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55章 韦氏谋划上

忽然间,众人都想起西汉的推恩令,顿时一个个都是脸色大变,皇帝这是要‘消藩啊!’

只不过现在消的是世家大族,这比汉时的藩王更难缠。

自古消藩都会引起动乱,一想到这里,本来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政策的臣子们,也都紧紧的闭上了嘴巴,一句也不敢多言。这背后涉及到的皇权和世族的相争,简直是吓人啊!

一些世族出身的官员,脸色更是变得无比难看。

这种事情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太重大了,决非表面上那么简单,众人都知道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的,是以即没有人赞同,也没有人反对,朝堂上出现了令人窒息的静谧。

李世民见状,也是有些不悦。

不过今天本来就是放放风声的,于是果断的将这个话题给结束了:“司空的提议有些道理,不过资事体大,朕还要好好想想再做决定,今天就这样吧!”

“散朝.”

朝会向往常一样结束,但朝中的臣子们已经被房玄龄的提议给搅乱了心思,没有像往常那样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打屁,相约同去勾栏饮酒聊天玩乐。

一个个都是面色凝重,急匆匆的离去了.

韦挺出了宫门,坐上在宫外等侯的马车,回到了位于安兴坊的宅子。随后没多久,一辆不起眼的马车就出了长安城,往城西二百里外的郿县而去。

与此同时,从长安城勋贵所居住的各坊市里,有不少马车都出了城,往四面八方奔去。不少名门望族的实际掌权者都是致仕归养,年事极高的老者。

这些人崇尚养生,很是惜命,很多都不在长安城居住,而是在家族祖宅所在的集镇附近生活,喜欢接近大自然。

如今,朝中发生了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在城中为官的后辈自然要把这个变故告知家族。

韦氏祖上为三国时期曹魏詹事、安城侯韦胄,其长子和幼子因为政治取向不同,发生分歧,各自拥立曹丕和曹植,分为东西两眷。

幼子韦穆的东眷因为选择正确,东房得到极大发展,在此后三四百年,发展出十多个支房,遍布天下。

此后历经南北朝几百年,中原大地四分五裂,涌现无数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世家大族们为了家族的长远生存,也不得不分成多的房支,投靠各个势力,分头押注。

骤起骤落,忽生忽灭。

有些随着押注正确而得到空前发展,有些因为所在势力被消灭,受到牵连,黯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至隋唐时期,京兆韦氏有东西两眷约十三房。

韦挺这一支祖上是北周车骑大将军韦元礼,被北周武帝宇文邕封为郿城公,其后代据郿城繁衍发展,因此号为郿城公房。

韦挺其父韦冲,在隋代周时,坚定了跟定了杨坚,被封为隋朝民部尚书。韦挺在隋末天下大乱,诸反王群起逐鹿时,因与唐公世子李建成交好,而投入李氏阵营。

后来李渊一统天下,韦挺被任命为正五品的东宫左春坊中允,为李建成所倚重。

虽然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韦挺做为隐太子旧臣,站错了队。可此时韦氏因为韦冲一代的发展,在朝中力量已经十分强大,甚至李世民为了拉拢京兆韦氏,都娶了韦挺一个族妹,被封为贵妃。

韦贵妃是北周太傅韦孝宽的曾孙女,北周骠骑大将军韦总的孙女、隋开府仪同三司郧国公韦圆成的女儿,替李世民生下十皇子纪王李慎。

李世民也没有因为李建成而牵连韦挺,不但没有贬斥,反而加大重用,让自己的儿子齐王李佑,娶了韦挺之女,还提拔韦挺为黄门侍郎,两年前魏征死后。

迁为御吏大夫,可见韦氏圣宠不衰。

第二日上午的时候,韦挺赶到了位于眉县东郊的祖宅,见到了郿城公房的家主,族叔韦德政。

韦德政是韦冲幼弟,在隋末天下大乱时,因在洛阳为官,顺势就投向了王世允。后来王世允兵败,韦冲也黯然离开官场,消失在众人眼前,回到祖宅,接替韦冲家主之位,打理家族。

现如今的京兆韦氏是以韦贵妃娘家,郧公房最为强大,其次就是韦挺所在的郿城公房。

韦贵妃之父韦圆成是公认的京兆韦氏一族族长,而韦德政只能说是郿城公房的家主。

这些传承几百年的大世族,除非主支嫡脉因战乱而断了血缘传承,否则族长一职一直都在主脉中代代相传,并不会因为哪一支房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而随意更改。

当然,若是哪一支房出了大人物?

