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不像圣旨内那般简单。
在法兰克故地封王之余,朝廷将法兰克不同文化,习俗,人种的地方,划分成犬牙交错的十八郡,彼此牵制之余,派遣官吏治理,
文臣武将非但没有抗拒,反而极力支持。
目前,法兰克境内,纵有精兵悍将驻守,大唐百姓依然处于少数,是该借助对方内部矛盾,分化,瓦解,减轻朝廷统治压力。
诸将期盼中,封李神通之子李孝逸为西哥特国王,萧嗣业为郡王,太原王家派家族旁支迁徙过来,协助李孝逸治理江山。
安排李孝逸为哥特国王,诸将表面不语,内心颇有微词。
李孝逸,出身皇族。
西征寸功未立,今追随李恪征讨倭国,战功同萧嗣业相差甚远。
不过,文臣武将隐约猜出皇帝为何封赏李孝逸,无它,还是出身皇族,身上流淌李氏血脉。
所幸萧嗣业依然为郡王,达到诸将预期猜测。
旋即,是李渊之子,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等六名皇子,依照年龄陆续分封在乌古斯旧地,各自封地有七八郡,却远远达不到李元嘉,李元轨两人的封国。
张士贵,程名振,梁建方,孙仁师,秦怀玉,尉迟宝林,六名将领封为郡王,领兵协助六王治国。
李靖,李绩,苏定方,论钦陵,张亮,高侃,郑仁泰,席君买等,诸多追随李世民,赵牧征战悍将,统统封为郡王,食邑万户。
然而,诸将没有封地,依然为朝廷将领,将领听从朝廷安排领兵镇守四方。
当然,为实现有功必赏,李世民对诸将封王之外,还赏赐海量金银珠宝,法兰克,哥特王族,贵族女子,统统赏赐给诸将。
达到外有诸王戍边,内有悍将驻守之目的。
与此,也对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文臣进行封王。
同李靖,李绩等类似,初代皆为王爷,子嗣继承则为国公,孙子继承为郡公,逐代依次类推。
赏赐尘埃落定,百官皆大欢喜。
郡王。
虽未独自封王,却也是郡王,比国公地位更高,更为荣耀,关键圣旨说的清楚,各地郡王和封国国王联姻,诸将同皇室联姻,彼此与国同休。
对外封的将领来说,封国在,家族荣华富贵都在。
对回归的将领而言,联姻在,只要不谋反,家族富贵持续延绵。
封赏结束,李世民设宴款待诸将,向诸将分发免死金牌。
隔日,李世民亲奔军中对兵勇进行封赏,征战所得半数纹银统统赏赐给兵勇,数十万精兵,寻常兵勇都能获得百两纹银。
与此,李世民安排诸将统计甘愿留守的兵勇,留守戍边者,赏赐宅院,两百纹银,五百亩地,每人三名异族妻妾。
此言出,三军惊。
鉴于数年来,各地均有唐军落户,全部成为当地富户,平常既在军中任职,家里还有海量财富,更迎娶三妻四妾。
消息传出,西征近半兵勇选择留守法兰克,乌古斯,哥特,数量高达十五六万。
李世民将留守的精兵分为三部,八万人驻守法兰克,四万人驻守哥特,四万人驻守乌古斯。
为保证江山永固,他有颁布政策,每名留守的老兵,领五十名迁徙而来的百姓,每名百姓赏赐两百亩良田,迎娶两名当地女子。
为确保三军凯旋,西境兵少将寡,各国余孽借机生事,李世民再度宣布愿意多留守西境戍边一年者,来年凯旋再赏赐百两纹银,百亩永业,两名妾侍。
此消息出,报名者踊跃登记,七八万精兵请缨留守。
无它。
各地战事尘埃落定,将来依靠军功受赏的机会越来越少。今多在西境戍边一年,奖励超过以前征战两三载,这形同于天上掉馅饼。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各项政令推行后,李世民亲自整整两月,诸事开始走向正轨,李世民启程班师回朝,留守戍边的诸将亲自相送。
归途中,李世民领兵去萨珊,可萨两地探望李元嘉,李元轨。
此一别,再见相隔数载,甚至终生再难相见。
故而,李世民在萨珊逗留快两月,与李元嘉,李元轨叙兄弟之情,亲自视察各地民情,与迁徙过来的百姓把酒言欢,瞧着李元嘉,李元轨将封国治理的井井有理,国力蒸蒸日上,他由衷的满意。
直到临近秋日,再不启程,很容易遭遇大雪封山,方才启程继续赶路。
十一月,步入寒冬。
阔别长安一年多,李世民率领精锐之师抵京,李承乾亲率百官远行数百里,前往西郊迎接。
此战,李世民领军实现预期目标,将西境之地囊括进大唐疆域,更带回海量财富,李承乾身为太子,不禁心生向往,希望未来也能做到文武双全。
李世民见到李承乾时,面孔流露出欣慰笑容。
外出近两年,江山社稷托付给对方。
他远在千里之外,既担心太子缺乏治国经验,又担心太子,吴王,魏王,趁他久不在京兄弟同室相戈,或太子谋朝篡位。
再相见,李承乾所作所为表明他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以上事情皆未发生,李承乾靠着百官辅助把大唐治理的井井有条。
回来时,途经陇西郡,亲眼见到当地百姓其乐融融,而安西都护府聚集海量准备西迁的百姓,李承乾完全按照他的叮咛办事。
父子久别重逢,李承乾行跪拜大礼,恭恭敬敬行礼:“儿臣拜见父皇,母后。”
“好好好。”
李世民龙颜大悦,上前搀扶起李承乾,拍着对方肩膀称赞道:“你没有辜负父皇期望,已有明君风范。”
“儿臣惶恐,愧不敢当。”李承乾谦逊的说。
父子寒暄片刻,李承乾上前拜见长孙皇后。
这时,李泰,李恪齐步出列迎接,跪地向李世民行君臣大礼。
李世民微微颔首,示意李恪,李泰起身,含笑打量着李恪,夸赞说:“听说你渡海东征,以少胜多灭掉倭国,不错,不错,果然是虎父无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