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东西...挺好!朕有有几年没用过这东西了。”

既然是百姓的一片心意,秦狄也不好多说什么。东西也确实是个好东西,这玩意在这个世界还真没有见到过。

“陛下果然博学多才,臣初见此物时,以为是个不值钱的东西,没想到陛下仅一眼就认出了这是龙涎香。”

听到龙涎香三个字,秦狄心中不由一惊。这名字前世听到过很多次,据说年代久远的龙涎香,一克就价值上万。

“龙涎香?是啊,朕认得,朕以前见过,龙涎香嘛,很出名的!香味持久数日不散,绵延数里。”

“陛下所言极是,海州百姓进献给陛下的这块龙涎香,据说已经在海上漂流千年之久,被出海渔民意外获得,便想着将此珍宝,进献给陛下。”

秦狄掩饰着心中的震惊,仔细打量着手中的龙涎香,缓言道:“想不到海州百姓如此有心,将此珍宝进献于朕,难得他们了。张琛,你带朕拟旨,拨银万两,回赠于那些渔民,助其修补渔船,补贴家用随后命人连同银钱一并送往海州。”

“杨光,传朕口谕,让内帑拨银万两。”

就在杨公公领旨准备离开时,被张琛及时出言阻拦。

张琛:“公公且慢。陛下,无须由京都拨银,梁都的内帑还有许多银钱。由梁都拨银,还可省去长途运送的麻烦。”

秦狄:“若非你提醒,朕就把梁都内帑这茬给忘了,那就由梁都拨银好了。梁都那边还有多少银钱?”

张琛:“陛下南下梁都,内帑两年的支出为三百七十二万四千八百三十五两,每年税银缴纳二十八万五千一百二十七两,宫内所有人的俸禄大概是十二万三千九百五十一两。内帑目前存余三千六百七十八万六千三百二十四两。”

听他说完,秦狄双眼圆睁,面露惊讶。他惊讶的不是张琛对的记忆力,而是皇宫怎么还交税。

“皇宫也要交税?”

“陛下,此乃先帝在世时定下的规矩,皇宫之税,向地方府衙缴纳。陛下若是不想缴纳这笔钱,也可再次颁布政令,只是若此以来,那些皇亲国戚,恐怕也会因此拒绝缴纳赋税。”

张琛的话令秦狄倍感无语,他是万万没想到,自己一个皇帝,还要向地方缴税。

“杨光,宫里有人来收过税吗?”

“回陛下的话,宫内的税是每年缴纳一次,每年的二月是宫内缴税的日子,税银为五十七万八千二百三十六两。”

杨光说完,秦狄的目光看向张琛,言道:“梁都二十八万两,京都为何将近六十万,差额怎么这么大?”

张琛:“京都乃我朝第一国都,皇宫的面积要比梁都皇宫大许多,赋税自然也会高一些。这些银钱,多用于地方府衙的支出,修缮和利民之举。”

秦狄:“也罢,税赋嘛,朕身为一国之君,理应以身作则,交就交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不过这些银钱绕来绕去,最后还是会回到国库。”

张琛:“陛下圣明,世间本就如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陛下乃天下主宰。”

秦狄:“先不说这些了,冀州那边对塞北而来的难民,安置的如何?”

张琛:“三州按照陛下旨意,允其进入我朝,在军后二十里处安置。仅仅冀州一州,就有难民十万余人涌入,凉州和徐州,目前的人数不详,恐怕也不在少数。”

“陛下,塞北难民涌入,导致前线粮草捉襟见肘,还请您下旨户部兵部,给三州调拨些粮草。”

与塞北百万敌军对峙两年,所耗费的粮草乃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彰显仁政,秦狄免去了百姓的赋税,这样一来,无论是京都还是各地府衙,府库都有些空虚。仅靠商贾的那些赋税,杯水车薪。征战的这几年,一直都是由公孙家出面,收购粮草,这笔开支一直都是由国库支出。

除此之外,各州府又是修路又是疏通河道,国库的银钱消耗过半。好在有盐铁方面的赋税作为补贴,否则国库也支撑不了几年。秦狄沉吟片刻,再苦也不能苦了在前线戍边的兵士,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朕给你一道手谕,你拿着朕的手谕去找魏征和陈松,给前线三州的兵士各自调配一百万担粮草。上庸那边的大军,粮草还富足吗?”

