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师爷也就是报喜官,先大声朗读了杜鸿羽和杜清安,在此次院试中的名次。
之后就将写着名次与学子姓名的红幡,交给了杜星剑和杜清安两人。
杜老二也适时拿出“喝茶钱”恭敬地送给那师爷。
留着两撇山羊胡的师爷,掂了掂沉甸甸的荷包,脸上的笑容当即又灿烂了两分。
当然这“喝茶钱”不止送给领头的报喜官,后面拿着红幡和托盘的官爷,自是也有,区别只在银子多少而已。
报喜官得了丰厚的“喝茶钱”,自然也投桃报李,给杜家人详细讲解了考中秀才之后的特权。
首先考上秀才,就可以免徭役。
比如说,官府征召村民去修桥修路,你是秀才就可以免了,不用去。为什么?因为你是秀才,这就是你的特权。
其次,可以免税。
日后你种的庄稼,做的小买卖,收入都是你自己的,朝廷不收你的税。
也就是说,杜家如今的酒楼产业,以及家里的田地。如果都放在杜鸿羽和杜清安两兄弟名下,他们家从此以后赚的钱就不用交税,地里收成的粮食也不用交税了。
这可是一个天大的实惠!
第三,见了县令,可以不用下跪。
要知道,普通百姓,到了衙门见了县官,都是要下跪的。
第四,县令不可随意对秀才用刑。
如果真的有秀才犯法了,县令需要派人找到“学政”,告知其秀才犯罪的事实。先让“学政”把这个秀才的“功名”销掉,然后才可以对这个人用刑。
最后一个特权,也是很实惠的一条,就是:秀才之中的佼佼者,也就是考上秀才的前十名,称为“廪生”,由官府每月给发,生活津贴。
这个“津贴”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五两银子,其二是三斗米。一斗米约等于十二斤米。
杜鸿羽和杜清安因为一个是院试第一名,一个院试第三名,两人都是“廪生”。
也就是说,从此以后,杜鸿羽和杜清安就是什么也不干,也够每个月生活所需了。
当然,对于如今的杜家,五两银子和三斗米不算什么了。
可是对于一般的贫苦人家,这五两银子三斗米可是能救命的,也是能支持那些寒门士子继续往上读书科举的钱粮。
所以,历朝历代,都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在是因为历朝历代,读书人的待遇都是最高的。
当然,培养一个读书人花销也是巨大的,再等他能考上秀才,拿到实际的回报,有的时候可能需要十几、二十几年。
所以走科举之路,也算是一个风险与收益同样高的路子。
也有一些耕读之家,为了改换门庭,全家供养一个读书人。
可是最后却没有考上功名,那么昂贵的书本费以及束修,足以拖垮一个富足的农家。
所以自古以来,改换门庭,也都不是好改的。
好在,这辈子,杜家因为杜幼菱重生回来,一起都变得顺利起来。
……
杜鸿羽、杜清安自然连声感谢“报喜官”详细告知他们秀才的特权。
随即那报喜官,也笑呵呵地让后边一直站在的衙役,将托盘拿来。
第一个托盘,上面放着是一排整齐的银锭,十两一个,足足有十一个!
那报喜官笑呵呵地和杜鸿羽说:“这是一百一十两银,其中十两银是案首你两个月的廪银,另外一百两是京兆府尹大人特意表彰给你的,以资鼓励。也希望案首你再接再厉,三年后的乡试,能一举中举!”
杜鸿羽自然深揖了一礼,表达了对报喜官的感谢,那报喜官自然笑眯眯地应了。
之后杜鸿羽又转身向着京兆府衙的方向深揖了一礼,表达了对京兆府尹深厚的感谢之情。
那报喜官看向杜鸿羽的眼神,越发满意。
杜鸿羽这边结束了,自然就轮到杜清安。
旁边的衙役也端着一个托盘过来,里面也是十两一个的银锭,只是这托盘里只有六个。
其中十两是廪银,另外五十两是京兆府尹给的奖励。
也就只有前三名有,后面的人就没有这种待遇了。
而京兆府尹为什么给,因为整个京城的学子,只要是考上秀才的,以及考上举人的,都算在京兆府尹的政绩里,算是他教化有功。
要是在京兆府尹任期内,出了一个状元,只要这个状元是京城的户籍。
那么京兆府尹的政绩还能再漂亮一些,说不定往上挪挪都有可能。
……
杜清安自然也和他二哥一样谢了礼。
关于官府每个月给秀才的三斗米,这个自然要他们兄弟自己过去领的。
毕竟几十斤的米,报喜官也不能一路给他们提溜过来。
都交接完之后,杜家两兄弟,以及杜老二这个一家之主,自然欢欢喜喜地,把报喜的队伍给送走了。
随之,门口立马响起鞭炮声,以及五福换来的两大筐铜钱,杜家都散给路过来恭喜主人家的普通百姓,以及听到消息特意赶来的乞丐。
无论是谁,只要上来说一句吉祥恭喜的话,杜老二都给发喜钱。
杜家八口人一起往外抛喜钱,其中杜幼菱撒的最欢,看许多乞丐拿到喜钱,连声感谢,杜幼菱的心里也更是高兴。
一则为了自己的哥哥考中秀才高兴,二则,这些乞丐今日得了这些喜钱,也好几日都不用饿肚子了,也是一件善事。
……
杜家门口的热闹过去了,杜家人自然关起门来,自家人好好庆祝一番。
其他亲友还没有得到消息,要是知道了,估计也紧赶慢赶地来贺喜。
杜老二今天极其高兴,但是热闹了一上午,眼看就中午了,也没有再让人出去传消息。
就和大舅哥一家好好庆祝,准备下午再将这个喜讯告诉其他亲友。
席间,自是一片欢声笑语,喜气洋洋。
其中也免不得谈起,李柏的乡试。
李柏虽然有些把握,但是也不能说一定就能榜上有名。所以极其谨慎,只说要等两日,结果出了才知道。
李文彦不想给儿子压力,杜老二和李月娘,自然也不会没眼色去追问侄儿。
众人的话茬一转,就到了桌上那道新鲜吃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