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神圣罗马帝国 > 第五十章 工业学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矿产种类实不少,煤铁石油最重要。

俄巴中澳印加美,七国铁矿储量高;

煤矿要数中美俄,亚欧北美煤质好;

石油分布很集中,中东俄美中墨英。

……

前世地理课上的这段话,弗朗茨还记得清清楚楚,总结起来就是欧洲缺矿。

一方面是开发的时间太早,到了21世纪很多资源都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则是矿产储量真的不多。

除了俄罗斯是唯一的例外,欧洲各国都是贫矿国,或者说是矿产资源分布单一。典型的比如说:德国,除了煤、铁矿外,几乎什么都缺。

就这还令很多国家羡慕,工业时代最基本的两项要素具备了,隔壁的法国人还缺煤呢?

相比之下,奥地利算是幸福的,或许是领土面积略大,基本上所有的矿产资源都齐备了。只是这个储量,就有些拿不出手了。

当然,这也是相对意义上的。对比欧洲除俄罗斯以外的国家,奥地利的矿产资源还是占据了优势。

这些资源为奥地利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1870年奥地利钢铁产量第一次超过了英国人,以年产648万吨跃居世界第一。

当然优势并不明显,仅仅超过了英国人2万吨。造成奥地利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还是国内市场的需求量增长。

一个三千多万人的本土市场,一个是七千多万的本土市场,都完成了工业化,钢铁需求量显然是后者更大。

实际上这个产量依然不能够满足市场需求,除了本土市场外,非洲殖民地同样也是一个钢材消耗大户。

根据工业部提供的数据,未来十年内奥地利的钢铁需求量会翻倍,其中钢材需求量高达一百五十万吨。

看到这个数据,弗朗茨就头疼了。目前波西米亚地区的钢铁产量已经遇到了瓶颈,产量增长速度放缓,想要迅速扩充产能,除非再进行技术革新。

然而这不怎么现实,钢铁技术才不久前才发生了革命,短期内再次取得突破,在现有工业技术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波黑的第二钢铁生产基地,虽然发展迅速,想要填补这个空缺,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十年之内根本就达不到。

现在奥地利最主要的钢铁企业,大都集中在波西米亚地区(后世捷克地区),占据了全国钢铁产量的63%。

除此之外,波黑、林茨、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加利西亚、西里西亚等地区均有分布。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巴伐利亚、符腾堡、萨克森的钢铁厂是历史遗留,受限于资源没有发展起来。

波黑地区则是工业起步太晚,政府还在忙着修路,钢铁企业虽然落了户,受限于交通短时间内无法发挥出最大的产能。

加利西亚是政府重视度不够,无法和波西米亚竞争;西里西亚那是普鲁士人的锅,他们跑路了留下的烂摊子,维也纳政府刚刚收拾完。

人的因素都可以克服,最麻烦的是资源分布。奥地利煤铁矿不少,可惜并不集中。

钢铁企业要发展,必然要向原材料产地靠拢,就造成了四面开花的局面。

在弗朗茨看来,资本家们的选择都没错。既然要投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如果远离原材料产地,产品的竞争力自然就无法保障。

到了如今,重工业集中化已经不适合奥地利了。每一个地方的资源供给都是有限,只能提供一百万吨钢铁的原材料,你不可能炼出两百万吨钢来。

要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多开几个工业基地成为了必然的。除了德国这种资源集中的,几乎每一个工业大国,都有多个工业基地。

仔细的看了一遍资料,弗朗茨做出了决定:“这道选择题不用做了,以国内的发展情况,对钢铁的需求量只会越来越大。

今天增加一个重工业基地,明天又增加一个重工业基地,还不如同时开发算了。

塞尔维亚、西里西亚、加利西亚这些地区都有发展成重工业基地的潜力,这次一起列项吧!

别的地区,只要同时具备煤矿、铁矿,交通也相对便捷,同样也可以进行发展。

政府制定好相应的政策,想办法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最后的发展就交给企业和市场。”

这个年代各国政府对工业发展都是放任自流,工业发展成什么样子,基本上都是由市场经济决定的。

奥地利这种政府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实际上已经是行政手段在干预市场经济,只不过做的相对隐晦一些。

这一点看看隔壁的俄罗斯就知道,作为欧洲资源最丰富的国家,钢铁产量还不到奥地利的二十分之一。

这不是俄国资本家们没有看到商机,主要是交通太坑了。沙皇政府不给解决交通问题,要他们自己修路过去,谁敢做这笔买卖?

