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霸清和镇十几年的杨建霖自然不会想到,不过一个胆小如鼠的贴身小厮,就能将自己陷于万劫不复之地。
自苏正德回村之后,苏惟生每逢白天便贴身穿着三四岁时的旧衣,到了清和镇边上把外衣藏好,将自己扮成个小乞丐,或穿街走巷、或隐藏行迹蹲守于杨家几处门外,打听“杨二老爷”的事。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留意到了“小丁”这么个人,又费尽心思查到了他的住处与当值时间。
其实哪来的什么独门秘制毒药,不过是张大夫替苏惟生配置的山楂开胃丸罢了,只浸泡了些许荨麻。
那些症状虽确有其事,却远不如小丁想象的那般严重,大多只是特意提醒之下产生的心理作用罢了!谁知小丁就吓破了胆,转头就把自家主子给卖了呢?
用杨家的银子置办银针物什,换你杨二老爷变成个真正的废人,苏惟生倒真想问问鼎鼎大名的杨二老爷,心中是何滋味?
不出三日,清和镇便翻了天。
“你听说了吗?杨二老爷瘫了!”
“你这消息早落后了,哪止瘫了呀,连舌头没了,四肢尽断,人也傻了!”
“我听说啊,这二老爷他盯上了贴身小厮,追到后西街去用强,结果……”那人挤了挤眼睛,
“嘿嘿……玩儿得太狠了,两个人舌头都被对方咬掉了,当场马上风,眼歪嘴斜的,大夫都说怕是要瘫一辈子喽!”
此时的杨二老爷的兄长杨员外却在廊下逗一只鹦鹉。
那鹦鹉扑棱着翅膀一声声嚷道,“死翘翘!死翘翘!”
杨管家擦着额头上的汗,“老爷,袁县丞那边来信,问您要不要细查二老爷之事……”
杨员外抓了一把鸟食摊开手掌,任鹦鹉欢天喜地地啄食,
“死就死了,有什么好查的。靶子废了,再竖一个不就成了——我杨建棠还缺兄弟吗?不过……样子还是要做一做的。”
杨管家心领神会,回头便亲自送了些“土产”到县衙回了话。
镇上闹得沸反盈天,苏惟生家也正忙得热火朝天。
周氏母女按照他的嘱咐,将风干的野枣加糖熬制,待析出糖汁后再用慢火煮上两刻钟,捞出来挤干水分。
随后加糖和蜂蜜再熬煮时,苏惟生神神秘秘地打开一个小纸包,倒入了一些药粉,才让她们继续。
如此反复两遍之后,再沥干水分,放在太阳底下暴晒或者在阴凉处风干,特制的野枣蜜饯便成了。
“就叫蜜枣吧!”苏惟生道。
周氏尝了一口,倒与平日村妇们自己腌渍的大不一样——外表红得晶莹,入口甘甜,幽香酥软,却又不像寻常加了蜂蜜的点心那样腻口。
大丫好奇道,“长生,你后来放进去的是什么?”
苏惟生笑道,“就是些补身解腻的药材磨成的粉。明日拿到县城去试试,若卖得好,日后上山只须摘些野果,也不必日日背着几百斤草药走上二十多里路了。”
杨建霖刚出事,又有前头一桩事在,姓苏的最好暂时不要去镇上,省得碍了杨家人的眼。
虽说尾巴扫得干净,但万一呢?还是去了县城,杨家才会有所顾忌。
羽翼未丰便光明正大为敌?苏惟生还没傻到那个地步。
“那样赚钱的营生,就这么放弃了?”周氏对草药的生意有些不舍,每个月十来两呢!
眼下丈夫成了这样,日后用银钱的地方多了去了。杨家给的那二百两也不能花一辈子。
大丫二丫也深以为然地点头,“我们不怕辛苦,不就那点路嘛!”
苏惟生正色道,“娘跟姐姐们都是弱女子,整日上山采药、负重跋涉也不是长久之计,做些点心好歹轻省许多。再说,你们可别小看这点不起眼的蜜饯,做好了,比采药有前途得多。”
周氏母女都将信将疑,苏惟生但笑不语。
他早查探过了,就是平宁县最出名的糕点铺子知味斋里,也没有上好的蜜饯卖。干果铺子倒是有两家,他一一尝过,粗制滥造的,口味很是一般。
想必多是按照周氏所说的那种普通法子腌渍,用料也不讲究,成品自然也就那样了。
他家的蜜枣除了果子简陋了点,咳……用的是山上的野枣,但砂糖是上等,蜜也是从陈婆子家小儿子从钟鸣山上采的野生蜂蜜,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一包药粉。
那是他在前朝大内藏书阁里寻到的一本孤本,里头记载了无数小食秘方,当初靠着这些东西,可没少得赏赐。
想必太祖一把大火之后,那些孤本古籍也早已化作灰飞了吧?
这次他也是分了几家药铺,才将这些药材香料买齐,制成了独家的养身秘粉。
翌日一早,留下周氏在家照顾苏正德,大丫跟着同村的小姑娘上山去了,苏惟生与二丫背着做好的五十多斤蜜枣便去了县城。
苏惟生身板小,但分家后便把前世学过的拳脚练了起来,将近半年来也颇有成效。
二丫从小做活习惯了的,寻常挑上两担柴火不成问题。饶是如此,到了县城时姐弟俩也累得脸红脖子粗。
狠狠歇了口气才去往县衙后方的户房,交了五文钱市金,领了个牌子。随后找到知味斋,在右侧那棵大榕树下摆开了摊子,一见有人要进知味斋或者从里头出来,便示意二丫开口吆喝,
“蜜枣!清甜可口的蜜枣!独门秘制,补气安神的蜜枣!”
行人见那油纸上摊开的蜜枣色若琥珀,晶莹欲滴,过来问价的还真不少。
这时苏惟生便会先拿一根细小的竹签,戳起切开的一小块蜜枣送给客人品尝。
苏公公的独门秘方所制,口味可比寻常干果铺子里的好上百倍,当然价格也不便宜就是了。
定价是二十二文一斤,比干果铺子要贵上五六文。
不过将摊子摆在知味斋旁边,好歹能蹭上不少人气,能买得起知味斋糕点的,纵不是大户也是中等人家,自然不会缺那几文钱差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