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欢乐宋 > 第38章 同行和天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午时,车队驶下官道,在路旁一处开阔地停下。

乘客们纷纷下车,舒活筋骨。随从们则帮着樊楼的伙计搭起简易的炉灶,准备午饭。

这可是难得的待遇,樊楼第一厨范良亲自动手。上次他们去少林寺可没有这种好事。

樊楼是真下本钱啊!不过也难怪,除了王大卫,樊楼几个东家家的公子也在队伍里。很合理。

宋制,二十里一小驿,只能歇脚,兼提供简单的食水;六十里一大驿,才有相对完善的服务。

六十里,是行人一天的脚程。在宋代,一路同行就真的是一路同行,除非有人中途生病。

四轮车快,稍微加把劲儿,一天一百二十里也能做到。但是王大卫不同意,原因自然是队伍里有女眷,他不想太辛苦。

只是这个原因他没敢说出口,因为有曹七。凡是跟性别有关的论调最好提都不要提,谁也不知道哪句话就能把她给惹毛了。

王大卫不说,于是这帮“聪明”的家伙自然就想到了“真正”的原因:他们这支车队只是明面上、看得见的队伍,还有一支看不见的队伍在跟他们同行。

那支队伍虽然也能造四轮车,但是为了隐藏身份,他们只能用传统的方式行进,一天六十里。

与那支队伍同行还是很有必要的,不然哪有《西游记》可看?

王大卫在享用午餐的时候,汴梁城里却有一批人正在忙着吵架,顾不上吃饭。

不过他们都是钟鸣鼎食之辈,饿上一顿也不算什么。

吃饭哪有吵架过瘾?

吵架的起因是枢密使文彦博弹劾韩绛。

老文认为,西北那边搞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韩绛一手造成的,若不对其严厉惩处,则朝廷威严将荡然无存。

韩绛也不是孤家寡人。韩绛的父亲韩亿曾在仁宗朝做过参知政事,两代高官,门生故吏自然少不了,这些人纷纷跳出来为韩绛辩解。

理由这东西,只要肯找,总是不缺的。

有人辩解,自然有人继续发难,于是双方就吵了起来。而且越吵越热闹,越吵参加的人越多。

其中不乏有人真心觉得这一切都不是韩绛的问题。韩相都已经亲临前线督战了,那些丘八怎么就不能体谅韩相的苦心呢?

吵架嘛,自然是要歪楼的。渐渐地,吵架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变法上。

这下更热闹了。喷韩绛,大家不过是顺水推舟喷上一句;喷新法,那大家可以发自肺腑地喷上一整天,都不带重样的。

目标换了,不少参与吵架的人也随之转换了立场。有人贬韩绛,却支持新法;也有人维护韩绛,却认为新法才是罪魁祸首。

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文德殿俨然成了菜市场。

王安石自始至终一言不发;文彦博挑起话头之后也再未发表任何看法。

赵顼坐在上面,认真聆听每一位大臣的发言,面无表情。反正他坐着,别人都站着。不急。

赵顼不急,底下却有人着急。韩绛的弟弟、开封知府韩维如芒在背,心中百转千回......

同一时间,西王庄的空地上,还有一人愁得吃不下饭。

董群面临一个难题,他想把西王庄建设得富丽堂皇、气势恢宏,以此来彰显董家的实力。凭借钢筋和水泥,做到这一点完全不是问题。

但是,僭越这个词就成了他迈不过去的门槛。

在大宋,什么身份的人住什么等级的住宅有严格规定。超出规定即为僭越。

虽说这种现象很普遍,官府也基本上睁一眼闭一眼。那是因为那些人做得不算太过分,追究起来也没多大意思。

但西王庄要是按照当初几人留下的设想建设,那可是大大的僭越。这都比皇宫还要好了,官府想闭眼都闭不上啊!

可要是老老实实按照规定盖,董群一万个不甘心。而且,就算王公子深明大义不说什么,曹七能善罢甘休?

也不知道王公子是个啥身份,他也没说过,哪怕你当初随便吹吹牛也好啊!

董群很发愁,王大卫走的那天他满脑子都是别的事儿,把这个茬儿给忘了个干净。

人走了以后他才想起来。要不,托人给闺女送个信,旁敲侧击地问问?

正想着,董家的仆人给董群送来一个包裹,说是三娘子在路上寄回董家的。

刚走了没几天,就往家寄东西,别是出了什么事儿吧!摸着怪挺厚实的。董群连忙打开包裹,里面是一本书——《西游记》。

什么情况?董群摸不着头脑。莫非是怕老夫太寂寞,让老夫解闷的?老夫都要愁死了。先看看吧......

直到晚上,董群陪老妻一起享用晚饭。虽然董群没什么胃口,但是必须在老妻面前展示自己坚强的一面。

吃着吃着,董群一拍大腿:“明白了。真是老夫的好姑娘,可帮了大忙了。”

董妻不明所以,怒斥道:“你这老家伙,一惊一乍的,你要干什么?”

董群哈哈大笑,先是耐心地解释了自己这几天的愁事儿,随后说道:“咱姑娘给老夫指出了一条明路:这西王庄就按照《西游记》里的天宫来造。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西游记》里有个蟠桃园,这王公子就要种果树,走之前还安排得明明白白的。

《西游记》里有瑶池,这王公子就要挖个湖。

哎呀!其实王公子早就给老夫暗示过了,他说他们川越国盖房子盖到三十三层,这《西游记》里恰好就有三十三重天。

一定是这样的!你先吃,我得回书房好好再读一遍。”

王大卫吃过晚饭,准备休息。曹七登门,还带着王厚。

曹七拿出最新战报:庆州兵变当夜,广锐军奋战到天明,占领北城,南城依旧在王广渊控制下。

天亮后,吴逵带领广锐军撤离庆州,一路向西,穿过泾原路,进入陇山。

曹七见两人看完,率先开口:“你们有没有发现奇怪的地方?”

王大卫一脸茫然:“啥?”

曹七:“你没看出来?”

王厚:“大卫可能是真对我们大宋不了解,没看出来也不奇怪。”

王大卫:“你看出来了?来,将种,给解释解释吧!”

王厚:“首先,兵变这种事儿,一定要尽快占据一座城。占一座城跟没占住的后果完全不同。

广锐军就没占住,打了一晚上也只占了半座,跟没占一样。这不用我再解释了吧?”

王大卫:“不用了。继续。”

王厚:“没占住,就得撤。奇怪的地方就是:广锐军一直都驻扎在环庆路,庆州城没占住,其他的小城还是有机会的。

而且,环庆军里肯定有不少同情他们的。按理,广锐军应该会去攻占那下小城。哪怕是小寨、小堡也好,起码能有个落脚的地方。

可是战报上却说他们直接离开了环庆路,甚至横穿泾原路,进入陇山。这就比较难理解了。”

王大卫:“你这么一说我就懂了。那个吴逵是个怎么样的人?会不会是他头脑......嗯......不怎么灵光?”

王厚:“不可能。”

曹七:“我大概猜到是怎么回事。”

王大卫:“哦!你说。”

曹七:“这是我特意让人查的。”说着又掏出一张纸,在桌子上展开,“这是兵变当夜所有当时恰好在庆州城的官员名单。你们看,这是谁?”

白嫩的手指正指在一个名字下方,名字赫然写着——王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