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9章 该死的强盗
王玄策当然知道所谓的彻底消灭,并不是把人都杀光,而是像在高句丽一样,把男丁用各种方式干掉。而让老人自然衰亡,迁徙汉族人口,把女性消化掉。
如此几代之后,就不会再有本土人。
此策已在高句丽之地证明,是完全行得通的。如今的高句丽,和辽西之地也没什么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完全纳入炎黄血脉,只是时间问题了。
王玄策又想到,倭地本身就只有两百万人,这些年在突厥的残酷统治和竭泽而渔式的压榨下,已经大幅度缩水。成年男丁减至一半不到,若再用战争推动一下,就能大大加快这个步骤。
李言伸手把王玄策招至面前,脸色诡谲的说道:“待你完全取信他们之后,帮助他们组织一场用以推翻突厥人统治的大反叛。不过,在此之前,可以把所有详情都透露给突厥人。”
“以突厥人的凶残和狠辣,后面的事情,就不用我们管了。借刀杀人,总比我们自己大费周章要好吧!”
李言阴险的一笑,大唐要在全面接手瀛州之前,利用突厥人把屋子打扫干净;若真是让大唐军队出手,难免会在史册上留下一个残忍暴虐、泯灭人性的臭名声。
李言固然不怕,可即然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的,何必不留一个惶惶的体面呢?
等王玄策的锦衣卫挑动倭人把所有的谋划和力量全都暴露出来的时候,李言自然会下令突厥,偷偷从北部航线调派大军上岛,从北到南,彻底清扫一遍。
为接下来的大唐接手瀛州,做好所有的前期铺垫。
突厥人不是倭人,他们对大唐人没有太大的排斥,等到东瀛人大量损失,就会从草原或者大唐抓捕人手前去开矿,这样大唐的人自然就会慢慢流入此地。
待时机合适的时候,收复瀛州,水到渠成。
突厥人就是替大唐干脏活儿的,灭高句丽的是他们,灭西域三十六国的也是他们,灭吐蕃吐谷浑的更是他们。之后消灭东瀛,把倭国从这个世界上抹去的,还会是他们。
呵.
李言脸上微微一笑,这群苟日的强盗,真是该死啊,造下了这么大的杀孽?
不像我中土大唐,是礼仪之邦,做的只是把这些在突厥铁骑下挣扎哀嚎的百姓挽救出来,重新给他们一个安宁生活的天朝上国,实现天下大同,四海一家。
什么是仁义,这就是仁义!
有些人以为心慈手软就是仁义,又以为心狠手辣就是霸道,那是他们根本不懂得这两种力量的本质,也不会使用。这两种力量只有放在一起用,才会发挥他们超凡绝伦的力量。
任何一种单独使用,都是自取灭亡。
看着王玄策心满意足的离去,李言叹了口气,多希望亲眼见证那个地方的陷落,可惜自己现在的身份已经不允许了,别说大唐的皇帝,就算是突厥的右贤王,也难轻易涉险。
如今对于四方的攻伐,李言能做的就是在长安城安排布署好一切,然后让下面的人去执行,像这样千里之外的事情,就连王玄策也只能坐镇中枢指挥,而无法亲临前线。
摇了摇头,李言收回心神,正准备处理奏折的时候,王德又进来通报太子应招前来求见。
李言只好放下笔,接见李象。
片刻后,李象精神奕奕的走了进来,自从亲自下地耕田后,李象的皮肤肉可见的黝黑了一些,不过人也更健康了,走路都不像以前那么虚浮,变得踏实有劲了。
精神头也更旺盛了些,锻炼起到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儿臣参见父皇!”李象一个单膝跪地抱拳,比之前对李言也更加亲近了。
“起来吧!”
李言也是随意的抬了抬手,李象进入财政寺这几天,忙得不可开交,经常以请教的名义来御书房,父子两人的交谈也密集了起来,那丝生疏感明显的在消散。
“象儿,这几日你接触财政寺,感觉如何?”
