语气温和带着喜悦地道:“此书,在朕看来,要比很多科举文章乃至经典注释都有价值。可惜市面流传稀少,将来或有失传之忧。”

听到刘升这发话,宋应星先是一阵欣喜,随即便有点惶恐了,道:“不过是本记载工艺的杂书,实在当不得陛下如此夸奖。”

“如何当不得?”刘升正色道,“宋先生可知我大崋军队自建立以来,为何强过明军、闯军甚多,屡战屡胜?”

宋应星道:“应是足兵足饷,赏罚分明之故。”

“足兵足饷、赏罚分明是必须的,除此外,朕还设立军政员一职,教导将士识字学算,知晓道理。另外,自我军建设以来,一直都很重视军备。

无论是火绳枪、手榴弹,还是陆军炮以及一些刀刃甲胄,皆堪称当今天下一流。

因为做到了这三点,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前两点就不说了,若是第三点少了,让将士们用血肉之躯去对抗敌人的坚甲利刃、火枪大炮,恐怕也未必能胜吧?

那么要如何做到使我军军备比敌人军备更好,乃至更多更便宜呢?我想这就需要重视百工之道了。这其中的道理宋先生应当是认可的吧?”

听此,宋应星顿生知己之感。

事实上,他虽受当世观念影响,认为百工技艺乃小道,却从不认为这些是无用的奇技淫巧。

他若这么想,就不会数十年呕心沥血的钻研此道了。

当即,他忍不住袒露心扉,颇为激动地道:“陛下所言甚是!事实上,百工技艺的提升不仅可以是军备更好、更便宜,甚至可以使田地生产更多粮食,使百姓日用商品更加便宜!百工技艺,绝非无用!”

这些道理,宋应星也是在编写《天工开物》的过程中所领悟的,也曾对人讲,可惜没几个人信。

“哈哈哈,”刘升听了高兴地笑起来,“说的不错,百工技艺不仅有用,而且是于国于民有大用!”

他接着又正色道:“在朕看来,自大秦之后,历朝历代皆太过重视钻研天理人心的社会、道德之理,而忽略了百工技艺等科学之道。

社会之理与科学百工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唯有两条腿都健康完好,长短并等,人才能走得快,甚至跑起来。

国家若只重视社会之理、天理人心等道德文章的研究,迟早会走入死胡同,故此前历代王朝国运皆难已超过三百年。

若想破历代治乱循环之怪圈,唯有将科学百工之道也重视起来,让天下拥有远超历代的粮食、商品等财富,乃至让百姓真正摆脱饥寒困扰,国运才能更加长久。”

宋应星以前还真没想这么深,因此听了刘升这番理论颇感震撼,竟一时无言。

却是在消化其中内容。

过了一会儿,他才满脸震撼之色地向刘升一拜,道:“陛下所言当真是振聋发聩,破历代治乱之迷雾,令人心折!”

宋应星发誓,他这番话绝不是拍马屁,而是真这么想的。

刘升一笑道:“我大崋上有军务院、政务院、都察院,下有通政院、翰林院、科学院。如今科学院草创,急需相关贤才,宋先生可愿担任我大崋科学院院长一职?”

第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