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氏那个气呀,这天曾咏岱刚下学回家,就被拉到一边抱怨。
后者自己就有好几房妾室,并不觉得他爹养外室是多大的事,还反过来劝于氏,
“您就看整个博阳府大大小小的官员,哪家还没一两房妾室?便是一府主官杭大人,听说也有两房老妾呢!您如此闹腾,让爹的颜面何存?不过是个丫头,还能翻出天去不成?您忘了,七年前闹出个一尸两命,父亲足足一年没回正院,您这又是何苦!”
要换了自己娶了这么个妒妇,早把人给休了,就是不休,这辈子也别想再得宠,如他父亲曾同知这般,已经给足母亲正室的颜面了!
于氏本就在气头上,听得这话连宝贝儿子也怨怪上了,
“连你也站在那老不羞那边?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何苦?他曾一平不过一介农家子,这些年要不是用了我的嫁妆上下打点,如何能有如今的地位、如何能到这富庶的南陵郡为官,说不定还在那个乡野之地苦熬呢!养一家上下便罢了,凭什么拿我的嫁妆银子去养别的狐狸精!爬床的都是贱人!跟我抢丈夫,就都得死!”
曾咏岱看他娘这疯魔样也吓一跳,只敢小声嘀咕,“可管束下人妾室本就是主母的职责……”
于氏气个倒仰,“给我滚出去!”
不过三日之间,如意巷的事便闹得沸沸扬扬,直接被从下人口中听来消息的柳通判捅到了杭知府那里。
曾同知不得不顶着满脸的指甲印见了上峰。
本朝官员养外室并不犯法,只是私德问题,杭知府也不可能因这点小事便上表弹劾,但还是狠狠训斥了曾同知一顿。
素来与他不合的柳通判更是当面冷嘲热讽,羞得他立时告了病,好几日没敢出门见人。
于氏那边却并未善罢甘休,见曾同知护碧云护得紧,愈发气急败坏,每日都要吵个七八回,时不时还要上手。
曾咏岱一来担心父母真打出个好歹,二来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四月底期考之前就一直没敢去学里,苏惟生顿时觉得空气都清新了许多。
四月三十考完旬考,府学就放了一旬假,六月初一才会开学。
苏惟生一身轻松地在家休息了一天,随后参加了曹承沛的订亲宴、热热闹闹过完端午,又带上要好的同窗们回平宁县的果园附近痛痛快快地玩了四五天,做了不少诗词文章,才又回到府城。
就在他回来那天下午,府城苏家众人收到了京中的来信——九月十二,苏茂谦就要与定国公府旁支的一位小姐定亲了。
保媒的却并非定国公夫人柳氏,而是太夫人。
在信里,太夫人将苏茂谦未婚妻的事写得极为详细。
那位姑娘说是旁支,其实也是嫡支出身,盖因定国公府如今并未分宗。
她的祖父是太夫人的小叔子、现任定国公夏义松的嫡亲叔父。
其父夏义椿在族中排行第三,与夏义柏同年,人称夏三爷,如今担任锦衣卫都指挥佥事,位居正四品。官阶不高,却胜在实惠又体面。
“茂谦以后怕是什么歪心思也不敢动了!”苏惟生默默为亲亲族侄念了声佛。
锦衣卫是太祖建国之后新设的机构,历朝历代从未听闻,其职责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简而言之就是负责侦查、逮捕、审讯等事宜,有些类似从前的绣衣使者、皇城司等机构,文武百官无不闻之色变。
苏澜白了弟弟一眼,“就茂谦那老实性子,能起什么歪心思?我看你倒适合找个这样的岳父,省得老憋着一肚子坏水,作弄铃儿妹妹!”
苏惟生还来不及开口,苏澜就快言快语道,
“爹,娘,你们不知道,前几日打双陆,他跟曹家表哥弄鬼,设了套让铃儿妹妹跟婵姐姐钻,结果画了人家满脸的小乌龟。铃儿都快气哭了。让这臭小子一哄,就又跟没事儿人一样,气死我了!要换了我,早大耳刮子上去了,哪有这么捉弄未婚妻的!”
苏澜口中的婵姐姐是杭知府的庶女,曹承沛正经的未婚妻。
周氏瞪了苏惟生一眼,“你这孩子,小时候瞧着稳重,如今长大了,怎的反倒促狭起来?可不能仗着铃儿听话就老欺负人家!”
苏澜道,“还不是你们给惯的!”
苏惟生弱弱地嘀咕,“你也没少惯……”
苏澜柳眉一竖,“说什么呢?”
“没有,没有,二姐说什么是什么,我保证再也不这么干了,行了吧?”苏惟生本想再挣扎一下,见苏澜作势要起身,忙护住耳朵认怂——
这二姐也不知怎的养出这么个泼辣的脾气,也不知道谁消受得起!
苏澜冷哼一声,“这还差不多。”
周氏等人都觉得好笑,还是苏沁提醒了一句,“说正事吧。”
苏惟生感激地看了大姐一眼,继续往下看。
夏姑娘只比夏义柏的庶长女小几天,在族中行二,人称夏二姑娘。但人家是正四品武将的嫡长女,根正苗红的那种,因生母早逝,早早就担起了长女的职责。
据太夫人说,这位夏二姑娘可不是只能在继母手底下讨生活的小可怜——七月里才及笈的小姑娘,硬生生地让那继室母子在府中退了一舍之地,但也因此,不大得夏佥事的喜欢。
周氏咕哝,“亲爹再娶,若自己不泼辣些,还不被那后娘生吞了去!就得泼辣些才好!”
苏惟生道,“娘,能干并不等于泼辣,太夫人说,夏二姑娘平日里很是温婉,只是在继母面前不肯吃亏罢了。”
这时父女二人又同时开口,苏正德问,“夏二姑娘可有亲兄弟?”苏澜问,“长得怎么样?”
苏惟生说得口干舌燥,忙端起茶喝了一口,接着往下说。
夏二姑娘有两个亲弟弟,一个十三,一个十岁,只待她与苏家正式定亲,兄弟二人便会被接到定国公府教养。
“长得么,喏,太夫人说明眸皓齿、顾盼生辉,颇受京里中等人家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