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1章 高阳身死
从表面上来看,大唐真正的权力核心,只有七人。尚书省的左右仆射,中书省的两名中书令,门下省的两名侍中,再加个皇帝这个核心,这就是大唐的最高决策圈子。
李世民权威甚重,贞观一朝,无论军政,都进行了大力的精简。为了集中权力,增加效率,中书省和门下省标配的两名最高主官,长期也都只任用了一人。
以前门下省的侍中是萧禹,中书省的中书令由左仆射房玄龄兼任,一人横跨两大部门,此举更加奠定了房玄龄在朝堂中超然的地位,可见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信任和重用。
而左右仆射由房玄龄和高士廉分别担任,高士廉年事已高,新帝登基大典后,已然卸任。
其所任的右仆射由长孙无忌接任,这个交换实际上没什么意义。
高士廉是长孙无忌的舅舅,从小把长孙兄妹抚养长大,对于长孙无忌来说,高士廉如舅如父。当年长孙无忌卸任右仆射后,李世民就把这个位置给了高士廉。
等于右仆射一直在长孙家族的掌握之中,也是李世民对长孙家族的信任,赋予监督之权。
现在,长孙无忌重新回归朝堂,进入尚书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长孙无忌是为李承乾保驾护航,是要接手房玄龄的左仆射,扛大唐新朝的大梁。
李言借着朝堂上的事情,索性把整个尚书省全都给了长孙无忌,一步到位,是信任重用,也是沉掂掂的责任。
除了岑文本外,中书省也升任了另一个中书侍郎马周接任中书令,而门下省黄门侍郎刘泊升为侍中,和萧禹一起执掌门下省,三省长官在之前的登基大典上,基本都配齐了。
原本房玄龄兼任的中书令空缺,李世民的意思也是等房玄龄卸任后,提拔另一个黄门侍郎诸遂良接任。
可李言却觉得,马周就算了,这家伙寿命不长,还没李世民活的时间久,最多再有三年,就寿终正寝了。他继任中书令没关系,三年后,这个位置还可以腾出来,让自己任用新的臣子。
诸遂良则不同,活了六七十岁,还有的是时间,多在下面锻炼锻炼不是坏事。这些寿命悠久的臣子们,就要压着慢慢升,不然升无可升,就得想办法往外赶了。
这些实际上的配置却是极大的消弱了新君的权力,李言对于做皇帝没有那么大的欲望,主要是为了完成系统的任务。
没有那种极强的权势欲蒙蔽双眼后,就能客观冷静看待现实。
他也明白,这是李世民对于自己是否能掌握大唐抱有怀疑,是以开始消弱他以前当皇帝时高度集中的权威,重新调整权力驾构,分散君权于臣下。
从某中意义上来说,这并不是刻意限制,而是一种用心良苦的保护措施。
众所周知的是,权力越小,责任就越轻。
在众人眼中,李承乾不是李世民,没有那么高的威望和功绩,若是把所有权力揽于一身,无疑于把全部的责任也集中在了身上,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力弱不负重。
对于李承乾来说,坐稳江山才是第一位的,至于更进一步,就要靠自己了。
同时,这也像是对新皇帝的一种考验。
若是李承乾有李世民那样的手腕和能力,自然能把分散的权力再度集中起来;若是没有这样的能耐,还是安安份份老老实实的当一个守成之君,这样对江山社稷的破坏才是最小的。
翌日,李言刚刚上朝归来,左右仆射长孙无忌、中书令岑文本和马周、侍中萧禹和刘洎,一起到承庆殿的御书房中商议政务。
李言看着几人在御前一件件有条不紊的汇报处理着各项事宜,不禁心中感叹道,这就是自己新朝的最高权力核心了。这五人统称为宰相,负责三省六部的正常运转。
理论上来说,自己这个皇帝驾驭住了他们,就能管理好整个朝庭。
大面上来说,这些都是自己的辅政大臣,细分下来,又能分成三个派系。长孙无忌和刘泊走的比较近,而萧禹和岑文本出自江南豪族,天然亲近,而马周是妹妹安康公主的人。
从出身来讲,算是平民系的代表。
实际上,马周也是世族的代表,只是,他机缘巧合之下,成了皇族李氏的代表,不能算纯粹的寒门。
就从这些成员构成上就能看出来,大唐的朝庭是关陇贵族一家独大,江南氏族和平民系的联手,才能堪堪起到制约的功效,再加上自己这个皇帝,才能压得住。
倒是勉强维持了权力核心的平衡。
