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老爷这才知道苏正德一家打算搬走,但想想赵氏的恶形恶状,倒觉得离得远些也好,至少能落个清净,便没多说什么。
听说苏惟生还想继续念书,便吩咐他定了日子再往自家去一趟。
待陶掌柜打听到宅子的事着人送消息来时,已进了四月,留了大丫在家照看苏正德,苏惟生带周氏和二丫先去看了一眼。
宅子在城西,因县学和两家最大的私塾都坐落于此,书铺、笔墨铺子不少,很有些清雅幽静。
进门便是宽阔的庭院,因苏惟生特地叮嘱要大一点的,因此这座宅子颇为宽敞。
中间铺着几块大石板,路面还算光滑,两边能看出种过菜的痕迹,不过已经被人拔光了,如今只剩光秃秃的一片黄土。
迎面便是堂屋,正房三间,左右厢房各两间,其中一间堆了些残破的家具,应该是上一任住户扔下的。
厨房设在西南角,还有一道后门,直通外头的小巷。
那叫云冬的伙计笑着对苏惟生道,
“掌柜的说您想寻个离私塾近的,就是这家了。还有间宅子就在斜对门,就是小了点,能住人的只有两间,您看…要不要过去瞧瞧?”
因最初卖货与签文书时作主的都是苏惟生,云冬并不敢小看,态度也很恭敬。
那自然是不用瞧了,周氏就直接摇头,“太小了,一家子如何住得下?”
苏惟生来年就要满七岁,就是亲姐弟,也该避讳些了。
况且搬到县城之后他是要继续念书的,总不能连个单独写字、招待同窗的地方都没有。
可这么大的宅子,一个月得花多少银子?周氏便犹豫着开口,“这赁金……?”
因去清水村拉了好几次货,跟苏家人已算熟悉,云冬便直接道,“八百文一个月,若是一次付上一年的,还能再少五十文。”
那就是每年九两银子。再算上中人费用、置办些家伙什,估摸着搬这一趟家少说也得花个十多两。
周氏暗暗咋舌,但见苏惟生与二丫都点头,想想如今自家的存银与已经算稳定的进项,倒也没反对。
云冬见几人都无异议,当即便去请了住在城西另一条街的房主过来签租契。房子定下来,收拾了两三日,便择了个吉日准备搬家。
在此期间苏老头与赵氏上过一次门,但见苏正德一家不为所动之后,便骂骂咧咧地回去了。
苏惟生走了一趟苏老爷家,后者只让他带封信给长年住在平宁县的苏正文,嘱咐一番“认真念书”之类的便让他离开了。
初十那日一大早,苏老爷便让程管家赶着牛车过来了。
苏正全跟吴三、陈四几个壮年男子小心翼翼地将苏正德抬上车,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去了平宁县。
待帮忙的族亲村民用过午饭回去之后,留了周氏等人在家安顿,程管家先带苏惟生去了苏正文家——正是城西穿柳巷最大的那家私塾。
住在这里的人显然富裕得多,左右一座座宅院都比他们在甜水巷的新家大好几倍。
“二爷家这宅子有三进,第一进用作私塾,第二进是二爷住的地方,第三进住的是后院女眷。”
作为苏老爷家的老人,程管家对苏正文自然是熟悉的,便将他的情况简单介绍了一下,还将一些需避讳的地方细细说了。
苏正文夫妻只有一个儿子,苏惟琛。
这位族兄今年二十有七,去年中举之后便被苏正良带在了身边,一面教导文章,一面帮着做些实事。只是苏老爷家教严,家中没有纳妾的风气,方氏也不忍儿媳年纪轻轻就与丈夫分隔两地,便让儿媳莫氏跟着去了。
莫氏也投桃报李,不顾苏正文夫妻的再三拒绝,硬将长子苏茂谦留在了平宁县,算是代父母承欢膝下。
苏惟生虽觉自己不过头一次前来拜访,日后打交道的时候不一定多,却还是用心记了下来。
门房通报后不久,他们就在书房见到了苏正文。
苏正文也是四十六岁的人了,却并不如宋夫子显老,兴许是肤色白皙的缘故。只是笑起来时眼角有明显的细纹,双眼炯炯有神,穿着一套灰白色衣袍,宽衣广袖,很有几分文秀清雅。
说起来,苏家人的皮相都不错,就是二房最恨的苏正宗父子,也是五官端正眉清目秀。
程管家恭恭敬敬地将苏老爷的信交给苏正文,“老爷说,请您先看信。”
苏正文快速看完后却沉默良久才严肃地盯着苏惟生,“你就是爹说的长生?”
苏惟生恭声应是。
“听说你天资卓绝,有过目不忘之能?”
苏惟生忙道不敢。
“能让宋兄跟爹都赞不绝口,你也不必谦虚太过。如此,就让老夫见识见识吧。”苏正文说着便从背后的书架上随意抽出一本书,“老夫念一遍,你试试能背多少,不必逞强。”
苏惟生心里隐隐有个猜测,却不太敢信,不过长辈要考校,他自然只能应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苏正文念完便抬了抬下巴,示意苏惟生开始。
“大学之道……之所先后,则近道矣。”
苏正文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可解其义?”
苏惟生摇头,“还未学过。”
苏正文若有所思,又取出另一本书……
直到苏惟生的喉咙都快冒烟,苏正文才放下书,满意地说,
“明日起就过来读书吧。四书五经还未学过……就先跟着你侄子念一念,茂谦比你大两岁,只是启蒙比较早。得空我再亲自教你。”
苏惟生大喜,要知道,城西的私塾只收有志科考的学生,蒙童是不收的,有苏正文私下指点,可省了大事了!
行过拜师礼后,苏正文便招来一个穿淡青色衣裳的男童,正是苏正文的长孙苏茂谦,替两人做过介绍之后,便让他们出去了,自己留下了程管家说话。
自第二天,苏惟生便正正经经地念起了书,这回他可要认真得多。便是休沐之时,也少有放下书本的时候,进度自然也很是喜人,时常让苏正文惊叹连连。
直到六月中旬,清水村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