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1119章 各怀心思(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19章 各怀心思上

此时的承庆殿书房中,中枢的几位重臣齐齐到位。

李言坐在御案后,案上摆着一件用来传递重要军情的铜制信筒,上面的封口已经被打开,一张满是字迹的白色绢布放在案上。众人不宣而至,正是为了这件东西。

“诸诸位卿家来了,王德,把军情传给众卿看一看。”

李言腰背笔直,神情十分严肃,不过脸上还是情不自禁的露出一些强装镇定的表情。仔细看上去,眼中还有着一丝微不可查的慌乱,连说话的声音都有些生硬。

李言历经三世,除了萧禹之外,人生经过的时间,并不在其他人之下,虽然在权力场上,对于这么高端的棋局,还不能完全适应,可演技却是不缺的。

大战已经展开,该布的棋子都已经布下了。

为了尽一步麻痹朝中臣子和世族权贵,他在刚刚登基时偶露峥嵘后,就慢慢的回复到一个年轻人的状态。现在更是把一个经验浅薄,初遇大事,手足无措,却又强撑局面的青年皇帝,展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局势,将会进一步恶化,他要尽量缩小自己的目标,让这群大臣和世族登上舞台,和北方强敌争斗。

皇帝是整个大唐最终的执棋者,要重新给这个自魏晋传承下来的旧有权力格局进行洗牌。一方面要靠北方力量南下,给坚若磐石的世家大族政治造成巨大冲击,从外部打破旧秩序。

另一方面,还要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缩小动荡的幅度,在内部加强自身实力,重建新的体系。

一外一内,一软一硬,这样才能重朔大唐,尽量在不改变整个封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延续王朝命运。

只是,改革从来都不亚于重新打一次江山,甚至比打江山更难。它要面临的真正对手,不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普通百姓。而是统治者赖以掌握天下权力的中层已得利益群体。

实际上,任何一个试图改革的君王都要明白,改革就是在和整个天下为敌。众多的中层管理者们,会要你的命,而那些最底层的百姓们,也未必会明白你的苦心。

举世为敌,只为求得江山社稷的长远传承。

如此高难度的棋局,最重要的就是要考虑到执棋者的安全问题。就像统领大军作战的统帅,岂能轻易范险?

击杀统帅,直捣中枢,也是反抗力量以最小代价结束博弈的捷径。

历史上的杨广以桃李子的谶语诛杀了李氏核心支脉的李浑和李敏,不能说他杀错了,若是这两人没出事,恐怕就轮不到李渊上位了。一个群体性的力量,杀一两个领头者毫无意义。

他们还会迅速推出另一批领头者出来,杨广能杀第一秕,可他却没有机会杀第二批。

试想,若是杨广没有出事,在南下之前及时把李渊,乃至李渊一家老小全都除掉,能改变关陇贵族职其而代之的意图吗?

谁都知道不可能,没有了李渊,还会有其它人的,只要关陇集团在,就能推出无数个李渊。而他们,最深深的藏在水面之下,连看都看不到,如何能够解决。

是以,在这场极为复杂和艰难战争的过程中,李言要准备无数颗可以随时牺牲的棋子,以应对对方的底牌。同时保护自己的安全,维持从头到尾的持续指挥。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藏的越深,就越安全,要比关陇贵族们,藏的还要深,要永远比他们多一张底牌,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几乎可以说,执棋者对自己身份的保护,就是赢得这场博弈的关键因素了。

当然了,李言觉得,这个道理连自己都清楚,从乱世中杀出来的英主李世民能不明白这个道理吗?

只是他没办法,无人可用,只能自己亲自下场。

关键在于,历来改革主力的模式,本身就是由两部份构成,一部份在后面支持,另一部份在前面冲锋陷阵,如秦孝公商鞅变法一样,分工明确,才有成功的可能。

这场战役,李世民一直都是孤军奋战,若是做为靠山后盾,他前面没有冲锋的改革派主力;而他要做为前锋,后面又没有足以支持他保护他的强大势力,以致于独木难支。

同样的,这也是自己即将面临的局面。

李言想到这里,心里闪过一丝决然,若是自己以强大的草原骑兵军团,这个天下最强有力的暴力机器为棋子,就可以放手施为了,可操作的空间也就大多了。

归根结底,世家所掌握的众多权力的核心,还是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嘛!

