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4章 吴王李恪下
李言心中吐漕,之前自己没回京的时候,朝庭推选新太子,李世民废了李泰,却推出了李治。种种所为无一不说明了,就算没有自己,这皇位也轮不到李恪身上。
天天这么仇视自己,好没由来。
或许权力就是原罪,自己的存在,就是一种罪过,这兄弟俩是逼着自己下狠手啊?要是自己想无声无息的除掉李恪兄弟,这俩便宜弟弟早不知死了八百回了,哪有命活到现在?
李言压下心中不断翻腾的恚怒,为了大唐的长远和民族的未来计,还是暂息一时之怒,以大局为重。
杀死敌人,并不是最优解,利用他们,压榨他们的价值,让他们为自己赴汤蹈火,才是智者所为。
想到这里,李言松了口气,放下奏章,起身从御案后面转过来,走到李恪面前,亲手扶起,一脸笑容的亲切说道:“三弟,你我都是骨肉兄弟,不必这么生份。”
“这里没有外臣,朕可是你的亲大哥,随意些就是,你就唤我大哥好了.”
李言心中尽自不爽,可他却不知道,李恪心里也是憋了一股气,特么的,骨肉兄弟你容不下我,亲大哥你让我带兵去西征?
在李恪心中,河西之地已经很偏很荒凉了,西域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至于更远的西方,更是连听都没听说过。岑文本带来这个旨意时,李恪简直不敢相信。
去那么远的地方征战,和发配也没什么区别了吧!
若是去了雪域高雪的封地,至少每年还能回长安探望,要是去了西方,恐怕这辈子都回不来了。说的好听,兵权在手,开疆拓土,打下来的地盘全归自己,官员和兵将任由自己安排。
甚至打下不输大唐的疆域后,可建国称帝,这饼划的挺大,看似慷慨,实则都是空的。
那么远的地方,朝庭倒是想管,管得着吗?
不过,在岑文本把自己母妃那些心思险恶的小动作和自己兄弟在府内大逆不道的言论,稍稍的透露了一些,李恪当即被吓的混身冷汗直冒,通体生寒。
他知道,那些都是真的。
仅凭这些,皇帝就有理由把自己以谋逆罪论诛了,更何况还有刺杀当朝太尉的案子摆在哪里。
岑文本为了替自己搬到李泰,顶着自己的误会和唾弃,潜伏魏王府中十多年。虽然最后自己依然没能登临皇位,可那是皇帝的意思,怪不了岑文本。
李恪对此十分感动,在心里把岑文本当成了自己的亚父,最亲近的人,哪怕岑文本被皇帝重用,他也不相信岑文本会害他。
在岑文本分析了如今的朝局和李恪处境的危险,最后苦口婆心的劝说下。想到自己一身的武略,冲天的志向,竟要老死在雪域高原的某个角落,做一辈子的看门狗,李恪十万分的不甘。
后来权衡良久,在去雪域高原做一个守门之犬和带领千军万马西征比起来,李恪还是选择了后者。他知道,只要自己离开长安,皇帝和朝庭都放心了。
何况,岑文本说过,西方也有不输中原的肥沃土地和四季如春的生存环境,也不都是不毛之地。
这一点儿李恪倒也相信,毕竟李承乾曾经‘游历’西方十六载,西方诸国林立,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也流传出来了一些,李承乾还依据那种独物的治理方式,引进了国库收支对应朝代兴衰的法子。
据说朝堂诸公都叹为观止,还创造性的提出了财政寺来发行宝钞。
通过这种种迹相,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朝臣们都说,西方一定有着不输于大唐的文明存在,只有这样,才能诞生出连大唐都没有的先进分析管理方式。
可见西方那些国度,也非一无是处。
岑文本说的一些西方的风茂人情,也激起了李恪的一些好奇心。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李恪还真的做好了带领一批忠实拥趸,在西方打下一个强盛不输大唐的国度。
让这长安诸臣,还有汉人百姓看看,被天可汗评价英武类已的李恪,也是一代天骄。
这几天,李恪不光是自己在考虑,也询问了像柴哲威一样的亲信死忠。
当然,他也留了一个心眼儿,没说是去一辈子都不可能回来的西方。只说去西征,收拾在西域诸国闹腾的突厥人,借此重掌兵权,然后再图后路。
柴哲威等人都以为李恪掌兵后,会在西域割据,做大做强后再杀回京中,夺取皇位,一个个都摩拳擦掌的。
