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2章 朝堂局势
做为嫡长子合法继承皇位,又是诸皇子的兄长,李言这番话说的很是符合得体。即表明了兄长对于弟弟们的包容,又展现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海纳百川和广阔胸襟。
“朕自小离开长安,以前不管发生过什么事情,都是以前的事情了,朕决不追究。”
李言转过身又对岑文本说道:“朕只看以后,还望岑大人不要背着过往的包袱,不辞劳苦,继续为朕效力,为百姓做贡献。只要有功绩,朕不吝提拔重用,所有臣子都是如此,一视同人。”
李言说到最后,声音越来越大,这些话他不只是对岑文本说的,还是对以前的那些其他亲王派系的臣子们所说。
“皇上,臣从此一定鞠躬尽萃、肝脑涂地,不负皇上之所托。”岑文本激动的说着效忠之言。
“皇上英明,臣等拜服,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果然,李言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表态后,不少臣子们神情都轻松下来,纷纷跪下山呼万岁,声音明显比刚才上朝的时候更加有力了。
李言微微一笑,在他看来,岑文本确有大才,其心计谋略并不在长孙无忌之下,治国更是远超萧禹和长孙无忌等人,在朝中是个堪比房玄龄的存在。
和房玄龄年近七旬比起来,岑文本今年才刚刚五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
他的悲剧在于,他出身江南世族,和李唐背后的关陇贵族不是一个圈子,在朝中一直是被防范和排斥的对象。岑文本在朝堂中的弱势,是南梁、南陈败于北周、北隋的延续。
再加上从一开始,在朝中的定位上,李世民就把他放到了李恪一系,用来平衡李承乾和关陇贵族。这就注定了,岑文本只是被利用的对象,最后也肯定会被无情的抛弃。
在原剧中,李世民在李治上位后,就提拔了岑文本,算是对他拉了一辈子磨的补偿。不过却将岑文本排除在了李治的东宫辅臣之外,明眼人一看就知道。
岑文本完了,新朝没有他的地位。
李治才是未来的皇帝,缺少了东宫属官的职位,中书令不过是享受更高级别的养老待遇而已。
岑文本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儿,即悲奋又无奈,没过多久,就郁郁而终了。
李言对此很是惋惜,虽然岑文本一直是李恪的人,却高瞻远瞩、腹有韬略,很有全局观,能时时维护君主的利益,斗争也在圈儿里,是个让人恨不起来角色。
是以在李言登基后,最在意的就是岑文本的任命。
房玄龄和萧禹年事已高,干不了多久了,而长孙无忌和自己又不可能长期保持一条心,一旦自己对世家大族下手,长孙无忌绝对会站在自己的对立面。
侯君集又是外戚,需要避嫌。
而一向处事稳重的岑文本,就是李言心中执掌朝堂重要的辅助人选,可万万不能让他英年早逝了。
从用人的策略上来说,使功不如使过,无论是侯君集还是长孙无忌,地位都已经足够高了,他们也不需要自己再有特殊的宠幸了,靠以往的功绩和底气,就能享受一辈子。
岑文本则起步更低,因为诸王争储,被打击到了最底谷。
此时重用岑文本,就是雪中送碳,有了自己的不计前嫌,岑文本岂能不心存感激,以死相报乎?
