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故人
在李世民提出见面,李言同意之后,大唐战神李靖和左仆射房玄龄提前来到丰州,与突厥方面进行了多次会面,商量两方首脑见面的地点和方式。
大唐虽然现在强大,可新突厥汗国是由颉利传承下来的。
当初隋末包括李唐在内的中原各反王,曾经都向突厥称臣过的。李世民父子统一天下后,摆脱了突厥的控制,并收了突利、夷男、葜必何力等草原臣子。
可对于颉利,还是有些理不直气不壮的。
虽然不再承认当初的称臣之举,可也不敢反过来说颉利是大唐的臣子。如今施罗叠上位,李言掌握实权也才不过短短大半年,双方的地位最多就是平起平坐。
相互给予对方大国地位,谁也不比谁低一等。
如今的会面,更是无比隆重,可以说是天底下两个最有权势的人直接碰头。
无论哪一方都担心对方会在见面时突然发动袭击。
做为高度集权的势力,最高权力人如果出现了意外,对整个国家实力绝对是致命的打击。
李言最开始是定在草原上见面,双方各带几百护卫。
但李靖提出突厥骑兵来去如风,如果真的起了歹意,大唐根本救不过来,虽然侯君集知道这种情况绝不会发生,却无法说服房玄龄和李靖的同意。
后来李绩提出在大唐境内见面,突厥一方的大首领们又怕李言被大唐软禁起来,使得群龙无首。
总之,无论什么样的方案,都无法让双方彻底满意,见面的时间就一拖再拖。
最后还是李言拍了板,就在丰州城见面,具体地点就定在丰城城楼之上。
李言带一名属下,在城楼上的谯楼会面,突厥军队在城外列阵,也能看到李言安全的身影。
无论是李言进入城楼走上城墙,还是谈判完毕下楼出城,都不会消失太长时间。若是有一柱香时间,李言没有出现,那突厥大军就不惜一切代价攻城。
李靖和房玄龄商量之后,也同意了这个方案。
同时也为右贤王的胆色叫好,丰州与草原就隔一条黄河,河外的区域安全由突厥一方负责,而河内的区域由大唐一方负责,这样权责分明,也免得出现纰漏。
而且见面地点完全在大唐的掌握之中,就是突厥大军攻城,丰州城内的十万大军凭着坚城,至少也能坚持到李世民从南门从往撤往九原,基本上保证了大唐皇帝的绝对安全。
李世民得知这个方案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很是忧心。
李靖和房玄龄都知道,这种事情,就连李世民也不敢做。像这种脱离本国的出行,最大的危险其实不是来自于敌方,只要事先谈好,将利害关系弄清楚,敌对一方就不敢轻举妄动。
真正的危险是来自于自己一方,利用掌权人不在的时机,发动叛乱。
右贤王一介汉人,肯孤身前往大唐的领地,而不担心后方生乱,这说明什么?
说明他对草原权力高度掌握,自信自己即便不在,百万大军也依然不会出乱子。
大唐君臣都在感叹,李言一个汉人,到底是用了什么办法,把这些桀骜不驯的化外蛮夷给降得服服贴贴。据大唐了解,右贤王身边也都是些突厥人,并没有其他汉人辅助。
难道他就不担心,一旦离开,突厥人会趁机夺权吗?