而李恪却知道,如今的大唐,自己一点儿机会也没有。
父皇虽如同一个活死人一样醒不过来,可也没有彻底死去,谁也不确定他到底能不能醒来。半死不活的天可汗,即是大唐的镇国神器,又是李承乾最大的依仗。
皇太后又坐镇大明宫,自己一个庶子,胆敢起兵造反,就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岑文本对李恪更是刨开了心扉,把世家大族的事情完全翻了出来,解释的清清楚楚。李恪这才明白,原来李氏如今只是一个代言人,一个世家大族为了维持自己利益推选出来坐庄的主儿,前隋炀帝就是反抗世族,这才导致天下大乱,最终失了社稷。
自己无法上位,并非因为父皇不喜,而是父皇也无法违拗世族的整体意志。
甚至自己父皇的猝然崩倒,也和皇权与世族的争斗分不开关系。
这一桩桩惊心动魄的隐秘事件,把这个天下最真实的模样,完全展现在了李恪的面前,让他如破云雾得见青天。
得知这一切之后的李恪,心里即有些解脱,又有些愤懑。原来自己的最大敌人,一直都不是那些兄弟,或者是父皇,而是背后操纵一切的世族门阀。
岑文本还揣测,皇上让他带兵去西方,很有可能就是另辟蹊径,万一大唐出现前隋的覆辙,至少能保留一枝在世族势力影响不到的地方繁衍生息。
尽而自己能在西方做大,或许还能借自己的力量,为大唐复国。
这让原本抱着狭义门户之见的李恪听得目瞪口呆,心潮起伏如惊滔骇浪,久久不能平复。
在这个民族大义和大唐根本存亡的利益面前,自己与李承乾的皇权之争,也变得无足轻重了。
李恪的心结被解开了,一方面,他有些同情顶替父皇做了一个‘傀儡’的李承乾;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即将肩负的家国兴衰的使命,感到心中自傲。
在他看来,李承乾在西方十六载一事无事,仅仅只是多了些见识。如今开拓西域,为大唐保留一份后备力量的希望还是要寄托在自己身上,自己果然是父皇最优秀的儿子。
也只有自己,才能扛起这样的重任。
抱着这样的想法,他对看起来有些装模做样的李承乾,也不那么记恨了,为了接下来的谈话顺利,尽可能的了解‘前方军情’,李恪也挤出了一些笑容。
“臣弟尊旨,岑大人把皇兄的意思都告诉我了,我愿领兵西征,为我大唐开疆拓土。”
“哈哈哈,诸位兄弟中,犹以三弟的胆魄和武略,最为过人。”
李言顿时眉开眼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父皇也曾经说过,三弟是诸皇子中是最像他的。大哥相信,父皇能打下一个万里江山,三弟亦能不负朕望。”
“为我汉人在遥远的西方,打下一片金灿灿的土地,再造一个盛世大唐。”
李恪讪讪的笑了笑,脸色极为复杂,他明白这位皇兄的意思。外面的世界海阔天空,异族林立,即然自己有野心有志向有能力,就出去随便折腾,再立一个大唐自己做皇帝都行。
只是,别再回来了!
李恪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这大唐的局面已经定了,也再无自己的容身之地。
无论是母妃还是弟弟,都劝自己不要放弃。
对于杨妃和六弟的打算,李恪心里有数,可他没有半点儿兴趣,先不说能不能刺杀成功,即便成功了又怎么样?自己是庶出,有长孙皇后在,父子死子继有李象、李厥,兄终弟极有李治、李泰。
怎么着也轮不着自己?
还有李佑、李恽、李贞那些弟弟们,个个都是野心勃勃,蛰伏待机,都在看着自己。表面上个个义气深重,以自己马首瞻,若是自己出手,多半是为它人做嫁衣。
与其冒着家破人亡的风险去博一个渺小的机会,不如走出大唐这座巢臼,在那遥远的西方,痛痛快快的杀出一番天地。我李恪两朝帝室的尊贵血脉,人中之龙,焉能连那些西方蛮夷都不如?
想到这里,李恪胸中涌起冲天的豪气:“皇兄放心,不管我李恪在域外打出多少土地,都是我大唐的领土。李恪永远都是父皇的儿子,也是大唐的臣子。”
“哈哈哈,好,三弟随我来。”
李言没在这方面纠缠,他对西方的土地是不是大唐的,并不在乎,他在只乎,是不是炎黄子孙的。
两人来到内室,李恪终于看到岑文本所说的那幅岂今为止,最为全面的天下寰宇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