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66章 被忽悠的李绩

接下来,施罗叠把唐军的布署介绍了一下,吩咐道:“本汗决定,留下阿史那默咄率五万人坚守安德城,吸引南方程咬金一部。随后亲自率二十万主力,北上迎击李绩部。”

“将其十万骑兵给一口吞掉,李绩一部若失,程咬金一部不足为虑。”

以强欺弱,以众凌寡是他们最喜欢做的事情,见如此安排,众獠神情大振,轰然道:“大汗英明,臣等听令。”

施罗叠满意的点了点头,他现在对大局的掌控和人心的驾驭已经十分娴熟了,先抑后扬,轻松将众人的心态调动起来。有了必胜的信念,自然能暴发出超乎寻常的力量,打赢此仗。

“本汗所以层层后退,就是为了让他们的骑兵和步卒分离,然后寻机歼之。”

施罗叠点了点头,看向其中一人道:“阿史那默咄,安德也是河北南部有名的重臣,城池深厚,城墙高大,各种守城器具齐全。唐军来的也都是骑兵,大队的攻城步卒还在后面。”

“你只需坚守城池,待我部消灭李绩部,返回时,与你们里应外合,再将程咬金部歼灭,如此,大唐战事可定。”

阿史那默咄见在关键时刻,大汗还是更信任自家人,激动不已,拍着胸膛道:“大汗放心,臣一定死守城池,在大汗归来前,不让大唐军队越过城墙一步。”

“嗯,本汗信你.”

布署完毕,众人没有异议,施罗叠断然道:“你们都去召集军队,携带三日的干粮,即刻出去,北上迎敌。”

“尊大汗令.”众獠群起应诺,都是面色严肃的转身离去了。

施罗叠微微一笑,陷入如今的死地,即便有些和自己不对付,有二心,善明哲保身的部族,也都没有退路了。摆在他们面前的生路就只有一条,打败唐军的骑兵,打开十面围困的死局。

不然,就是死路一条。

都说小者精于计,大者谋于势。

施罗叠现在已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放眼天下,运转形势去造成自己想要的局面,然后达成自己的目标了。

随后突厥大营开始忙碌起来,直到天色将明之际,大地隆隆震颤,二十万大军趁着夜色的掩护,浩浩荡荡的向北开去,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只是在这场注定要栽入史册的大战中,谁是敌,谁又是友,谁胜了对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更好,恐怕谁也分不清楚了。

弓高城是冀州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位于漳水和济水之间。

李绩所率的十万骑兵,从巨鹿出发北上,一路进军顺利,连战连捷,不断‘收复’失地,歼灭沿途的各支突厥分田小队。绕道武强和乐寿,跨漳水南下,进入了弓高城。

弓高县令是清河崔氏的族人,热情的招待了李绩一行。

一路行军很是疲惫,李绩和军中几位重要的将领都进入城中休息。十万骑兵直接驻扎在城南,简单的坚起了木栏栅,就扎下了营塞,甚至连壕沟都没有挖掘。

不怪大军如此随意,在李绩临行前,李言在御书房专门招见了他,向他通告了河北突厥人的‘真实情况’。

李言无耻的引用了长孙无忌的说法,突厥人三十万人南下,经过辽河平原,辽西走廊,还有河北广袤地带的数十座攻城战,死伤惨重,已不足来时的一半了。

听到这里,李绩下意识的就放下了警惕。

也是,在燕山防线和辽州没有失陷的情况下,一股深入大唐腹地的突厥人,必然如丧家之犬,惶惶不可终日。盲目的四处攻城之下,也必然损失严重。

在李绩想来,大唐内地的城池虽然不如边地,就算再脆弱,也能撑上些时间,消耗一些敌人。若说突厥人一直打到黄河北岸,还没有受到太大的损失,他也不信。

他当然知道,突厥人分田地会严重消弱城防力量。

可在官府和世族控制下,只要形成攻城战,必然能给突厥人带来一些损失。

几十上百个损失下来,自然会累计成巨大伤亡。

可怜的李绩,本是一代名将,却一直在军中厮混。不懂官场中的操作手法和处事心态,被信奉‘体面比对错更重要’,‘说你对,不对也对;说你错,不错也错’的官宦系统给糊弄了,成了表面主义的受害者。

再加上李言别有用心的误导,自然做出了突厥人实力大损的判断。

跑到关中的河北世族们自然是知道实情的,但他们却不会说出来。

难道告诉世人,河北那么多的城池都形同虚设,士卒们为了贪图土地,甚至暗中纵容突厥人,不做抵抗,放突厥人入城?不可能的。

这是人们心照不宣却无法说出口的秘密,因为一旦把这些放在明面上,那朝庭就要讨论。

百姓为什么会帮助突厥人,而反对自己?

