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泡书吧小说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泡书吧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影视世界从九龙夺嫡开始 > 第885章 对盛世大唐的考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85章 对盛世大唐的考验

从去年得知李言的真实身份后,赫尔木就知道,李言的未来不会只有一个小小的突厥。于是利用手中掌握信息机构的便利,大量收拾了草原其他势力和中原大唐的信息。

是以格局也跟着拓展,考虑问题大局观也很强,眼光开始放大,着眼天下。

目前突厥的决策机构,实际上就三个人,赫尔木和古仁图为辅,一文一武,李言为主。再大的事情,只要三个人一碰头,意见一致,就可以大胆的干了。

“大王,现在我们突厥北边和东边几乎都没有别的势力了,就算有一些人迹罕至的小部落,也不值得动用整个汗国之力。”

赫尔木开始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分析着:“南边的三韩去年也收拾了,若是再对外大规模动兵,就是东边的葜必部和南边的阿史那云部了?”

“不过他们名义上都是大唐的领土,两地都设了大都督府,大王准备向谁动手?”

“自然是葜必何力了!”

李言理所当然的说道:“虽然两处都是大唐属地,不过漠南紧领大唐,一旦遇到外侵,大唐出兵很是方便,到时候我们难免就要和大唐对上。以大唐如今的体量,恐怕这场仗占不到什么便宜?”

“而葜必部在漠北,大唐鞭长莫及,未必会大规模的出动援兵,人少了又不济事儿。”

赫尔木对李言的看法很是认可,他也是这么认为的。

“大王所言有理,通过臣的了解,大唐对漠南的渗透很深,甚至其部族中不少领兵之人都是唐将,而漠南又是大唐的外围力量,必然不会坐视不管。”

“而葜必部远在漠北,听调不听宣。”

“名义上是大唐的都督府,实际上葜必何力并不认帐。听说自从他投唐之后,就从来没有去过长安朝拜过,对于大唐派驻安北大都督府的官员也很排斥。”

说到这里,赫尔木忽然想起了什么似的,兴奋的说道:“对了,大王,去年我们干掉颉利,也是以夷男的名义,两部同气连枝,刚好这次我们可以打着为颉利报仇的名义,名正言顺。”

“葜必部又弱小,不堪一击。”

“若是我们发动突袭,在大唐反应过来之前,快速解决战斗,或许大唐都不会出兵也说不定?”

赫尔木通过对大唐的了解,知道大唐虽然强大,朝庭对下面的管理却很是紧密,任何一件大事,都要反覆的商讨,更何况是一场对外战争,光是商量就得好几个月。

不像突厥,说打就打。

再加上大唐现在内政全面改革,对外的重心也都在经略西域。

有了漠南之后,对于来自大漠的威胁,几乎已经不在意了,若是调整方向,重新发兵大漠,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李言默默的点了点头,去年这么安排,就有为了后面做铺垫的意思,没想到这么快就用上了。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言就和李世民深入的交流过,大唐、漠北和西域,是三个完全不同生态的生存体系。

相对而言,大唐和漠北的差异最大,一个是农耕民族,一个是游牧民族,两者完全不同,而西域则是介于两者之间,半是农耕半是游牧,还依托丝绸之路的商贸。

治理方式上,也要采取因地置宜的方式。

大唐当以同化吸纳西域为主,对漠北采取分化瓦解的方式,从其内部消弱和制衡。当中原和西域完全成一体后,对待北方的这些群狼,自然拥有了压倒性的优势,可不战而胜。

可自从自己离开后,李世民又回到以前的老思路上。

定襄之役将大突厥肢解后,大唐没有采取自己奉上的分封诸侯制,而是依然走回了原来的轨道,在漠北设了三大都督府。为了将其化入中原,反而在这些人身上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年年向草原部族拨款和发救济粮,徒耗国库来维持表面上的风光。

对西域也没有太上心,除了打通汉朝时的丝绸之路,在通往中亚的通道上设置了一字长蛇阵,从河西的玉门关开始,分别建立了西州、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等城镇。

甚至连远至葱岭以西的安息和姑墨都设了州府来管辖。

现在大唐的地域图好似一把斧子,斧子把手伸的老远,最远的安息离长安,比长安到最南端的涯州距离要遥远上两倍。南边卧着蛰伏待出的吐蕃,北边盘距着养精蓄锐的薛延陀,往来一趟就得半年之久。

