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
沈青青在她娘的搀扶下跳到地上,然后一蹦一跳往爹娘的屋里蹦去。
沈策看到了。
昨天不是都好的差不多,都能慢慢走到老宅了。
这咋今天看起来又捉了。
“闺女,你这一晚上做贼去了吗?”
“你会不会说话,闺女昨天晚上剪了一晚上的葡萄。”
“葡萄,闺女你种出来的。”
沈青青点了点头。
“太好了,我的酒可有着落了。”
“爹,这可是葡萄酒,不是你喝的白酒。”
“管他呢,啥酒都行。”
沈青青和她娘相互看了一眼。
你说他爹一个开出租车的,结果呢,嗜酒如命,这以前一天不喝就心里难受。
可想而知,在大沃朝已经一个月了,他爹这没酒的日子过的生不如死。
“那一会我们去县里买几个瓦罐回来。让我娘做葡萄酒。”
“好好好,知父莫如女。”
“不过说好了,这酒做好以后,你每天只能定量喝,要不我就不让娘做酒了。”
沈青青和她娘每年夏天的时候就会买上很多葡萄,做一些葡萄酒。
也不单为卖,大部分都是自己喝。
葡萄酒也是有美容养颜的功效的。
也就是私房菜馆里面的熟客要喝的时候,他们才会上酒,平时也不主动给客人推荐。
吃完饭没多久,村医就来了,给沈青青的脚腕换了药。
看到红肿已经消下去很多了。
便也放下心来。
昨天那伤口看起来,触目惊心的。
“大夫,你可以把药留下我们自己换吗?”
“可以是可以,但是药钱可是不退的。”
“知道,药钱不用退,这不是觉得你每天过来一趟太麻烦你了吗?”
“那行,我看你闺女这腿也好的差不多了,我再就再放三天的药在这里,三天之后如果不好,你们再去找我,我不收钱。”
“麻烦大夫了。”
“爹娘,你们说我现在多吃一些葡萄是不是能好点快一点,昨天空间里的蔬菜,我吃了感觉挺好的,说不定这空间里的水果也有一样的效果呢。”
“等我去洗葡萄。”
陆梅转身出去了,这没有打药的水果就是好,只用清水洗洗就十分干净了。
“来,都尝尝这葡萄。”
沈策拿了一颗放在嘴里。
轻轻一咬,葡萄就爆浆了。
满口都是葡萄的香甜味。
“别说,这葡萄和我们以前吃的葡萄可都不一样。”
“这种葡萄做出来的葡萄酒应该更加好喝。”
“要不,我们就叫他爆浆葡萄吧。”
沈青青提议。
“这名字好。”
“可惜啊,这葡萄我们现在不能给爷爷奶奶那边拿出去。”
“等我们做好葡萄酒,就给你爷爷奶奶送过去。”
“走吧,现在去县里,晚饭的时候正好赶回来。”
“闺女,爹抱你。”
沈青青拒绝了。
她的心理年龄可不是8岁,才不想让爹抱呢。
“你看看你闺女还害羞了。”
“行了,你就别逗闺女了,你又不是不知道你闺女现在都二十好几的人了。”
“光想的她现在了,忘了她以前都大学毕业了。”
一家人慢悠悠的走到村口。
那里停着一辆牛车,算是村里到县里的公交车吧。
赶车的姓牛。
都叫他牛大爷。
一个人两文钱。
牛车不大,坐三四个人也就满了。
牛大爷看他们一家三口,也就不准备拉别人的了。
赶起车来。
一个时辰之后,才到了闻喜县。
她爹就是在闻喜县的月见书院读书的。
“我晚上回来,你们要还是坐车的话,就来这里等车。”
“谢谢牛爷爷。”
一家三口决定先去沈策的书院看看。
书院是在县里的南边。
是一个退下来的太傅开的。
他们是在城北下的牛车。
都说富南穷北。
一路往南走去。
就发现看到的店铺越来越多,而且街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看到没,不管什么年代,贫富差距都会有的。”
“城南一般住的是富人,包括闻喜县衙也在城南。”
“城北一般住的都是穷人,给城南打工的人大都住在这里。”
沈策分享着自己知道的消息。
到了书院,沈策便和他们母女告别了进去了。
而沈青青则在她娘的搀扶下四处逛了逛。
顺便再详细的了解一下县里的物价。
一边走一边问。
一个肉包子五文钱,一个素包子三文钱。
一碗菜面8文钱,一碗肉面12文钱。
还有一种烧饼,看起来发硬但是扛饿。
只需要四文钱,比包子还便宜。
还有糖果子,因为加了白糖所以五文钱一个。
沈青青以前是群演,也了解过古代剧本。
大沃朝其实和以前他们那时候的明朝的物价应该差不了多少。
街上的人们穿的衣服也很像明朝服装。
但是又不尽相同。
中午,娘俩买了四个肉包子,四个素包子。
沈青青和陆梅一个肉包子一个素包子。
其他的则给他爹打包,送到书院去。
以前他爹的午饭就是她娘送过去了。
“娘,我们要在书院开个小吃摊,以后就不用给我爹送饭了,还挺方便的。”
沈青青突然说道。
陆梅一听,这才发现事实如此。
每天中午送饭就要一个时辰,来来回回要两个时辰,而陆梅也不舍得坐车。
走路就要一个时辰,主要是牛车太慢了。
要不是闺女受伤了,平时他们走的到县里的。
“走吧,娘,我们去买瓦还有碗之类的吧。”
娘俩到了卖瓦罐的店铺,先观察了一番,看到这小小店里进去的客人很多,但是最终都是空着手出来的。
于是母女俩相互看了一眼。
才进了店铺。
店里的伙计也是自来熟,完全没有因为这对母女看着眼生,而忽视他们,反而是热情的招待他们。
沈青青问好的价钱。
最后母女两个买了五个瓦罐。
这是用来做葡萄酒的。
一个瓦罐20文钱。
又买了20个碗20双筷子外加10个盘子。这是做小吃车生意用的。一个碗3文钱,一个盘子4文钱,筷子10文钱一把。一把有10双。总共花了210文。
既然要做吃食的生意,干净是第一位,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沈青青这才想起来,还没有做桌子和凳子。
准备一会回去和三叔说,大不了给三叔加钱就是了。
店里的伙计见他们买的这些东西挺多的。
于是告诉他们店里有送货服务。
如果是县里,满200文免费送到家。
如果不在县里,需要支付50文的运费。
沈青青没想到,这年代还有送货上门的服务。
怪不得来这家店里买东西的人超多。而且都是空着手出去的。
沈青青他们在前面走,店铺伙计推着小车跟在他们后面,一路往牛大爷停车的地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