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钱龙锡当然要反对。

他是礼部尚书,又是东林党的首脑人物,崇祯的这个提案,他受到的影响最大,

简直是虎口夺食,立即就激起了他强烈的反对。

随着他的话语,一群东林党人纷纷附和,朝堂顿时变成了集市。

王承恩连续喊了三次肃静,才压下了朝臣的议论。

但这并不算完,按照官职大小顺序,许多官员依次出班启奏,明确表示对科举改革的反对。

一时间群情汹汹,王承恩不禁担忧地看了看崇祯,又瞥了眼武将那班站着的傅斯年。

他知道,凡是涉及到改变,基本都是他的主意。

朱由检到底还是年轻气盛,城府方面还欠火候,见大臣们抱团反对他的决定,瞬间气血上涌。

脑子一热,说道:“朕是告知你们,不是跟你们商量!”

傅斯年听了立刻暗道不好,心说坏了,皇帝上头了……

果然,崇祯这句气话一出口,激起了朝堂上更大的反对浪潮,这下连先前看戏的中立官员也要说上两句了。

哦,是通知是吧?

不用跟我们商量……

那能行吗?!

无数先贤呕心沥血,甚至不惜血洒朝堂,才迎来今天这种政治格局——君与士大夫共天下!

你说不商量就不商量,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搞独裁是吧?

没门儿!我们绝不能答应!

这一刻,什么派系、党争全被放在了一边。

事关文官的地位,其他所有事都不重要。

义正严辞的劝谏,哭天抢地的控诉,以及危言耸听的警告……

朝堂仿佛化作罗生门,众生百态一一浮现。

孙承宗见状暗暗着急,却对眼前的局面无能为力。

他是首辅没错,可他也没能力跟整个官僚体系掰手腕啊!

再说他也是东林党人,若是此时跟朝臣们唱反调,个人的声誉可就要毁于一旦了。

徐光启更是有心无力,他虽然有些政治手腕,但更多时候倒像是个搞科研的,对这种局面他不擅长。

朱由检看到眼前的景象,气得浑身抖动。

他仿佛看到了一百年前的高祖、世宗皇帝朱厚熜。

嘉靖年间,他老人家所面对的危机,也就不过如此了吧?

那年,十五岁的朱厚熜刚一登基,就要面对整个朝堂的诘难。

朝臣们告诉他,你属于是小宗入大宗,严格来说不算兄终弟及,所以你得入孝宗皇帝的嗣。

说直接点,从现在开始,你爹不是你爹了,我们说谁是你爹,谁就是你爹……

然而作为整个明朝最聪明、也最有刚的皇帝,嘉靖皇帝表示:兽人用不为奴!

在文官们眼里,嘉靖皇帝肯定不是个好皇帝。

任用奸臣,不体恤大臣,单是廷仗就不知道打死多少官员。

大明朝从最开始就没开个好头,洪武皇帝杀了个人头滚滚,在此后两百多年的时间里,始终被士大夫阶级记着仇呢!

所以,大明朝的官员们最爱干的事,就是和皇帝对着干。

找到个理由就跟打了鸡血似的,一拥而上。

但在皇室子孙眼里,太祖、世宗那肯定是明君典范!

分不清大小王了是吧?

谁是老大,你们心里没点逼数吗?

这这一刻,英勇无比的祖宗们好像给了朱由检力量。

世宗皇帝十五岁就能跟你们掰手腕了,朕如今已经年满十八,何惧你们这群酒囊饭袋!

只见他从容淡定地坐在龙床上,靠着扶手,一只手杵着下巴,跟看大马戏似的,就那么定定地看着底下的官员们表演。

几乎将“饶有兴致”这几个字都要写在脑门上了。

一个大臣嚎得尤其卖力,什么国将不国、愧对先烈,那真是怎么严重他怎么说。

干嚎还不过瘾,还表达了血谏的意愿,说什么宁愿撞死在皇极殿上,也不能让陛下做出这种错误的决定。

无奈这老哥儿是干打雷不下雨,主打就是个虚张声势。

崇祯注视了他半天,他也看着皇帝,四周也有人注意到了他们之间的对视。

此时,就见崇祯抬起另一只手,用不太大的动作,指了指那个大臣不远的一根蟠龙柱。

意思非常明显:想血谏呐?往那撞!

刹那间,全体大臣都惊呆了。

难道本朝又要出一位刚愎自用的皇帝?

正德、嘉靖、万历……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久远的记忆,全都浮现在了众人的心头。

被崇祯注视的那位大臣好像受到了绝大的侮辱,立即哭喊得更加卖力,却终究没有勇气真的撞向那根柱子。

“切……我谅你也没那个勇气!”崇祯显得有些意兴阑珊,嘴角挂着讥讽的笑。

傅斯年一捂脸,暗想:得,看来这崇祯皇帝心里的主意可正啊!

可感慨之余,却也不免为他的冒进有些担忧。

“好像有点急了呀!目前看来他好像没准备迎接这么大阵仗。”

他还是了解崇祯的,别看这小伙儿现在镇定,但那是强装出来的。

以傅斯年对他的了解,他现在估计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确实,大臣们反应如此激烈,是朱由检没有预料到的。

目前他只能用这种冷暴力的方式,来向所有人宣示:

我的决心很大,你们这么干没用!

真没有用吗?他还是低估了文官们的战斗力。

第一天,没有任何组织、没有事先演练。

所有文官自觉排成了战斗队形,枪口一致对准了皇帝。

崇祯不禁将目光投向了右侧。

相比之下,武官那一排的队形仍然整齐。

他们之中多是勋贵,而且很多也不带兵。

能带兵的要不就在辽东,要不就是派到地方平乱,留在京城的都属于那种混吃等死的。

比如成国公朱能一脉的第十二代朱纯臣,作为勋贵中的代表,是文不成、武不就,整日就是个玩耍。

上朝纯粹是来摸鱼的,主要是他站的位置比较靠前,要是逃课的话,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

对于皇帝投来的目光,朱纯臣看不懂,或者说是装作看不懂。

谁当文官也不影响他领工资,操那个闲心干啥?

崇祯皇帝挨个看过去,其他勋臣跟他如出一辙。

皇帝的目光可能都快成激光了,看谁谁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