更不会再有原剧中的郁郁寡欢,在前途一片光明,心情振奋之下,再干个一二十年,也不成问题。
而且,为了怕岑文本不安心。
这一世,李言专门吸取了教训,索性让他兼任太子傅,就是以前张玄素的那个位置。太子傅是东宫属官中,最重要的一个职位,直接负责太子的学业,非亲信不可担之。
在自己登基后,原本的一套东宫臣属论功行赏,纷纷进入朝中任职。
李象入主东宫,自然不能用自己以前的老师,而需要重新布设一套体系出来。
之前李言一直在想,这最重要的太子傅一职,交给谁最好。若无意外,还是从以前自己一系的官员中选,不过这样一来,东宫的力量就会更大,让自己忧心。
刚好今天在朝中,房玄龄等人提出,李言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岑文本。
岑文本自身才华出众,大局观强,无论处在什么境地,都能为皇上的利益考虑,就是斗争,采用的手段也比较柔和,偏向阳谋,不像侯君集那么粗暴直接。
李言还有一个拿不出台面的理由,因为种种历史原因,岑文本和侯君集很不对付。
现在自己登基为帝,原来的太子党顺其自然的分散。侯君集也会把所有的心思转移到李象身上,李象身上有侯家的血脉,保护李象的储君之位,辅佐李象顺利继位,就会成为侯君集新的目标,是以很快就会重新聚成一个以李象为核心的小团体。
在这种背景下,侯君集就成了李象最重要的一个辅臣了,若是自己和李象发生冲突,毫无疑问,侯君集会站到李象的一边。所以,侯君集这个臂膀,在某种情况下,等于是没有了。
若是让岑文本任太子傅,那就等于塞了一个眼线到李象身边去制衡侯君集,避免李象被其带到沟里去。
有了岑文本看着,侯君集就翻不起大浪了。
另外,还可以让李象这小子感受一些权力的运作特性,把注意力放到调和两个最亲近的人身上。
房玄龄老成谋国,经过一番思索,老脸上露出一片恍然,微不可察的瞟了一眼明显脸色不豫,却不敢有丝毫意见的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一眼,也想明白了李言更深的用意。
而且房玄龄还想得更深,在李世民退位,李承乾登基后,长孙无忌誓必会改变以前避嫌的状态,重新进入朝堂辅佐新帝,自己这个左仆射,要不了多久,也要卸任了。
下一任左相,必是长孙无忌无疑。
这是李世民在位时决定的,得到了所有朝臣的默许,大势所趋,就连李承乾也无法改变。长孙无忌将成为关陇贵族在朝中的核心代表,权势会更盛。
萧禹虽是江南世族出身,可年纪比自己还大,而且萧禹长期主掌御史台,是个谏官出身的宰辅之臣,不是能扛大梁的全面性人才,注定了无法制约长孙无忌。
之前房玄龄就对此有所担忧,只是碍于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父子的关系,不敢开口,生怕担一个挑薄离间的名声。
他年龄大了,也不想再去得罪长孙无忌了。
没想到李承乾竟然也瞧出了这一点儿,果断的把之前诸子夺嫡的那一摊事儿给揭了过去,避免了长孙无忌上位后,以此为由,打击其他派系,独掌朝权。
并提拔了岑文本为中书令和太子傅,这不单单是岑文本一个人的事情,有了这个明确的信号,岑文本就能以此为底气,打起旗帜,重新把朝中江南世族出身的官员聚合起来。
和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世族相扛衡,真是高明啊!
房玄龄一脸欣尉和喜悦的看着李言,满意的抬手捋了捋须,看了看还在安慰众臣的李承乾,一时有些拿不清,这一手到底是李承乾自己的意思,还是李世民留给他的‘施恩’之举?
若真是李承乾自己的想法,那真是大唐之幸啊!
新皇帝的表现,超出了他的预料,其眼光之深远,大局观之敏锐,手段之圆滑,都让房玄龄感到满意,同时也领会到了不输于奏王的胸怀、心计和谋略。
房玄龄看向一脸激动,恨不能立马为李言赴死神情的岑文本,就知道,李言这一番操作,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对于朝中众臣来说,岑文本的提升,太子少傅是东宫属官,不涉朝堂权力分配。
而中书令是中书省的负责人,正二品官职,若说提拔别人,众臣会有所不服,可岑文本却不同。他从贞观三年,就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一直做到中书侍郎。
在这个位置上待了十多年,资历深厚,在中书省无人能及。
之前房玄龄正式职务是左仆射,实际主掌尚书省,管理六部,本身的政务就很繁忙了,根本就没有精力兼顾中书省。担着中书令,也只是李世民不想把这个重要的职位交给别人,占着虚名而已。
说白了,中书省的事务,一直都是岑文本在负责。
李世民早该升其为中书令了,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李世民即不提拔岑文本,又不肯任用其他人,让房玄龄占着位置,同时吊着岑文本,说实话,着实有些不太厚道了。
如今李承乾登基,第一个提升岑文本为中书令,可谓实至名归,无人不服。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不是东宫一系出身,先是吴王一系,随后又去魏王党做了卧底,影响了名声。
前者会让新君心有介蒂,而后者大家心里清楚,却又没有证据。
若是皇帝自己不在意,加以重用,别人也说不了什么。中书令就算了,还有一个太子少傅,让岑文本去教导储君,这一任命,就说明了皇帝是真的赏识其才华,不在意他以前的事情。
这一点儿,不但其他派系的官员,就连李恪、李佑、李治等兄弟们,都是舒了一口气。
可见,李言这一步棋走的极为正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