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颍川郡的郡守府内,郡守成治恭敬的看着前方的秋禾说道:
“禀丞相,原本韩国的一些地主和富贵人家都被臣移居至其他郡去了。”
“有没有引起他人的关注?”
“没有,大人,他们都是在夜间悄悄消失的。”
“百姓们如何了?”
“王上将土地都分给了他们,又给了他们种子,且并未夺取他们任何东西,因此,颍川郡百姓们对秦国官吏都比较友好。”
秋禾微微点头,王公贵族离开了,毒瘤便只有这些豪绅,当初秋禾没时间处理他们,如今终于清理干净。
而剩下的百姓都是纯朴的,只要吃的饱,他们就不会将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然后起义了。
当日辰时,驻守在秦、魏、楚边境的几位将军进入了郡守府。
其中,蒙恬驻守在上党郡,如平阳、屯留等地,他防卫的主要是魏国;蒙骜带领着十万秦军处于南阳防卫着楚国。
至于腾和他的大军,以及血衣侯和他的五万白甲军,此刻却是在王翦麾下,已经准备与赵国开战。
此次战争,这些曾经韩国的将士便是先锋,这是早在投降之前便确定了的,因此腾等人并未有任何意见。
当然,王翦很乐意他们反对,他对这些降将一直有敌视。
当然,这也正常,要知道这些将领都是来和秦军将领抢功劳的,王翦可是开过小会的人,他自然知道血衣侯、卫庄等人为何如此积极,也知道军功意味着什么,所以,他很讨厌这些人,可却又不能将他们去除,因为这是嬴政的意思。
嬴政很乐意看见他们的这种良性竞争,如此一来,也不会导致王翦功高震主、手握绝对的军权,毕竟,只要嬴政一道命令,腾这些人可不会在听王翦的。
半个月后,秋禾将粮草运送到秦赵边境后,秦军便开始伐赵。
在王翦的指挥和腾、血衣侯、卫庄等将领的奋力拼杀以及对战场的把控之下,秦军势如破竹,直接攻取了赵的平阳、武城。
血衣侯和卫庄更是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杀赵军十万。
而经此一战,血衣侯原本的五万白甲军只剩几千人,但是王翦见其勇猛,又为其补充了四万。
而卫庄也因为战场上的耀眼表现,执掌三万军。
对此,众人对于王翦的大度和大局观也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个不会被私利所影响的人。
而腾则是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自北路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进攻赵的后方,直向邯郸进军。
赵悼襄王见此,便从代雁门调回李牧,任命其为大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反击秦军。
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
然而此刻秦军却不再进攻,王翦派了几只军队向其进行了几次不痛不痒的进攻,腾的军队甚至直接离开宜安,开始原路退回,并将途中所有的防御摧毁,将所有的金钱和粮食运走。
李牧得知此事后,不由有些疑惑,他不相信秦军如此大费周章、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就为了点财物。
不过他也不可能见其就这般离开,于是便想阻拦,可一旦他这边一有动静,王翦就立刻派大军向着邯郸逼近,而李牧一旦撤回,王翦也就撤回,总之就是与他保持距离。
李牧无奈,他也尝试过派兵诱惑腾出兵,可腾就是缓慢退兵,不与他打,最后,李牧只能和秦军耗着,就看谁先忍不住动手。
每一日,秦军士兵无事便操练,似乎他们才是防御的一方,好似一点都不着急。
而李牧见此,也是有些头疼,他也不能主动出击,正面对抗赵军没有胜算,而秦军也不主动攻击。
但是腾的退军让邯郸的赵悼襄王和一众大臣的心安定了下来,随后赵悼襄王便命令李牧派兵防守王翦所带领的军队。
于是很快李牧便在武遂与秦军对峙,王翦见此,依旧保持着防御的姿态,且还命令腾的军队参与后勤的保卫工作,明显一个托子决。
这种如乌龟壳的打法让李牧找不到一点办法,若是强攻,赵军损失过大,赵国必亡。
不过,这样的对峙秦军的消耗肯定比赵军多的多,李牧也保持着敌不动我不动的态度。
由于郑国渠和都江堰的建设,秦国今年的收成达到了去年的两倍,也因此,秦军耗个半年绝对没问题。
当然,最后肯定是耗不过本土作战的赵军的。
然而,此刻决胜的战场却已不在真正的战场上,而是在赵国国都的王宫内。
“王上,危矣!”郭开抱着一个木盒慌乱的跑到了赵悼襄王,“王上请看,这是当初李牧他的一位好友送的。”
赵悼襄王一看,盒子里是一枚被打破的玉佩,而此刻玉佩已经被合在一起,上面一个大大的禾字特别显眼。
“这是什么?”
“王上,这是大秦相邦秋禾送给李牧的,当时李牧身边的很多将军都亲眼看见两人促夜长谈,然而,李牧却命令手下瞒着王上你,而不久前,他的一个手下发现李牧又有与秋禾接触的迹象,便秘密将此物送到了臣的手中。”
“不可能,孤如此相信他,甚至将兵权交与了他,他怎能辜负孤?”
“王上,你想想韩国是如何灭的,韩国要不是腾和血衣侯的反叛,根本不可能灭的如此之快,如今李牧掌握着赵国所有的兵马,王上要小心啊!”
赵悼襄王不傻,他思索了片刻,随后说道:
“不应该,如果他要反叛,那何必抵抗秦军,直接反叛,那邯郸早已被灭。”
“王上,也许,李牧正在考虑之中,也许是秦国给的筹码还不够,为了安全起见,王上还是派一个信任的人去亲自查一查吧!”
赵悼襄王思索了片刻,还是决定派亲信去看一看比较好。
于是,一位内侍便手持赵悼襄王的手喻向着李牧的军营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