李言隐隐有种感觉,那些从乱世中走过来,屡经朝代更迭而不衰的世族们,靠的决不仅仅只是他们盘根错节的关系,堪比王侯的财力,还有世代辈出的人才。

这些固然重要,可是真正在乱世中,能依靠的还是最直接的暴力机器。反正换成李言自己若是某一世族的话,绝对要养一支在短时间足以扭转乾坤的强军,只有这样,才足以让他们在面对皇权的时候,依然保持面不改色的底气。

李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示弱,让世族门阀把从皇权身上的关注力,放到外面去。用突厥大军,把这支力量给逼出来,然后消灭掉,这才能从根本上摆脱世族对皇权的捆绑。

对于皇帝隐隐的失态,众臣没有人觉得有什么问题。

皇帝本就年轻,还不到三十岁,骤临大事,有些慌乱再正常不过了。目前皇帝也正是学习理政的阶段,朝中的大局,实际上也都是靠他们在撑着的。

这样的大事,自然也要他们来处理,皇帝只要不添乱就行了。

不过还好,现在大唐还处在开国不久的上升期,李世民在位时,对外扩张,对内改革。这批他留下的臂膀,都是共同开创贞观盛世的贤臣,治理经验无比丰富。

朝中能征善战之将也不缺乏,加上漠南的存在,和这些年与突厥的通商,就算骑兵也不少。

若真的打一场大战,他们唯一顾虑的只有钱粮了。

皇上别出心裁的创建了财政寺,让他们不用担心后勤问题。即有丰富的经验,又有可以统兵出征的大将,还有数之不尽,用之不绝的钱粮,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他们见惯了大场面,倒也没有太过紧张,注意力都放在军报上,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王德刚刚拿过绢布,长孙无忌就迫不及待的上前,从他手中接过,迅速展开,一目十行的看了起来。他是首辅,真正扛大梁的人是他,是以这时候他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

看完后,长孙无忌心里提了起来,随后迅速把军报传给萧禹、岑文本、马周、刘泊、禇遂良。

等所有人都看过军情后,大家的神情肃穆了起来。

军报是辽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孙顺德亲自写的,他也是辽州之地最高的军事主官代理人。原剧中,长孙家族一直是李世民的坚定支持者,长孙无忌退出朝堂后。

长孙顺德做为武将,一直都在洛阳镇守,率领重兵,替李世民稳住山东局势。

后来辽州收复后,此地成了东北边疆更加重要的地方。

当初收复半岛,长孙无忌和侯君集一块儿统兵,后因侯君集放跑了右贤王部,而长孙无忌立下大功。做为统兵大帅,长孙无忌在这块安插了很多亲信部旧。

外人很难插手,所以李世民又把长孙顺德调到辽州镇守,一来安抚长孙无忌,二来也算进一步消弱长孙家族在朝中的影响力,免得再度培养一个世族出来。

三来,也趁此机会,把洛阳的权力拿回来,进一步加强皇权。

李言对此也十分头通,中原王朝的核心权力运转实在是太复杂和诡谲多变了,很多力量即要团结又要斗争。稍不注意,前一刻还是自己人,后一刻就可能变成对手。

在中枢的敌人,放到地方上,就可能成了自己人,远不如草原势力来得泾渭分明和痛快。

军报上写了半个月前,突厥大可汗施罗叠突然率领铁勒、靺鞨、室韦三大部族二十万骑兵南下,在辽东北部的粟末部停留了三天,又集中了契丹和女真十万大军。

总共三十万骑兵,迅速越过辽河南下,攻破扶余、南苏、金平等地,朝着新城而来。

辽州大都督府设在以前的高句丽北方重镇辽州城,在新城南部约两百里的地方。以新城和国内城为核心的白崖城、次安城、乌骨城等一系列城池,是半岛北部的一道重要的防线。

新城若破,则辽州城岌岌可危,辽州城下,大唐将会再次失去半岛。

看完军报后,众人都看向长孙无忌,他即是首辅,又是当年指挥收复辽东三国的亲历者,在这里打了好几个月的仗,这几人中,没有比他更了解这里的内情。

再加上辽州大都督府长史是长孙无忌的叔父,在这里经营了近十年的时间。可以说,半岛就是长孙家族的地盘,于公于私,长孙无忌都最有发言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