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弹劾赵牧的官吏极多,突如其来的举动,超出他们预料之外。

皇上处于煎熬中,他何尝不是呢。

目前,赵牧务必说出个子丑寅卯,解除眼前的危机。

“这个啊。”

赵牧举动大大咧咧,掏出怀里的折子呈给李世民说:“陛下,至于治理安东四郡,我不止简单陈述,调配官吏,近日特意撰写折子,提出自己的见解,请陛下过目。”

嗯?

李世民不可思议的望向赵牧,他以为不把政务放在心上,整日马马虎虎呢,孰料...

长孙无忌,魏征等神情微微惊愕,瞧赵牧吊儿郎当的样子,分明胡说八道,不曾想他撰写折子。

见状,姚公公快步上前接过赵牧的折子转呈给李世民。

顷刻间,殿内静可罗雀,李世民详细阅读折子。

他发觉赵牧的折子内容简练,却分门别类,阅览时通俗易懂。

譬如经济上以点带面,一县一品,文化上,以德教化,依法治理等等,军事上,屯兵之外,建筑堡垒,强化军事控制等。

此外,赵牧着重吏治,在朝廷四善和二十七最的基础上,建议朝廷统一考核官吏,形成固定程序和机构。

李世民详细阅览,对赵牧建议颇为满意。特别是官吏考满时限与升迁出职路线等管理,皆由朝廷作出统一规定,历朝历代,前所未有。

关键朝堂来考核,他的权力大大提高啊。

他把折子递给姚公公,转给魏征,长孙无忌等,夸赞说:“家有贤妻,不遭横事,长乐有功啊。”

不得不说。

赵牧的建议还是非常不错的,许多超出他预料之外。

“呃。”

“陛下。”

赵牧白了眼李世民。

他勤勤恳恳,挑灯劳碌,李世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怎料李世民微微扬起唇角,神情傲娇,没有搭理赵牧,端起茶杯轻吮,等候魏征等人表态。

殿内,魏征等轮流诵读折子,时不时仰首瞥向赵牧。

他们面孔表情越来越惊诧,从赵牧的建议来看,他也是处理政务的好手。

少顷,魏征面带喜色,抱拳进言说:“陛下,中书令的策略非常惊艳,涵盖经济,军事,文化等,强调避免官吏仅唯上,不唯实,形成家族势力。

若能由朝廷来考核,的确避免各道,各郡官吏,家族互相提携,同乡拉帮结派,朝廷全面实施必然受益匪浅。”

“不不不,中书令的建议,最出色地方在于依照官员的考核结果确定等级,把官员考评的等级与奖惩、任职和晋升挂钩。由此形成官员考核的标准,更制定各有区别、各有侧重的考核标准。

再依照政绩考核结果,来确定官员等级,靠着考核与评级制度,使官员政绩考核与任职、晋升等紧密结合,从而引导、激励、约束各级官吏忠于皇权,履职尽责,坚持操守,对于防止渎职、疏于职守、贪赃枉法,也有重要的导向和规范作用。”杜如晦面色惊喜,滔滔不绝的说。

嗯?

李世民微微蹙眉,适才他注意到这类建议,却没有多想,听闻杜如晦的建议,顷刻间恍然大悟,觉得这的确促进朝廷管理优化,廉政、高效。

“臣以为中书令的建议没有采取一考定终身,对于犯下过失而被贬官者,若能干出政绩,经考课优异者,依然加官进爵,这彰显陛下的仁德。”房玄龄说。

长孙无忌不甘落后说:“没错,微臣记得当年询问中书令铲除突厥的策略时,他就提出过文化征服。”

对于赵牧的建议,李世民非常满意,然而未能解决眼前燃眉之急,不由得询问:“赵牧,你调配官吏为何单单派遣关中世家子弟?”

闻讯,魏征,长孙无忌等,再度转首望向赵牧。

没错。

调配官吏的事情,是该当朝解决。

“陛下,我以为你理解我的良苦用心呢?”赵牧耸耸肩,意味深长的说。

“朕大概猜出你的些许意图,但你引起了山东世家,江南士族的不满。”李世民徐徐道来,直言不讳询问:“你担心河东道,河北道百姓迁徙去安西四郡,再派山东世家官吏前往,他们容易形成合流,是吧?”

“没错。”

赵牧轻轻点头,补充说:“经营安东四郡,若朝廷赞同调任各地进士前往,将不需要多少官吏,相较于山东,江南,我比较熟悉关中之地,何况打下黔滇之地,依然需要大量的底层官吏。到时进士数量不足,大可从山东,江南的官吏中选拔。

最关键安东四郡,远离长安,参杂少量关中世家子弟,等朝廷推行我的考核制度,他们难以成气候。”

此言出,李世民恍然大悟,难怪赵牧着重整顿吏治,竟是防患于未然啊。

旁边,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长孙无忌,李道宗,李绩纷纷点头。果然,赵牧绝非随意做出决定的,既防止拉帮结派,也考虑各方利益。

赵牧的建议没错,稍作休整,补充,的确能成为朝廷制度。

李世民面色平静,指尖轻轻敲在龙案思索。

少顷,他起身走到龙案旁,道出自己想法:“赵牧,你的建议的确能成为朝廷制度,朕也觉得让他成为朝廷制度。不过各地进士任你调遣,但世家子弟不得破格录用。

各地官吏人数不足,军中中下层校尉,都尉顶上,这些年卫军,狼骑,神武军,辅国军内,因伤休养的人不少,肯定能满足你的条件。

再者世家子弟手无缚鸡之力,缺乏面临复杂环境的经验,而安东四郡形势复杂,肯定常有起义或暴民,唯有擅长治兵的校尉,都尉,担得起重任。”

安东四郡天高皇帝远,难以宣传皇上权威,必要时,唯有铁血镇压。

早前赵牧尚未进宫时,他已经萌生武将治理地方的念头。不过,他更清楚即使是权宜之计,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包括长孙无忌肯定反驳,大朝讨论时,朝廷百官群起驳斥。

今赵牧进宫,他们君臣想法达成一致,百官否决时,赵牧据理力争,事情必能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