如此地势,想要长期控制,简直是匪夷所思。

李言现在才知道,为什么大汉和大唐的庞大地域都是镜中水中月,仅仅在遇到强势雄主时维持那么几十年,后世君王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恢复祖上的荣光了。

若是不趁着开国时期的那股优势和锐气,把基础打牢,后世君王们哪怕再贤明,也会被国家日渐沉重的内部矛盾和逐渐强大起来的世家阶层所束缚,能维持局面不亡国就不错了。

想开疆拓土,简直是痴人说梦。而现在大唐正是最朝气蓬勃的时候,君明臣贤,本是可以大展鸿图的时侯。可一战而胜后,整个大唐都沉浸在开疆拓土的喜悦之中,李世民更是被西北小国们奉承上的天可汗所迷惑。

虽然在内部进行了一些改革,却迟迟不得建功。

当初李言献上的可是一揽子解决问题的全面答案,内部改革一定要辅之以分封制,来疏导国内世家地主们的矛盾和压力,通过做大蛋糕的方式来推进,才能事半功倍。

朝庭却在不行分封的情况下,强行进行改制。

以致于内部矛盾牵制了大量的精力,对外的管辖流于形式,葜必何力和夷男的壮大,就是最典形的例子。漠南若不是自己留下了李氏的血脉,恐怕大唐对其掌握也不会那么顺利。

还有现在李言所在突厥汗国,盘距东北方向五六年时间,大唐都没有理采,任由其从支离破碎到重新聚合。难道他们不知道,突厥内部完成统一后,必然向外图谋发展。

就算没有李言的存在,颉利顺利把实权传给施罗叠后,这个群体依然会寻求外侵。

从自己只是随口提出,就获得了赫尔木和古仁图的大力拥护这点就能看出,下面的人肯定也是这么想的。

人心所向,自己所做的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

李言暗叹一声,说到底,还是人性的弱点,帝王的私心和眼界的狭隘限制了大唐的脱变。

李世民舍不得突利、薛延陀和葜必部对大唐的臣服和草原土地的归属。

对西域之地也并不想实行分封制,在他眼里,天下是李家的,凭什么封给别人。

说到底,古代封建社会的帝王们都有些宁于友邦不与家奴的想法做祟。

现在西域诸国对李世民的恭顺,不过是惧于大唐的兵威,不得已的暂时低头罢了。而李世民因为他们的表面顺从,就放弃了对其根本统治的瓦解,这是十分短视的。

只要草原重新崛起,或者大唐稍弱衰弱,这些小国就会迅速脱离,甚至变为敌人。

而失去了他们的支持,大唐留下的‘斧子把’,瞬间就会瓦解,根本维持不住。

李言放着堂堂太子不做,跳出大唐,也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况。

毕竟,一个弱冠之龄的少年,对国家大政的影响是有限的,而在李世民身体康健的情况下,李言也只能通过建议的方式来起到间接作用,李世民只要不听,李言一点儿辙都没有。

若是劝荐的狠了,父子间还容易生出嫌隙。

李言也知道,别看自己给李世民说的很清楚,但是他依然会根据自己固有的见识和想法,从中挑取一些他认为正确的去实施。

剔除一些他认为不合适的,比如裂土封疆。

哪怕封出去的不是自己的地盘,哪怕是慷他人之慨。这些地方要想封出去,就得先打下来,只要落入自己的囊中,再要拿出来的时候,就如同割身上的肉一样心疼。

李言很是理解这种心态,他也是寻常人,也舍不得把到嘴的肉再让出去。

看过两千多年历史的他清楚,依唐代的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根本守不住那么辽阔的疆域,与其最后被这些包袱拖垮,不如索性大方一些,为整个民族拓展生存空间。

经过五六年的奋斗,李言已经掌握了草原一半的力量,对大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一个太子从旁劝荐的作用,还少了因为派系、夺嫡、朝争、平衡等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内耗。

此次出兵,李言就是要提醒李世民,现在大唐的强盛,不过是在享有改朝换代而留下的土地红利而已。

这种繁华和浮华是徒有其形的。

稍微遇到一点儿外界的压力就会支离破碎,若是不进行彻底改变,一切都是昙一现。

即然自己这个东北一隅之地的势力,就能搅乱唐初君臣们精心打造的盛世,那别人也可以。

自己要做一个未来的安禄山,提前把这些危机展现出来。

用外界的风雨和敌人压力,来考验贞观盛世的坚固程度,同时向李世民证明,他那一套是行不通的。以此来倒逼大唐君臣进行反思,重新寻找和采纳更加可靠的强国方略。

(本章完)