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御书房论政七
“其实之前的亏空,呃”
萧禹怕李言不懂,特意提醒道:“就是皇说的赤字,也是这般处理的,每年都会摊到百姓身上,被无声无息的消化掉。而且据臣所知,不但是我们,历朝历代的朝庭都是这么处理的。”
“都是这么处理的,便是对的吗?再说,若是丰年还好,可是遇上灾年怎么办?”
李言不悦的驳斥道:“贞观三年底,朝庭为了攻打颉利,在连年灾荒的情况下,还要强行发兵。结果百姓也无法承受,导致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叛乱。”
“若不是李靖在前线突出奇兵,快速打败了颉利。”
“只要战争拖上个半年,大唐就危险了,后方不堪其重负的百姓们,也能把大唐给掀翻了。”
“如今,北方突厥比当年更加强盛,朕听锦衣卫上报,仅在额尔齐斯河谷地,就常年聚集着右贤王的精锐不下三十万,大可汗施罗叠所在的乌尔格,亦有二十万常备骑兵。”
“仅这些就五十万了,也就是说,北方随时可以调动上百万骑兵南下入侵。”
“而我大唐,因为这些年的不断扩张,兵力早已分散各地镇守。内部十分空虚,关中也仅有三四十万兵力,整个北方一线,连地方守备的都算到一块儿,也不到一百万兵力。”
“一旦突厥南下,我们拿什么去应对?”
众臣心中一凛,这才想起来,大唐现在还远没到一家独大,关起门来闹内哄的程度。
多年两国的相安无事,使得大家下意识的,已经不再去考虑到北方的威胁了。此时听到李言提起,才豁然一惊,原来自己卧榻之侧,还有这么一头凶猛的老虎。
这些人,突厥和大唐贸易往来频繁,在其他方面的合作也很是顺利。
尤其是西北堪比大唐国土的广袤地域,突厥也通过交易的方式,卖给了大唐。一方面让大唐的体量变得极大,可另一方面,会不是会突厥的阴谋诡计?
故意让大唐拿下这些地方,土地越多,大唐的负担也就越重。为了消化这些领地,大唐的资源就要源源不断的往各处流,军队也会派往四面八方。
最后像秦朝一样,内部虚弱。
想到这里,众臣纷纷汗如雨下,体如筛糠,感觉到心尖都要跳到嗓子眼儿了。莫非大唐真的中了突厥的诡计,那突厥此举,后续必然隐藏着一个足以覆灭大唐的天大阴谋。
见众人脸色纷纷一变,很明显想到了什么,李言继续说道:“大唐的安危,要建立在自己有足够实力的份上,能打才能和。我们已经太平很久了,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我大唐如今的安宁,是建立在右贤王不愿南下的基础上。”
“若右贤王真的不顾一切的南侵,不用动员其他牧民,仅靠那两地的常备兵力,我大唐就未必抵挡得住?凭现在朝庭的可用财力,也支持不起打上一场全面战争。”
“所以,朕才要借着发行货币,从世族们手上筹集一笔巨款,以备不时之需。万一真到了十万火急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动用财政寺的钱,来保家卫国。”
“等打赢战争后,再从突厥捞上一笔,把这个亏空给补起来。不至于事到临头,外患重重之下,再去逼迫百姓,弄得外部不靖,内乱又起。很多时候,一个国家就是这样亡的。”
“这个部门能无限增加大唐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大唐的一张底牌。有了足够的钱粮,这样大家在未来几年就不用操心了,就算睡觉,也能安稳许多不是。”
闻言,几位重臣也是认可的点了点头,若说其他理由还好,他们还有拒绝的借口。提到北方突厥,大家平时不说,可谁心里不是像压着块儿大石头。
一个强大而统一的游牧国家,就高悬在大唐的头顶,大唐看似繁华,实则随时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李世民交待后事的时候,最放心不下的,也是突厥。
要是以前没有办法,大家也就得过且过了,天踏下来,自有个儿高的顶着。可现在有了这么好的方法,即加强朝庭中枢集权,又能筹集到一大笔可以应急的力量,谁又舍得放弃呢?
于是几位重臣,重新开始审视李言提出的方略。
岑文本更是关切的问道:“皇上,您刚刚说,可以通过发行和收回宝钞来调节社会运转的功能,请问是如何调节法?还有这个发行和收回,又凭着什么根据?”