甚至会因此掀起一波反思潮,一些朝中有识之士更会置疑世族无节制的对土地兼并,必然带来朝庭根基的空心化,使得民心向背发生逆转。在此压力之下,很可能会对此时行纠正。

就连世族中也会有人站出来,毕竟江山社稷的稳定,才是他们维护自家利益的根本保证。由其是那些大唐王朝的实际控股股东,自然不会坐视朝庭被掏空。

这个时代拥有远见卓识的人才,基本上都在世家大族中。

若是真的因为土地问题动摇到朝庭的根基,众人就会针对这种状况商量出一些改良性的政策。比如分析一下土地在世族和百姓之间的分配,保证多少比例。

即可以满足世族的需要,又能确保百姓最低的生存保障,把失控的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这样无疑会造成世族豪门们的损失。

其实这一点儿,李言现在就可以办到。

世家大族和朝堂中的有识之士,也都知道土地是有限的,无止境的兼并必然会导致自取灭亡。只是土地的归属变化是相对缓慢无形的,你不占别人也要占。

这个过程可能拉长到几十上百年,直到心中有数的祖辈们一个个逝去,新一代的人不断上位,这种‘有数’,也会慢慢遗忘,最后撤底失去对全局的把控。

大唐前期的世族实力明明更强,为什么就能稳住大局,打造盛世;后世为什么不可以了?

就是因为从魏周齐隋走过来的世族们,选择了待在幕后,掌握所有权,而交出管理权。他们知道,再进一步,看似君临天下,实则是灭亡,所以选择退后一步,留下余地,永保优势。

而一代代的传承后,他们的子孙后代辈辈接力,已经忘记了祖先为什么不‘化家为国了’。不再控制自己的欲望,能吃多少就吃多到,能做多绝就做多绝。

于是盛极而衰,出了黄巢这么一个狠人,把几百年传承的世族,直接给一锅端了。

天街道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事儿是黄巢干的,可这个结果都是他们自找的。

现在的臣子们,对于土地的比例划分没有一个宏观而明显的认识。

若是李言能画出一张历代土地分配相对国家兴衰灭亡的图表出来,必然能引起众人的重视,然后商讨出一个硬性的红线出来,保证国家可以收取税赋的自耕农的数量。

一旦红线被突破,国家就处在危险之中。

只要这个决议能获得通过,得到世族的拥护,他们也会控制对土地的慑取,然后将扩张实力的需求,往其他领域转移。另一方面,朝庭也就有了‘依法’扼制土地兼并的权力。

只是,若是现在来划这道红线,其比例肯定无法让李言满意。

现在大唐能用以耕种的土地大约是三七分,普通百姓占不到三成,世族豪门超过七成。

在李言的计划中,自耕农要占到八成以上,世族勋贵的田庄被压缩到两成以下。

只有这样的土地分成,才是一个健康盛世王朝的基础。

不过这样的分成,只能在开国初期,上一个王朝的即得群体被清洗,土地大部份回归到百姓手中的时候,才能做到。

大唐本就是继承隋制,李渊为了快速完成江山的过渡,承认了前隋遗留世族的所有利益。是以隋唐之间的改朝换代,本就没有完成那种脱胎换骨的改变。

若是现在提起土地分成的问题,要么不会被通过,要么被通过的比例也是十分尴尬的。哪怕是一半,也不会让李言满意。而一旦形成决议,比如朝庭用法律确定世族合法的占有五成,那反而成了皇帝的枷锁。

是以李言把这一切,都放在这次动乱之后。

在河北逃京官员和世族的隐瞒下,李绩并不知道河北战事的真实情况,实在也是这次突厥人打的仗前所未闻,军事手段为辅,配合主要的‘分田地’的政治攻势。

是以突厥人打下的地盘虽多,大军却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河北世族们夸大了一些,长孙无忌再夸大一些,轮到李言的时候,再‘灭灭他人的志气,长长自家的威风’,也不为过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