李象自然的走到御案前,给李言换了一杯热茶,随后坐下兴奋的说道:“父皇,儿臣感觉父皇创建的财政寺简直是神来之笔,不但可以筹集大量银钱,发行宝钞。”
“还可以以此为基,大力支持东厂的发展。”
“为大唐增加一个巨大的财源,摆脱掉以前只依赖税收的局面,可以说开创了历史一个先河。”
李言微笑的点了点头,银行真正对市场调节和经济国策的影响作用,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能窥见的,他们能看到的,只是它的吸金作用,这也是正常的。
实际上就连李言也是个小白,对于金融真正的能量,了解也十分有限。不过长期的人生经验告诉他,利有多大,害就有多大,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能急。
边摸索边前进,走两步要停一停,步步为营。若是贪图其带来的好处,过于冒进,而无法发现它的弊端,很有可能在顺风顺水、高歌猛进的时候,来一场巨大的灾难,让你一夜回到创业前。
是以他觉得,不懂也好,不懂就不会尝试那些太高端的操作。从而脚踏地,依赖一个国家的精英人才,自然能在实践中,做出各种符合实际情况的尝试,发现它的作用和弊端。
李象见得到父皇的认可,更加振奋:“宝钞的发行就不说了,一切自有章法,只需按步就班就行了。儿臣反而觉得大唐资产管理署,大有文章可作,他涉及各行各业。”
“若是整体规模可以膨胀几倍,那每年的利润和税收,都是很可观的。”
“嗯,朕也是这么认为的。”
李言有些遗憾的说道:“其实,在朕的打算中,像盐铁粮之类的关乎国计民生的项目,都应该纳入朝庭的管辖。不但可以为朝庭增加收入,还可以平抑物价,保障民生。”
“不过,即便现在世家大族也在经营,朝庭也是大有可为的。”
李言提点道:“你是太子,宝钞发生和管理那一块儿,你只需了解,熟悉其运作即可,不需参与的过细。而东厂这一块,朕之所以单独划分出来,就是为了单独管理。”
“目前你也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先从此处入手,把东厂接手过来,详细的参与其中。”
李象一听,父皇这明显不只是让自己了解一下,而是想让自己亲自做点儿事,以此事锻炼自己的能力啊?
太好了,终于可以参与朝政,不仅仅只是在东宫种田了。
“还请父皇指点儿,儿臣该从何处入手?”
李言微微一笑:“锦衣卫你不用管,只需了解东厂的各项营生即可,盐铁之类的,大部份都在世家大族手中把持,东厂也有涉及,你了解其中的运作就行了,也不用再扩大。”
“粮食一项,可做为你的重中之重。”
李言知道,接下来大唐就要迎来一场大战,其它的倒还是小事,这粮食可不能缺了。他需要海量的粮食来控制局面,目前大唐的粮仓是远远不够的。
盐铁粮都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可相对于盐铁来说,粮是最重要的,却也是利益最少的。
它不像前两者价格高,体形小,易蓄藏保存和运输。
粮食价格便宜,却又体积庞大,多产于南方,运输极为困难,保存不好还容易坏掉,是以在这三者中,是属于最末的。李言作为皇帝,若是在盐铁上大力扩张。
就会严重的侵犯到世族们的利益,从而激化矛盾。
是以从粮食入手,是最名正言顺,也最不易和世族发生冲突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做为朝庭,为天下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兜底,任谁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象儿你知道吗,我们中原的百姓,历来生活都是很苦的,哪怕遇到丰年,他们依然一年有半年都吃不饱肚子,你可知道这是为何?”
李象一脸的懵懂,这些他还真不知道。
他从小生在皇家,贵为皇孙,虽然地位不高,衣食却是不缺的,身边的资源也是供着用。他从来没有离开过长安城,自然也不知道各地的百姓具体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身边的臣子们也都说如今大唐海清河晏,百姓安居乐业,他自然以为大家过的都是一样的生活。
如今还是亲耳从父皇嘴里听到百姓生活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自然有些不知所措。
李言见状,没过多责备,何不食肉糜,也并不是李象的错,是他的出身所见所闻所决定的。应该怪的是养育教授他们的人,而不是在蜜罐里长大,从未见过世面的孩子。
“我大唐地大物博,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一。”
“百姓的生活,却一直维持在仅够裹腹的基础上。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非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等你什么时候把这里面的原因全部弄透,那么你就基本上就具备了一个储君的标准了。”
“今天,朕要和你谈的,是另一个问题。”
见李象听的认真,李言传授着自己了解到的情况:“我大唐每年的国库收入,主要是土地和人丁税,再详细一点儿,就是各地交上来的以粮食为主的税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