张琛:“陛下,上庸倒是不必担心。今年年初之时,狄大元帅亲率军中兵士,协助当地百姓开垦了将近百里的荒地,用于种植水稻,入夏以来,风调雨顺,今年会是一个丰收之年。”

秦狄:“朕糊涂啊,朕怎么就没想到这个办法呢,军中兵士除了日常训练,完全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此举甚好啊!”

“你去拟一道旨意,朕要嘉奖狄青,并让各州府的驻军效仿,用不了两年,百姓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富足。”

张琛:“陛下所言极是,臣此次前往冀州,听说凉州刺史顾醇,一年前就开始这么做了。在他的带动下,凉州的贫瘠之地,大部分都已经种植上了果木,不仅可固沙成林,百姓的困苦生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秦狄:“顾醇,此人虽是招贤阁出身,在凉州历练的这三年颇有作为。朕听闻凉州境内匪患猖獗,在他的仁政治理下,匪患下山为民,也确实不易。这样吧,给凉州刺史顾醇一道旨意:顾醇建设凉州有功,加封为太子少傅,命其明年上元节回京面圣。”

张琛:“陛下圣明,即便臣在梁都,也曾听说顾大人仁政爱民,实为难的一件的清官。只是他寒门出身,短短三年时间一跃成为封疆大吏,晋升的如此之快,会不会惹来非议?”

张琛的担忧不无道理,官场中的许多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清官固然好,满朝文武,不一定全是清官。历朝历代,朝中总会逐渐形成几股不同的势力分庭抗礼。

秦狄:“无妨,朕就是要告诉满朝文武,只要一心为民,效忠朝廷,有所建树,朕对其官职,不会吝啬。你还说人家?你从郴州而来,两年时间飞升为一国宰辅,有人非议吗?”

张琛:“臣是一心效忠陛下,就算有些非议,臣也不会放在心中,正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臣问心无愧。”

秦狄瞥了他一眼,将面前的龙涎香递给杨光:“寻一香炉,引燃感受一下味道。”

杨公公捧着龙涎香离去,秦狄再次看向张琛:“朝中的重臣年纪越来越大,思想有些禁锢,大汉若想长盛不衰,朕就不能总依仗着他们。现在的大汉,就好比是几岁的孩童,不仅要有稳重长者呵护,也应该多一些年轻人的活力。”

张琛:“陛下高瞻远瞩,前两年的科举之中,很多年轻学子都已经奔赴各州府任职,其中有些人,确实小有建树,假以时日,必会成为我朝的栋梁之才。”

秦狄:“说到他们,朕倒是想起了一件事。不久前魏征上书,说科举三年制,时间有些久。建议朕取消三年之限,重开科举,你以为如何?”

张琛:“启奏陛下,臣以为可取。如今陛下推崇汉学,又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至理名言流传坊间,我朝的读书人日益增多。他们读书的目的,便是为了有朝一日可得陛下赏识,为国效力。如果能缩短科举时间,对天下的学子而言,无疑是多了一次机会,想必苦读之时,会更加用功刻苦。”

“当初陛下推出科举之制,目的就是为了选才。正如陛下所言,我朝根基尚不安稳,多一些人才备用,还会让文武百官心有警醒。一旦玩忽懈怠,便有被他人取代的可能,对百官鞭策而行,有益无害呀。”

听着张琛的分析,秦狄觉得也有些道理。缓缓点头,言道:“此言与朕心中所想不谋而合,朕在仔细斟酌斟酌吧。嗯?这味道…好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