沙皇政府重视交通过后,俄国工业才开始真正发展。遗憾的是俄罗斯帝国太庞大了,这个路实在是太难修。

原时空一战前,俄国人也只是修了七万多公里,那已经是历代沙皇努力的结果。

穿越前弗朗茨也经常吐槽俄国人的交通,到了这个世界后,他的观念就发生了变化。

俄罗斯帝国的路是真难修,在冰雪国度修铁路,技术难度、建造成本都远高于欧洲各国,偏偏沙皇政府又是一个穷鬼。

“想要富先修路”,这句话一点儿也没错。然而连修路的钱都没有,这就悲剧了。

更悲剧的是俄国人的铁路不光修建成本高,维护成本也远高于欧洲各国。就算是铁路修通了,也不能保证一年四季都可以通车。

为了保证铁路畅通,铁路公司在冬天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工人进行维护,很多路段只需要几个小时,积雪就会覆盖铁路。

这么一来铁路的运营成本也就上去了,运费自然也增加了。原本廉价的工业原材料,经过了千里迢迢的运输后,也变得不在廉价。

本来就起步晚,又要面临如此恶劣的条件,加上沙皇政府的腐朽,俄国人的工业没有发展起来,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估计这些问题,亚历山大二世还没有心思考虑,他还忙着率领俄国民众大开荒。

不对,大开荒已经进行快两年了,现在应该在为新增的粮食怎么处理而发愁。

想要把粮食卖出去,首先要能够运出来。乌克兰地区的粮食就不说了,俄罗斯帝国的粮食出口主要就是来自这里。

莫斯科地区的粮食也有办法,可以通过河流运输出去。高加索地区的粮食,先修路吧,没有铁路真的很令人头疼。

最悲剧的是西伯利亚平原,在这里开荒的俄国民众就悲剧了,气候条件恶劣不说,毕竟沙皇给的地多忍忍也就过去了。

运输问题就令人头疼了,河流是存在的,前提条件你家的土地必须在河流沿岸,并且还要保证这条河能够正常通航。

幸好亚历山大二世免了新开垦土地的税,不然的话税务官们都要崩溃。民众兜里没钱,拿粮食交税他们收呢,还是不收呢?

或许对俄国民众来说,这也是幸福的烦恼。再也不用担心挨饿了,如果再过上几年,大家仓库都会堆满粮食。

时间还短,暂时还看不出来大开荒的威力,不过看大数据弗朗茨就知道亚历山大二世这次改革成功了一半。

粮食多意味着价格低,除了能够填饱农民的肚子外,还可以用最低的成本养活大量的工人。

大家都吃饱了饭,国家也就稳定了。至少在数十年内,大部分俄罗斯民众会感到满足。

唯一的问题在于能不能顶住保守派的反击,新开垦了这么多土地,俄国贵族们怎么会不动心呢?

等开荒完成过后,就有人跳出来摘桃子了。如果不能遏制土地兼并,那么俄罗斯帝国还是会再次陷入危机中。

土地兼并还是未来的问题,眼下最大的麻烦就是粮食销售。要是这么多粮食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去,那乐子可就大了。

这个时间不需要太久,明年或者后年,俄罗斯帝国就会出现粮食供过于求的窘迫。

截止到目前为止,俄国人至少新开辟了2亿亩耕地,这个数字已经差不多是奥地利本土耕地面积的一半。

幸好俄国人新开发的土地比较烂,粮食产量相对较低,很多地方都只能种植一季土豆。

要是按照奥地利的土地产出标准,这个粮食产量,能够把国际粮食市场直接给撑爆了。

为了应对俄国粮食冲击国际市场,奥地利已经开始去库存了,不少精明的农场主都准备改种经济作物。

至于粮食加工业,依然是奥地利的天下。利用自产自销的优势,这些年已经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掌控了粮食市场的终端定价。

俄国人就算是出口粮食,大部分也是先出口到奥地利,完成精加工之后,再出售给欧洲各国。

近水楼台先得月,这种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除非俄国人完成工业化,自身的加工业发展起来。

这又涉及到了工业,想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以面粉加工业为例:俄国企业生产出来的面粉不但成本高,而且质量还不好。

现在俄罗斯帝国不少城市市面上销售的面粉,居然还是奥地利生产的,就知道俄国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有多强。

这个年代的机械不是那么好用的,不像后世的磨面机,都是傻瓜式操作,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掌握。

现在的机械都属于高科技,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根本就玩儿不转,人才上的短板不是那么容易弥补的。

想要派人培养技术工人,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个年代各国出口机械设备,都预埋了很多雷。

比如说奥地利出口的机械设备,说明书都是清一色的德文,没准到了关键地方,还要夹在几句当地方言。

就算是专业的翻译,都一定能够搞清楚意思。那怎么办?自然是请专家了,靠后期劳务输出,企业又可以再赚上一笔。

要是黑心一点儿的,还会在某些地方打埋伏,故意让买家因为不知情操作不当,继续赚后期维护费。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进口了欧洲最先进的设备,都要来来回回的折腾,不让厂家赚足了钱,就不要想顺利开工。

甚至有些无良商家先低价出售机械设备,诱使购买者上当后,又在机械设备上动手脚,靠后期维护赚取暴利。

要不是这些无形的障碍,在这个没有技术壁垒的年代,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水平,都可以拉到一条线上。

在整个行业中,这不算是什么秘密,甚至很多买家都知道,交易可能存在着漏洞。

然而他们没得选择,这是后来者要交的学费。现在不交,未来交得还会更多。

想要直接获得列强的工业技术,迅速攀升到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洗洗睡吧!

列强又不是做慈善的,为了保证自己的技术领先,故意埋钉子只是最常规的操作。

要不然这个追赶工业强国,只要全盘复制一遍对方的技术,就可以把差距迅速拉近。

这样的好事怎么可能呢?要是这么容易的话,也不至于这么多年过去了,法奥两国都是英国人的追赶者。

要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爆发,估计英国人的优势,还可以继续保持很长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