见众人真正的放了心,开始进入实操阶段,李言大喜。
让王德拿了一堆东西过来,几人围着御案,李言开始给众臣普及着自己也只是略知的经济常识。
先是拿了三个空白纸片放在中间,提起笔在上面各写了‘壹贯’两字,随后说道:“各位,我们假设,这就是朝庭发行的三贯宝钞,一个纸片代表一贯钱。”“每发行一贯钱,财政寺就要收回一两银子,这个大家能明白吗?”说完,李言又拿出三锭一两的银子,分别摆在三张纸片的后面,一一相对,一目了然。
见众人点了点头,李言又拿出三个鸡蛋,摆在了三张纸片的前面,同样是一对一。
“假设,一个鸡蛋在市场上的价值是一贯钱,一个健康的系统,就是一贯宝钞,对应一个鸡蛋。同时,后面还对应着一锭银子,只是真正的市场上,这个数量会嘭涨无数倍。”
几人都是神情关注,李言说的东西也不复杂,是以大家都理解的点了点头。
随后,李言又拿出三张纸片,同样写上了一贯的字,放在了中间,开始试探性的发问道:“假说,在鸡蛋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朝庭多发行了三贯钱,最后会是什么结果?”
“皇上,臣料想,若是这样的话,那每个鸡蛋相应的,就变成了两贯钱。实际上,宝钞就贬值了。”马周试探性的说道。
“不错,马大人说的对。”
年轻人反应就是快,几个老家伙还一脸的不解,马周就想到了其中的关联,李言赞赏的点了点头道:“若是在物资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朝庭无序的印制宝钞,就会导致宝钞贬值。”
“贬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真正的废纸。相应的,就会失去在百姓心中的货币功能,最后有可能完全被废弃。”
“所以,朝庭决不能滥发宝钞,一定要和实际的物资,保持对应。”
说到这里,李言拿起刚刚放下的三张纸片,又放下三个鸡蛋,再次发问:“若是这种情况,又是什么问题呢?”
“这样的话,三贯钱,对应了六个鸡蛋,就等于一贯钱可以买两个鸡蛋,这是不是意味着,宝钞值钱了?”刘泊见刚刚马周出风头,很是不爽,这次抢先发言道。
“不错,刘大人也说的对。”
李言这才总结道:“所以,通过这个简单的案例,大家就能发现一个普遍的规律。这三者要何持平衡,物资多了,宝钞就会升值,更说明市场上流通的钱不够用了。”
“这时候,朝庭就要多发行宝钞,流通到市场上,来稳定宝钞的币值。”
刘泊下意识开口问道:“皇上,为什么要多发行,宝钞升值了这不是好事儿吗?这等于我们发行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东西,为什么要再度打压下去?”
“不,升值和贬值都要维护在一个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程度,保持三者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李言脸色严俊的说道:“你想过没有,你多买的东西是谁的,这些东西不会凭空产生,它都是百姓的血汗。普通百姓一年幸苦种田,之前一亩地的粮食能卖一贯钱,现在两亩地的粮才能卖一贯钱。”
“相对宝钞升值来说,是不是他们的粮食贬值了?”
“宝钞贬值影响的是朝庭的信用,可物资贬值,更能要了他们的命。这对他们来说,是沉重的灾难。”
这话一出,之前有同样想法的几人都是脸色一变,谷贱伤农,这么剧烈的币值变化,只会让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看来,无论宝钞是升值还是贬值,都是不利的。”
萧禹连忙说道:“这个变化若是足够微小和缓慢,影响还不大,要是骤起骤落,那百姓就活不下去了。原来如此,朝庭要保证币值平稳,不出现大的波动,这样才能维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看来,这宝钞的发行,确实是治国的一大利器,只是我们一定要慎重,不能把社会的平稳当儿戏,小心的使用。”
“萧老大人说的不错。”
李言见众人都想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微笑的点头道:“若是社会安定发展,朝庭需要新发行宝钞去稳定币值。这个新发行的宝钞数量,就是社会财富增值的一种体现。”
“当然,也可以看做是朝庭繁荣市场所获得的利润。”
“朝庭就可以通过发行宝钞,把这一部份利润给提出来,补充国库不足,或者用于维修水渠,抗旱打井,修建驰道等民生工程,百姓也能跟着受益。”
“所以,只要治理好国家,我们跟本不用去摊派税赋,一样可以轻松合理的获取整个社会的效益增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