相应对的,其支房所在家主在族老会中的地位也会显着提升,享有更多资源。正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几百年下来,几乎每一个支房都有大人物产生。

每一个族老会成员,曾经在族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保持家族的长盛不衰,南北朝数百年战乱,每当有势力崛起的时候,就会有族中支房受族老会委托,前往投靠,用以分散风险。当然,这种投靠也是真心的,并非去做内奸。因为谁也不知道哪片云最终会下雨,哪一房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要看运气的。

是以,无论哪一房被连带的剿灭了,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其遗留的家族子弟,依然可以在家族的庇护中,安心渎书发展。未来在家族的支持下进入朝堂,或为家族独挡一方。

哪一房出了大人物,也不会据此为由,岂图抢夺主支地位,大家都知道,得意只是一时的,家族传承才是永久的。

不得不说,恶劣的环境下,这些个世家大族练就了一身应对乱世的经验,拥有丰富的避险机制和灵活的生存方式。多方撒网,重点投注,这才有了百年王朝,千年世家的事实。

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的山脚下,一片连绵起伏的宅院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山水之间。

在一处天然的湖边,古色古香的院落中,一位须发皆白的古稀老人正在悠闲的泡着茶,在他面前,一群中年人正在恭敬的向他汇报着家族各项情况。

若是李言在此的话,马上就能让出,其中一个相貌儒雅的中年人正是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韦名山。

得到下人通传的时候,韦德政下意识的抬头看了看太阳,随后皱了皱眉头。

此时正是上午巳时三刻,一般这个时候,都是在上早朝,韦挺做为御史大夫这样的重要职务,没有天大的事情,是不能缺席的。算算脚程,在昨日下朝后,韦挺就在往这里赶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韦挺连朝会都不上了,急忙赶来这里。

别看韦氏在各个领域都是茁壮发展,可根子还在权力场上。韦挺虽然不负责家族具体事务,可他却是家族中实实在在的中坚力量,地位仅次于韦德政,是万不容有失的。

韦德政涌起一阵不详的预感,摆了摆手,说道:“其他人都退下,名山留下。”

“是,家主.”

其他负责各地商号、族学、帐房、土地的都退了下去,只有韦名山这个负责族规纪律,掌握暗黑力量的留了下来。

“韦挺见过叔父。”韦挺在管家的带领下,来到中堂,向韦德政施了一礼。

韦德政脸上浮现温和的笑容:“伯玠,这里没有外人,坐下说话。名山,给你大兄沏杯茶。”

“大兄,请喝茶,小弟就在外面守着,有什么吩咐,叔父和大兄招呼一声就成。”

恭敬的将茶送上,韦名山十分有眼色的退至中堂门口,下人和丫鬟都被摒退了下去。

韦名山站的位置十分巧妙,正处在门廊之下,即能将整个中院场景收于眼底,又处在中堂两人谈话的视线中。两人声音小一点儿,就传不到门口,声音大一些,就能随意呼唤。

仅从这点儿细节就能看出,几百年大世家的低蕴。

韦德政看韦挺坐下后缓了缓,虽然没有急着说事,但坚蹙的眉头中却有着化不开的忧色,也不再耽搁,直接问道:“伯玠,一般这个时候,你应该都是刚刚下朝,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叔父,比这更严重。”

韦挺也有五十多岁,为人持重,老成谋国,此时却显得十分焦虑,把昨日朝会中房玄龄提出的关于各家族财产分配的建议说了一遍,忧虑道:“叔父,此事虽然是房相提出。”

“但不少人都认为这是皇上的意思,意在消弱各大世家,是现代版的‘推恩令’。若是这样的话,恐怕接下来,朝中会掀起一大轮的风波,不会太平了?”

“果然又来了”

韦德政老态隆钟的脸上,露出十分严肃的神情:“皇权与世族之权的缠斗,历经数百年,前隋旧事才刚刚过去,玄武门之变仿如昨日,好不容易才安稳了十几年。”

“这就又要开始了吗?”

韦挺神情一震:“叔父,你也认为这件事小不了吗?”

韦德政把守在门口的韦名山也叫了过来,相对来说,韦名山稍微年轻些,是韦德政重点的培养对象,一个家族想要长盛不衰,就要有源源的不的人才涌现。

家族的没落,往往始于家族人才的枯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