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唐行医的那些年 > 第460章 雪中遇见失意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接下来的数日里,李长河全身心投入到农学院分校的事务处理中,并积极与工程处对接,并着手研究从关中至汉中的道路建设问题。

与此同时,还有一件小事值得一提,那就是长孙皇后的安胎事宜。

对此,李长河早已心知肚明。早在上次为长孙皇后查体时,他便隐约有所察觉,并随后得以确认。

长孙皇后的孕期比他妻子稍早一些,因此他对此印象深刻。

随着长孙皇后孕期的显现,李长河被赋予了新的任务——负责长孙皇后的食补安排。

他深知长孙皇后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此次回到长安后,见到长孙皇后的模样更是令他大吃一惊。

除了日益隆起的孕肚,长孙皇后的身形异常消瘦,脸色苍白,这也正是他急于为她调配食补的原因。

经过仔细诊断,李长河发现长孙皇后气血两虚,于是迅速安排了相应的补救措施。

他运用了鹿茸、人参、当归等珍贵药材,甚至让自己研发的定坤丹也试了试。

通过食疗与药疗的双重调理,长孙皇后的脸上终于泛起了红晕。

为了确保长孙皇后的营养摄入,他要求务必使其身体状况至少达到普通孕妇的水平。

同时,他也注意到自己的妻子苏羽沐同样存在气血两虚的问题,于是向李世民请求了一些药材。

其实李长河心中很疑惑,按理说,孕妇不应如此气血两虚,尤其是他们夫妇二人的饮食营养并不缺乏。但幸运的是,他及时发现并采取了补救措施,两人的身体状况逐渐稳定。

另一方面,陈红礼,即陈冰芸,已被顺利安排进国子监旁听。她的身份已经妥善安排,不会引起他人注意,她也按照李长河的嘱咐保持低调。

在关汉道路建设方面,大唐正处于大基建时代,水泥路的建设已经取得了显着进展。

长安至洛阳的水泥路已经修建完成,因此可以调配部分熟练工人,立即开始关汉道路的勘探工作,以寻找最佳的修路方案。

至于农学院定向支援的问题,在李长河的协调下,很快便制定了初步方案。计划在贞观元年年底前组建两个支援队伍,并计划于明年三月份开始工作。

时间飞逝,转眼间便到了贞观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是一个月末。

由于大雪纷飞,李长河今日的工作相对轻松。因此,他整个下午都在国子监内处理事务。

下午四点五十分,天色已暗,李长河伸了个懒腰,感觉头脑有些混沌。

于是,他打开门,打算出门散步以清醒头脑。

一路上,学生们行色匆匆,见到李长河纷纷问好。

如今的国子监是六院的驻地,虽然人数还不算多,但今年科举后已经增加了不少人。

按照李长河和李世民的规划,后续六院还将继续扩招。

因此,他们已经开始商量将国子监内的六院进行分流,未来国子监这块地界可能只属于皇家政法学院,而其他五院将各自拥有一坊。

李长河为了独自享受一段宁静的时光,于是他朝着人更少的地方走去。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政法学院的后操场。

这里异常安静,人影稀少。李长河溜达了五六分钟,都没有见到一个人。

或许是因为政法学院目前的学生大多是曾经的官员,他们来此只是为了学习,所以除了上课外,很少有人出来闲逛。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在思考如何恢复自己的身份。

雪越下越大,操场上更是空无一人,只有李长河一人撑伞独行。

然而,很快他便看到一道人影快速从身边跑过,边跑边呐喊。

李长河瞥了一眼,发现那人很年轻,估计也就二十三四岁。

当那人跑到第二圈时,在李长河前面突然滑倒了。他狠狠地用拳头捶地,朝着天空怒吼,然后缓缓起身朝着一旁的亭子走去。

李长河继续慢慢走着,并暗中观察。当他绕完操场一圈后,才慢慢靠近那座亭子。

而亭子内的年轻人似乎没有察觉到李长河的靠近,他两眼无神地看向远方。李长河也不言语,只是坐在亭子下静静地欣赏雪景。

十分钟后,男子才回过神来准备离开。眼看就要走出亭子了,李长河忍不住出声:“要走了吗?”

那人回头,眼神中满是迷茫,但瞬间便清醒了过来,然后连忙拱手行礼:“先生好,学生孟浪了。”

“哈哈,没事,有没有时间再陪我坐坐?”李长河道。

男子赶紧收拾了一下,整理好着装,有些拘谨地坐在了李长河旁边。

李长河笑道:“嗯,我好像记得你,祁元甲,对不对?”

祁元甲大吃一惊,他没想到自己如此微不足道,竟然能被院长记住。

“是,先生,学生祁元甲。”

李长河哈哈大笑:“开学的时候,我不是来政法学院点名吗?那时候我记得虽然政法学院整体气势低迷,但我看你还是比较有干劲的啊。”

“难道是因为圣人让你们学习这么长时间还没安排职位,你觉得以后没有出路了?所以自暴自弃了?”

此刻的祁元甲神色复杂,然后回答道:“学生并非如此。”

“那是什么原因呢?我倒是有些好奇。”

“是……是……”祁元甲吞吞吐吐地说着。

“男子汉大丈夫,吞吞吐吐成何体统!”李长河语气冷冽地说道。

祁元甲听了这话,似乎下定了决心:“是因为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