李言知道,这个平衡的根源,并不是自己的手腕和眼光不够,也不是朝中没有其他人可用。它更多的是天下力量的分布,在朝堂核心的一种体现。
若是不解决关陇世族一家独大的局面,就算是解决了一个长孙无忌,也会有第二个长孙无忌;若是不能解决世族政治的基础,就算自己把这些世族背景的官员解决了。换上来的人,还会是一样的。
现在已经是八月份了,马上就要秋收,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基。众人不管怎么争权夺利,在收粮食的事情上,所有人的利益都是一致的,就是不能没有饭吃。
有了粮,吃饱喝足了,才有精力展开争斗。
五名宰相针对秋收一事,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现在大唐的疆域更大了,需要管理的地方也就更多。秋收之前,朝庭都要派出使臣前往各地,督促各道府州县,征收税粮。
李言做为新皇帝,对这些很是陌生,也没怎么发表意见,就看着几人商量。
派下去的官员,涉及到大量的好处,都是肥差。五人明争暗斗,锱铢必较,你争我夺,在一阵激烈的交流中,艰难的划分了各个负责的区域,最后才向李言这个皇帝请示。
利益分配好后,具体的事情就简单了,大家每年都做,熟得很。
以前这事情都是三省主官在弘文殿议妥,再通报皇帝的。考虑到李言是新皇登基,以前也没有长期辅助李世民处理政务,对很多事情也并不了解。
岑文本才提议,这些事情可以当着皇帝的面处理,也可以让皇帝耳儒目染下,尽快熟悉朝庭的运作。
诺大的天朝上国,数百个州,几千万人口的福祉。做为这么一个泱泱大国的帝王,可不仅仅会权力斗争就行了的,要处理的具体政务,多如牛毛,灿若繁星。
李言也知道,岑文本这是为他好,也是在回报他的提携之恩。
是以他尽自性格惫懒,不愿操心,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学习。毕竟,他可以不管,却不能不懂,想要大气磅礴的放手放权,首先得做到十分了解和绝对掌控。
否则,自己这个皇帝早晚会被架空。
等到彻底失去权柄的那天,等待自己的就不是享福,而是身死,亦或国亡了。
众人正聊的口沫横飞的时候,王玄策突然闯了进来,一脸惊慌的说道:“皇上,不好了,出事了.”
五名重臣一看,顿时心里一慌,锦衣卫是皇帝的直属密探机构,主要任务是查探他国内情。次要功能却是监察内部,在大唐各处都设有衙门,是皇帝的一双耳目。
这种部门从一开始设立,众臣就不是很乐意,这不是变相的等于多了一道监视。
只是,锦衣卫只负责打探消息,没有其他职权,无论他们乐不乐意,皇帝出于稳固皇权的需要,都会设置。若是他们反对,只能让这个机构沉在水下,而不是不被设立。
至少放在表面,大家还能看着,不致于完全失控。
再加上它不用朝庭直接拨款,使用的也都是东厂商队赚来的利润,等于是从皇帝的内帑中支出,众臣也就默认了。
此时见王玄策脸色煞白,众人都怕是自己负责的地方出事。
李言自是心中有数,不过还是装做不知情,板着脸训道:“慌慌张张的,成何提统?有朕这个皇帝和诸位宰相在,这大唐还翻不了天,出了什么事情,说吧!”
相对于众臣来说,李言还算镇定。
萧禹欣慰的点了点头,皇帝理政经验还浅,这份处变不惊的大气,还是隐隐有些帝王威仪的。
王玄策这才说道:“皇上,昨天您不是下旨,让高阳公主去太庙面壁思过。谁知道今日一早,侍女们进去送饭,发现公主被吊在房梁上,等侍卫们把公主放下来时,公主已经没气了。”
“什么?”
李言双眼蓦然圆睁,愤然而起,暴怒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侍侯公主的那些太监和侍卫们都是吃干饭的,竟然让公主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出了事儿,可有查出是什么人干的?”
‘唰’的一下,五名宰相松了口气的同时,脸色忽然一变,眼神如鹰隼般看向王玄策。
受到这种压力,王玄策脸色有些发白,身子都情不自禁的哆嗦了一下。毕竟,高阳公主昨天夜里,可是他亲自带人挂上去的,做了贼,必然是心虚的。
他知道,此时此刻,一定要镇定自若,要是露出一丝马脚,被人看出破绽,就算是皇帝也饶不了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