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呵呵。”

听见长孙无忌的奉承,李世民觉得有点过火了,内心却非常高兴。

吐蕃之战,赵牧,李绩,李道宗出谋划策,苏定方,薛仁贵,曹继叔,席君买亲力亲为。

他与李靖做推敲,最终定下方案。

若说他堪称翘楚,不免有抢夺功劳的嫌疑。

不过,他把萧瑀,虞世南等文臣召集进宫,其目的无非为宣传此战战果,打击朝廷内的战败论者。

什么穷兵黩武。

什么不义之师。

什么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统统全是屁话,唐军将领出击,所向披靡,无往不利。

“陛下,长孙大人言之有理。”虞世南附和。

李世民微微颔首,唇角带笑,扫了眼百官说:“此战,赵牧,懋公,道宗共同制定策略,苏定方,薛仁贵等前线作战,朕岂能揽功,非要给朕点功劳,也是君臣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所以前线获得大捷。”

“谢陛下。”

李绩,李道宗抱拳答谢。

说起此战,他们不敢贪功,若没有赵牧,和赵牧推荐的苏定方,西线战事不会这么顺利。

“赵牧呢,他人呢?”李世民询问。

百官到齐,独独缺少赵牧。

朝廷传来内阁官吏进宫议事,赵牧敢偷懒不成。

“禀陛下,已提前向中书令传达陛下旨意,骊山距离皇宫路途遥远,恐需要段时间。”姚公公躬身汇报。

“不等他了。”

李世民斩钉截铁的说,目光转向李绩说:“懋公,前线将士征战有功,不能让他有后顾之忧,务必把粮草准备充分。”

“陛下放心,户部筹措到足够粮草,再者兵部派人去陇右,与节度使府长史张士贵全权配合,确保前线粮草无虞。”李绩作揖汇报。

西征起的仓促,朝廷却经营安西四郡,侯君集灭高昌,赵牧晋升为陇右节度使,大量粮草转向陇右,鉴于赵牧常年居住于长安,所以,朝廷派名将张士贵担任节度使府长史,全权负责陇右事务。

苏定方,薛仁贵等征战吐蕃,朝廷诏书飞马传到节度使府,三军未至,张士贵已经筹备好粮草辎重。

这月来,关中道,剑南道,来自东部的江南东道,江南西道粮草,陆陆续续运往陇右。

“粮草辎重,切不可掉以轻心。”李世民叮咛说。

没有后顾之忧,他继续滔滔不绝说:“苏定方指挥得当,诸将征战有功,朕欲派人去陇右犒劳三军,本来赵牧乃最合适人选,碍于赵牧全权负责东北,南疆事务,恐分身乏术,诸位爱卿以为谁合适?”

闻声,百官沉默。

赵牧代表朝廷前去犒劳三军的确最合适,毕竟,前线征战的将士皆出自于赵牧麾下,今皇上否决赵牧,魏王李泰早起身前往南疆犒劳张亮,段志玄麾下的卫军。

临时派人去陇右,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

名为陇右,实为吐谷浑腹地深处,临近吐蕃之地,天高皇帝远,气候复杂多变,此行耗时耗力,关键需位高权重。

少顷,魏征率先挺身而出,朗声说:“陛下,非赵国公莫属。”

“赵国公前去的确合适。”萧瑀附和。

嗯?

长孙无忌狐疑的瞥向魏征,萧瑀,这两货真不懂,还是假不懂啊,皇上分明有意派太子前去犒赏三军,使得太子和神武军,狼骑,安西军搭理好关系。

这两货建议他去,闹呢,玩呢,转身糊涂啊。

身为太子舅父,他决不让萧瑀,魏征破坏皇帝的良苦用心,作揖说:“食君之禄分君之忧,微臣愿意为陛下排忧解难,不过,犒赏三军之事儿,代表陛下圣意隆恩,纵观朝廷非太子莫属。”

“赵国公,此行路途遥远,来去月余,你忍心让太子风餐露宿?何况吴王身处军营,即能代表陛下犒赏三军。”萧瑀毫不掩饰自己对李承乾的态度。

在他眼里李承乾文不成,武不就,论文才不济魏王李泰,论军功不济吴王李恪,若非为嫡长子,断然没资格成为帝国储君。

吴王李恪随军同行,犒劳三军的话,仅需送去圣旨,命吴王代表皇上奖励三军。

“赵国公,太子乃帝国未来,不宜冒险。国公拿江山社稷做赌注吗?”魏征补充,他没有过多考虑,单纯为李承乾安全考虑。毕竟前线征战,形势不明朗,若遭遇流寇或吐蕃散兵游勇怎么办?

“你...”

长孙无忌气的面色煞白,怒指魏征,他何尝有此意了,岂敢有此意。

甩了甩衣袖,目光转向房玄龄,杜如晦,李靖,李绩,李道宗等人,众人表情古井无波,丝毫没有参与话题的念头。

一时,长孙无忌越发恼火。

涉及王储之争,这些家伙统统想置身事外,明哲保身。

不得已,他坚持说:“陛下,微臣以为太子最合适。”

李世民没有当场表态,注意着百官询问:“玄龄,克明,懋公,说说你们的想法?”

前几日,询问皇室内,何人前去安东四郡主政,房玄龄,杜如晦皆举荐李恪,不像李绩,李道宗偷奸耍滑,他希望房杜二人说说自己的意见。

再者,萧瑀的话简直目无王法,什么叫吴王代表皇上,他还没死呢,萧瑀这么急着向李恪表忠心吗?

“陛下,南征大捷,陛下派遣魏王代表朝廷犒劳前线将士,吐蕃,西域比南疆更重要,按理说,朝廷该坚持同等规格,但吴王身处军中,太子身为储君不宜冒险,凌烟阁中,赵国公身为百官之首,朝廷内,赵国公深的陛下信任,派赵国公前去前线犒劳三军,既不怠慢轻视前线将士,也表达陛下的隆恩。”房玄龄徐徐道来,言语中,尽量不涉及储君之争。

“陛下,这些年朝廷过于依仗中书令了,赵国公拒绝的话,事情依然落在中书令身上,莫非中书令负责东北,南疆事务之余,要带陛下圣旨,钱粮去前线犒劳三军吗?这么做容易让世人觉得朝廷无人可用,中书令事必躬亲。”杜如晦同意房玄龄的建议,侧身望向长孙无忌,把问题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