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英在滁州举办了笈礼,笈礼前几日,请帖散出去,郑家老太爷老太夫人和郑舅舅赶来滁州,作为笈礼正宾。
郑家村是个世外桃源的好地方,阿英不希望在自己无力保护他的情况下被越来越多目光注意到他。
所以滁州办笈礼为上上策。
笈礼前几天,该到的客人都到了,笈礼那天早上,英英早早起床,按照流程洗脸梳妆,乌黑油亮的长发编个粗粗麻花辫,提着篮子在家人的簇拥下到郊外采摘笈礼用的花束。
采摘花束的工作必须由举行笈礼的女娃娃亲手完成。
得知郑家商队的东家姑娘要举办笈礼,不少人家选择在同一天一起举办笈礼。这种行为非但不是冒犯,还是一种祝福。
女娃娃们在城门口见面,各自提花篮,拽裙角,笑语盈盈的脸庞青春美丽,一阵风似的吹过绿草如茵的大地,拂过鲜花盛开的灌丛草木。
“英英姑娘。”
姑娘们欢声笑语,和英英打招呼。
她们穿着鲜艳的裙子,戴着鲜花和草木为点缀,笑声如银铃响动。
“姐姐们好。”英英跨过溪流,和大部队汇合,一起朝城外而去。
等她们采完鲜花满载而归,已经是傍晚了,夕阳铺成归家小道,两岸芳草萋萋虫鸟鸣叫。
结伴而归的姑娘们形成靓丽的风景线,路人们遇到姑娘们,停下脚步问声好,年轻的小伙子们瞧见姑娘们裙角飘飘,美丽动人的模样,羞红着脸低下头,还有胆儿大的便壮着胆子唱情歌。
出自诗经的情歌好听又动人。
朱元璋的声音在变声期少年人里非常明显,他唱起情歌既生涩又热情,既爽朗又温柔,他站在人群中就像闯入鸡群的白鹤,误入兽群的猛虎,威严初成,势不可挡。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姑娘们可识趣了,滁州谁不知道朱元璋虽是个良人美婿,却一心一意扑在郑家姑娘身上?从不看旁人二眼?
既然郎心似铁,情有独钟,谁家闺秀愿意去碰钉子?
还不如成人之美。
几个姑娘嘻嘻哈哈碰了碰英英,挤眉弄眼笑语晏晏:“英英,快上啊,你要不去,我们姐妹可去了啊。”
英英急了:“那是我的,我的。”话刚出口,发觉失言,气呼呼看着这帮小娘子:“好啊,你们捉弄我!”
“哎,我们可没有捉弄你。”一个绿裙子姑娘正色道:“那朱大帅的确是个不错的夫婿人选,你俩郎情妾意,我们自然不会去横插一杠子,但你若是不要了,那咱们姐妹不就有机会了?”
“对啊。”
几个姑娘纷纷点头。
笈礼时节是姑娘们一生中唯一可以选择相看对象的时机,错过今日,日后多得是盲婚哑嫁,困于后宅郁郁终生者。
英英拿她们没辙,叹了口气:“我才不给你们机会呢。”清清嗓子,盯着朱元璋灼热的眼神走出来,清丽婉约的歌声回应他的感情:“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好,好样的!”
男男女女吃瓜群众纷纷叫好,热情洋溢声中,少女羞红了脸颊,犹如桃李明艳,青年欢喜而雀跃,恨不得放声长啸,高歌载舞。
有了这二位打头阵,下面的姑娘小伙子们踊跃上前表达自己的感情。
自宋以后,对女子束缚越发严苛,唯有元末明初,礼崩乐坏,释放人性之时才能窥见其性情之真诚。
而后明清二朝,加大节妇表彰,不知几许女子青灯古佛,枯坐岁月了却残生。
当然这在英英看来,完全是浪费社会生产力的表现啊!
英英:痛心疾首!
姑娘们唱完情歌,一同朝祭拜花神娘娘的庙宇走去。
在那里等候多时的花神娘娘的庙祝会为姑娘们唱赞词,吟歌谣,再由每位姑娘的正宾举行笈礼簪花,表示我们家姑娘是个大人了,有心仪的男孩子可以登门求亲了。
有钱人家会在笈礼簪笈结束后,摆上宴席,宴请请朋好友。
阿英就住在朱元璋府邸上,院子里摆了两桌,一桌郑家人,一桌朱元璋的下属们。
朱元璋亲自提壶为两位老人和郑舅舅倒酒,小意温柔,举止和缓,坐在旁边那桌的汤和大吃一惊,颇有八卦之心。
而徐达则带着他惯有的面瘫肃穆,连语气都四平八稳的:“老大猫爪子挠心,想媳妇想的,这不得在老岳公岳婆面前好好表现表现?”
徐达旁边是胡大海,胡大海旁边是周德兴,朱元璋发达后来投奔的另外一个发小。
周德兴背后正是刘伯温的位置,几人隔得近,说话声音听得见,刘伯温仰着脖子,脚勾住圆桌脚,往周德兴后背一靠,凑过来说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汤和当时不乐意了,你咋用司马昭比我大哥?司马昭什么人?咱大哥什么人?能比吗?
正想撩板凳,旁边徐达面无表情把他按住了:“给刘先生一个面子。”
刘伯温举着筷子,朝徐达点了点:“你比汤和有意思。”
徐达面不改色,静静望着神色悠闲的刘伯温,淡淡道:“先生若有何言,可冲我么好兄弟来,朱大帅乃我们兄弟效忠主公,主辱臣死。”
刘伯温拱拱手:“在下失言,见谅。”脚下一勾,轻轻晃回座位,和旁边的郑元低声道:“朱元璋那小子本事不错,手底下这几个都是真心服他的。”
郑舅舅面容肃穆,盯着忙着夹菜倒酒的朱元璋,表面上看不出来他在想什么,活脱脱黑脸包公的样子。
一顿饭了,各商户,氏族送来的礼摆了满满一院子。
不是这家婆子,就是那家相公的,更有甚者拎不清的喊了媒婆上门,趾高气昂要想看郑家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