丰州城在三天前,就已经全城戒严,今日一早,更是做了最高规格的准备。
城内军卒只知道大唐高层在这里与突厥首领见面,具体情形并不清楚,李绩是知道详情的将领之一,这也让他放下了心。从一大早开始,就精心布置各处防务,确定万无一失。
在城外突厥大军出现的时候,李绩就在这里了。
原本也知道突厥会派出几万军队来给右贤王压阵,可他万万没想到,右贤王竟如此大动干戈,看着眼前的阵势,莫不是突厥八十万大军都开来了。
房玄龄和李靖也被惊动,来到了城头,看到这幅场景,也是瞳孔一缩。
以前说敌军一眼看不到边,都只是个修饰词,形容敌人很多。可今天,大唐君臣们也算开了眼了,站在城楼上,举目从西向北再往东眺望,是真的看不到丁点儿的绿色。
大军漫无边际,就算没有攻城,可那种军阵天然携带的杀气,依然给了丰州城将士巨大的压力。
不少军卒脸色煞白,双腿哆嗦,心惊胆颤,不停的咽着唾沫。
在这种极为悬殊的数量压制下,似乎城池和河流也变的不足为道了,往日两三丈高的城墙和百米的河滩,在近百万敌军的注视下,也丝毫带来不了一点儿安全感。
午时初刻,李言感到时间差不多了。带着身边女扮男装的武元华,缓缓离开军阵。
此时,留下的古仁图说道:“大王,您真的要一个人前去吗,若是大唐起了歹意,我们可来不及救援?”“有你们这些大军在侧,大唐会比本王自己更担心本王的安全。”李言微微一笑。
“大王,若是一柱香没有看到大王,我便号令大军攻城,咱们准备的有云梯。”
“只需半个时辰,就能拿下丰州城。”
右贤王大纛下的十二位大首领也是决然道:“我等谨尊古仁图大首领的指挥,誓死效忠右贤王。”
李言却是没有半点担忧,在真实之眼之下,每个人的忠诚度都没有问题,此时的突厥中层稳如泰山。
经过这几个月的调整,李言在突厥汗国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下辖古仁图和赫尔木两大巨头,其下十二名大首领,二十四名万夫长,控驭百万大军的统治格局,牢牢的把握了整个突厥。
“呵呵,你们无须担心。”
李言抬眼四顾,四周都是崇敬拥护的眼神:“只要有你们在,哪怕是长安城,本王也敢孤身前往,伱们就是本王最大的后盾和勇往直前的底气,有你们在后面,本王什么也不怕。”
说完,李言将手一伸。
做文士打扮的武元华从怀中掏出一个相貌狰狞的虎头面具,李言接过后,缓缓戴在了自己头上。
以前在颉利时代,李言经常带领大军冲锋陷阵,自己的长相太过斯文儒雅,没什么镇慑力,就拿出了这个在长安城买的面具,戴在头上,冲杀时再被鲜血一淋。
显得狰狞可怖,形同恶鬼,极有威摄力,地狱恶魔的名号也是这么传出去的。
是以古仁图,还有麾下的十二名大首领,一些亲近侍卫们,也都知道李言这个习惯,此时见右贤王把冲锋打仗时的面具戴在脸上,虽然有些惊疑,却也没有说什么。
毕竟,右贤王要做什么事,哪需要向别人解释?
而在这个面具重新出现在李言脸上的时候,古仁图和那些大首领们,顿时胸中涌起一股豪情,似乎回到了尸山血海的战场上,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
李言一扯马缰,轻夹马腹,往丰州城而去。
丰州城外为了欢迎右贤王,临时搭建了一座木桥。
此时桥上铺设红毯,李世民所带来的金吾卫,个个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分列两旁,全都穿着锃亮的铠甲,腰系红色彩结,手持一丈高的礼宾长戢,目不斜视的行礼迎接。
这是大唐给突厥最高首领的礼遇
侯君集穿着大唐明光铠,正在桥中央,迎接李言一行。
李言两人下马,和侯君集寒暄一阵。
李言=身穿一袭白袍,腰系玉带,梳着简单的文士发髻,手拿一柄折扇,风度翩翩,举止文雅,态度从容,就像一个出游踏青的少年郎。
唯有面上的虎头面具,呲牙裂嘴,显得与穿着打份极是违和。
侯君集知道这也是迫不得已,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示意一切顺利。
在对方的带领下,几人径直进入了城门洞中,城门依然畅开,并没有关闭,外面的军士也没动。
进入丰州城后,大唐左仆射房玄龄,带着李靖、李绩和几名文臣武将在此迎接。
意外的是,李言竟然从人群中看到了王玄策。
是了,王玄策是锦衣卫负责人,而锦衣卫主要职责是负责大唐周边各个势力的探查,大唐未来必定会加大对突厥的渗透和了解,王玄策亲自出面很是合理。
几年没见,王玄策也成长了不少,脱离了少年人的形态,颌下续起胡须,不苟言笑,气质沉稳,眉头微皱,眼中似乎藏着永远也化不开的心事和愁绪。
李言微微一叹,锦衣卫是个能让人快速成长的地方,王玄策一脚踏进去,再想出来就难了,甚至若不是自己会接手,他连想善终都难。知道的事情太多,得罪人太多,就算皇帝不卸磨杀驴。
也会在临死前将其带走,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类职位就是帝王的秘密,不会传给后世之君的。
这么多年在外,李言也没有联系过他。
不是信不过王玄策,而是不想让他为难,自己不在,却仍然动用以前的资源,很容易被李世民察觉,索性全都暂时丢弃掉。
王玄策是自己人,李言离开后,他自然而然效忠李世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